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浑沌
最近在文学界学到两个字“浑沌”,说小说要浑沌一点,朦胧一点。这么说浑沌和朦胧就好?真叫我一头污水。看当下的一些作品确实“混沌”的可以,作者象神经病,一个人在纸上絮絮叨叨,不管不顾自言自语。说了半天没有任何记忆,看完之后一片浑沌,人物是扁的,结构是乱的,作者的意旨不知所向。这就是小说,这才叫小说?也难怪有人叫喊:
小说没意思,小说不好看。
当然,有“混沌”做向导,人家就不显意思,不写意思,你只管阅读就是了,还要什么意思,看不出意思是知商太低,没有足够的浑沌意识。新生代还说文字本身就是意义。那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小孩子练写生字也是意义,那叫练功意义不是阅读意义。作家们还愤愤不平:文学边缘化了云云。各行各业都想成为核心,文学看一篇(部)作品从中得不到精神洗礼,心灵共鸣,灵魂归所,人生启悟,连平庸的真理也说不出丁点,你不边缘等什么?看完一篇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作品,总会问:好在哪里,是水准太低读不懂还是别的?
人家说,读懂就不是好作品了。
哦,原来如此,是天书呀,那《圣经》是神学也是让人看的,那这些作品是神的爷爷奶奶,只让“神仙”看?
《红楼梦》也能读懂,原来这名著也是空有虚名了?因为它不“浑沌”呀。
这些混沌让我阅读疲倦时,突然怀念起开天辟地的英雄——盘古。
盘古在混沌中沉睡了万八千年,当他睁开眼睛时,发现他生活在混沌中,看不到光明也无所谓黑暗,他一定恨透了“浑沌”,于是他拳打脚踢,挥起斧头狂砍,凝聚了万八千年的混沌黑暗被他砸开了,以他毕生的力量托起天,踏下地,天地分离,黑白分明。他一定感受到了神清气爽的环境,然而创世的他在精疲力竭之后,倾其所有,把自己的身体化做山,把自己的血液化作水,把自己的肌肤化做草木,把自己的左眼化作太阳,把右眼化作月亮,甚至口中呵出的气也变成了云雾滋润万灵……
他永远长眠了,可他也永远存在了,存在于他的力量、他无私的牺牲和美好的向往,砸碎禁锢,冲破浑沌,为世界人文留下了不朽的基础。然而,时至今日“人类”灵魂工程师们却要用文字重新搭建“浑沌”,而学界紧跟其后叫喊浑沌。浑沌说到底,是没有座标,没有灵魂,没有骨骼的表达,自然:是非公道、正义邪恶就越浑沌越好了。文学不再担当,那么还要人文何用,人心浑沌不清,不也只是一个肉人吗?盘古披肝沥胆,苦心冲破浑沌,今人却又要重返浑沌,我不禁想,这是否就是末世之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