
【风恋】移风易俗,社会发展的必然(杂文)
生命,是上天所赐,父母所生,它依附于你的躯壳,但并不单单为你所拥有,而是属于父母亲人,属于社会的。所以你没有权力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更没权力拉别人下水,给你陪葬。你的一去,或许一了百了,逃避了红尘所有纠葛和烦恼,却给活着的人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悲哀,给家庭,给社会造成了资源损失和影响。况且,你无辜拉走了另一条生命,这是你欠下的命债,同时也给另一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伤与遗憾。这是你的错误行为,因此,轻生者,请自重!珍惜生命,尊重他人,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对待生命的义务和责任。生比死伟大,可你选择了死,以消极的态度逃避了现实,逃避了问题和责任。你走了,抛下了你未尽完抚养责任的幼小孩子,同时也抛下了给你生命,正等待您养老送终的年迈父母,留下了一系列的后患问题,给社会,给他人增加了负担,这是你不应该做的。
一则因彩礼而引发女子轻生的新闻,让人感慨良多。前段时间读到一位文友写的《谨防因己酿祸》,文中主要是说在不久前发生在作者当地,浙江衢州江山市的一起女子投河自尽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是该女子第一次婚变后又谈了一个男朋友,准备再婚。而其母亲却提出了高额彩礼的要求,男方达不到条件,女儿也不接受母亲的要求,母女俩协商未果,女子以死表示抗议。
对于这起事件,首先,说说轻易放弃生命的行为。该女子选择轻生本就是个错误,不但自己的命没了,还连累了一条无辜的生命,一个年仅25岁的协警。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该冷静面对,用积极的态度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只要人在,肯积极寻找出路,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总是能想出来的。理讲不通,可以寻求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当今的法制社会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与家人,包括与任何人,若私下协商无果,完全可以寻求当地基层政府:社区、街道、村民委员会,或者妇联组织,民政组织,媒体,紧急情况下甚至可以求助110等等。在不涉政的民事纠纷问题上,政府都不会袖手旁观的,何况政府还专门设有“民事纠纷调解委员会”这一职能部门呢。所以,遇事不要死钻牛角尖,把自己置于一条死胡同内,而应该开阔思路,多寻求外界的支持与帮助。
其次,现在不少电视台都有相应的栏目节目,比如四川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有两档节目:《下一站幸福》和《幸福在哪里》,都是关于百姓的生活话题,帮助普通百姓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与情感纠葛的。嘉宾有普通观众、有社区干部、有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律师,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节目很贴近生活,吸引观众,有看点,一般通过委托人对事件的陈述,然后众嘉宾发表对问题的观点,可谓能全方位、周全地帮助当事人解决矛盾和困惑,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外,一般都能达到当事人的诉求目的,让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最后,也是事件的关键问题,主因当然是归结为母亲要求的彩礼过高问题上。彩礼,是中国农村婚俗,并且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要一时杜绝,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许多农村,不仅没被杜绝,相反苗头早有上升趋势,愈演愈烈,各地因彩礼闹出纠纷,甚至事故的不少耳闻。尤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钱,越来越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贵贱”之分的等级标志,人们的虚荣心也随之而膨胀,为了攀比不断想法子,施手段,重“钱”而轻“情”的人越来越多。只要有捞钱的机会,谁都不愿轻易放过,这种金钱意识观,像一道魔咒依附于各种事物和各类问题身上,彩礼这个传统礼俗自然也没能逃脱,甚而成为了某些父母借此“大捞一把”的借口和筹码。
前年据手机报载,西安一位叫“陈仙儿”的女网友向有关部门诉说,她和男友正谈婚论嫁,其父亲让男方付购房首付,男方无力支付,其父便提出索要20万的彩礼,这一出把男友都吓傻了……
去年据网载,四川眉山某县有一对准备结婚的青年男女,因女方母亲提出要男方至少花20多万在镇上买套房,男方家里一时拿不出傻眼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有几家能一时拿出二、三十万的?女方家庭毫无退让可言,若不买房,婚也别结了。两个家庭便为此僵持起来,女方母亲干脆强行将女儿反锁在家里,这可苦了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有一天,女孩终于得到机会逃了出来,去约了男友,买了凉菜、食品等,去到当地一条河边逗留了一天,最后双双殉情投河自尽。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啊!看罢新闻无不令人唏嘘感叹。可想当时这对相爱的年轻人有多么的绝望和无奈,对世间、对生命是多么的留恋!可是,现实的无情却阻断了他们的未来,而且是一种人为逼迫所致。
这种沉痛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引起社会的反思和重视?难道事后这个母亲不后悔吗?非也,任何一个母亲这时都会哭天怆地,悲痛欲绝!可是,有用吗?还能把两条生命哭回来啊?显然不能了,所以,对待问题时还得三思而行,处理事情还得顾全大局,给别人让一条容身小道,就会给自己留一条宽阔大道。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句俗话也说得好:要得公道打个颠倒,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假如你是男方家庭,对方这样强行索要,你能乐意且慷慨地拿出几十万来么?
两年前,听一个诗友说,其堂弟因父母催婚,也是由父母操办,托人为其物色了同乡一位女子,不久便走上了婚姻的红地毯。可是新婚后的两个人并非如父母所愿恩爱和谐相处,女方却闹起了别扭,最后甚至闹到离婚,理由是男方为“同志”(即同性恋者)。若按此理由成立,过错在男方,女方提出离婚完全合情合理,那么也因此男方还会给予一定的精神赔偿。这下,男方父母着急了,因为结婚时,给了女方15万彩礼,加上婚礼酒席花费,一共是二、三十万啊!若再加上这离婚的精神赔偿,不得再凑个十万八万的能了事么?男方的父母气出了一场大病。多么啼笑皆非!此闹剧虽然不是因为彩礼,但折射出彩礼给家庭的债台铸就了基石。怪不得坊间早有戏言:生女儿是招商银行,生儿子则是建设银行。
对于彩礼,那是民间风俗,所以没有法律对金额、种类、数量等的限定,这个完全看个人发挥,加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立足点和角度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就五花八门。宽宏大度、善解人意之人,会从双方的长远考虑,提出合理合法,让双方都能接受的要求;而小心眼、只看眼前利益的人,则只会从个人角度去要求别人,而不管不顾对方的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和以后孩子的生活状况,只顾自己掰到门槛要;还有一些是对这门亲事本就不满意,基于某种被动原因,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平衡而故意为之;也有的是只看在“钱”的份上,把女儿当做索要钱财的筹码,借此机会向对方狮子大张口,而没顾及女儿是一个人,不顾其行为对双方家庭和孩子情感上的伤害。这是一种愚昧至极的做法。
民风民俗,本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却不能打着“传统”的旗号,把文化演绎得变了味。把有些本应该摒弃的陋习再翻炒入市,大肆渲染。有些旧思想应该洗涤、提升、甚至置换;有些风俗,可以保留,但不能改变本质意义去发扬。移风易俗,一直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心骨,我们不能忘了,更不能偏离这条轨道而行。否则,新的问题便会层出不穷。改革,本是改进不好的,革除陈旧的,革新符合时代要求的,所以不能越改越繁杂,越革尾巴越长。彩礼这个风俗可以保留性的承传,但千万不能无限度地上涨,更不能想当然地增加新内容,否则会给无数家庭带来压力,甚至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本来,社会的进步,应该带动精神文明更上一个台阶的,可是现在经济上去了,而人们的精神境界却滞后了,跟“腾飞”的经济水平相比,思想精神却落下了一大步,有些人做出的某些行为,跟“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有些人的行为真的是让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
除了彩礼,结婚闹洞房的陋习也疯狂到极点。几年前云南一对青年新婚典礼上,因朋友闹洞房新郎被毁容最后惹官司;前年山东滕州伴郎闹洞房,把新娘抛向半空落下时没接着磕到地上成脑震荡;还有诸如把新郎衣服脱光;把老公公和老婆婆打上花脸,用鸡公车推儿媳等等。这些是传统,本意是让大家高兴,增加喜乐气氛,但是程度已经过了,酿出了生命安全事故,那便是乐极生悲,起反作用了,这样的风气势必应该煞一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主席和党中央提出的“两手抓”的系列战略方针里,其中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不知是人们只记住了前半句?还是不经意间丢掉了后半句?也不知是手没配合大脑,还是大脑瞎指挥了手?一只手动了,一只手却迟迟未抬起来,因而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形成了相当一段距离,所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改革,当然不可能不出问题,有问题不怕,相反是好事。有了问题,才知道哪些方面不足,哪些方面出现了疏漏,哪些方面还是鞭长莫及,力度不够,哪些是未曾料到的……只要能正视,能及时研究,积极解决,及时拨乱反正,把问题化解,完善,圆满,能做到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怕就怕出了问题采取无视、或者掩饰回避的态度,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找出一大堆理由搪塞、掩盖,欲盖弥彰。假如从现在起,我们的政府部门能尽可能地出台一些指导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条文,我们的相关部门能认真公正执行,我们的媒体能正确宣传和督导,我们每个公民,能自觉遵守和约束,全民共建精神文明,不是不可能的。
破除陋习,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风尚是必然趋势,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不可懈怠的责任和义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愿我们的思想别落伍太多,跟上时代步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此事件中的“彩礼”,还有那些闹洞房过分的行为和某些为了所谓脸面的大操大办,大宴宾客的习俗,我觉得都应该有政府的一些法律条文加以适当的行政干预和制约。这不是限制老百姓做事,而是起到一定指导性和约束性,让老百姓心中有一个“度”的标准,若超过这个度,则受到相应处罚,从而收敛某些行为,起到扼杀一些不良风气的作用。这样也顺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弘扬新风正气”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这不仅是对党的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全民的要求,社会风气要靠全民来遵守和维护。我相信,只要紧紧围绕党中央这一号召精神,从上到下全民总动员,规避自己的言行,为精神文明建设做时代先锋,让我们的社会更文明,更温暖,更和谐。如此,陋习无所不破,新风必将吹进城市,拂过乡村,吹遍大江南北,吹开百姓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