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记忆
捉迷藏
人老了,很多事情记不起了。唯独记得童年,在一起打闹的孩子们,现在也都是爷爷奶奶了,最热闹的就是捉迷藏了。因为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那时候孩子也多,六零后的,是生育高峰,谁家也三四个,为生小子,还有五六个的,每到晚上。特别是夏天。更是热闹非凡,嗷天舞地,那个反啊。够了十来个,就开始捉迷藏了。先是两个大孩子为头。通过石头剪子布要人,分成两帮。找一颗树作为家。一帮藏,一帮捉。藏好的一帮,吆喝一声,开始、另一帮就开始找了。有的藏在垛后,有的藏在墙角,有的爬上树杈。还有的藏在白菜窖,地瓜窖的。要是月黑子天,笑话可多了,有个外号叫“大头鱼”的,听到墙角有声,一步抱过去,差点把鼻子碰扁了。还有个叫“毛谷英”的女孩,只顾捉人,叫地上的牛粪滑到了,逗得大伙一阵大笑。藏好的一方跑回去,摸到那颗为家的树,就算结束。那时候,有个叫“钻天猴”的坏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把那颗树,给抹上狗屎。害的大家弄了一手。以后,谁也不和他玩了,并给他一个外号“狗屎鬼”。想起来至今记忆犹新……
踢毽儿
说起来,踢毽儿,是女孩的事了。那时候学习作业很少,放学后就是劳动,割草。拾粪,三五个孩子凑堆,就踢毽玩。那时候没粮食的。缝的布袋,里面装的都是小石头,偶尔有人装把棒子粒,都是偷拿出来的,棒子粒的好处是。磨不破布袋的,就是打在脸上也不疼的。踢得好的,就是那个叫毛谷英的女孩,数她聪明,那天去割草,她到有个馊主意,比踢毽赢草,结果没费力气,赢了一筐。呵呵。为什么她有那本事啊。原来她娘就是个高手,别看她娘是个小脚,踢毽是个行家,什么“倒挂金瓶”、“蜓蜓点水”、“螃蟹吐沫”,一套套的。记得又一次,天下雨了。那时候老天爷下雨,就是安排歇工日。人民公社、生产队没歇班日的。是个夏天。下过雨也凉快些。孩子周六,在踢毽玩。毛谷英她娘看着孩子玩的开心。虽然年纪不大,对小脚女人来说,走起路来,总是扭扭捏捏的。“孩子们看我的,我来个倒挂金瓶。”可别说,就是不孬,踢了几个动作后,把那“三寸金莲”一举,喝一声,“倒挂金瓶”。没想到用劲太猛。那“小金莲”甩到了路边的水窝里。有人在一旁憋出一声:“我看那是,鲶鱼大喝汤”。在场的老老少少,一阵哄堂大笑……
跳房子
跳房子,这个游戏,上了年纪的人,也许还记得,六零后出生的人,童年的欢乐就是爱跳房子的。记得那时候。家里老人,一旦发现在玩那游戏,就会拿着棍子追打你的,因为那时候。都是穿的娘做的布鞋,几天下来,一双新鞋就会磨破的。跳房子,是不用什么道具的。一块瓦片。在地上画上几个格格,名称也格外古怪,到现在我也不明白,那些术语,是前人怎么起的。小一、小二、大头、大角、顶子跟,最后那个格,叫“九”。最累人就是跳“顶子跟”。那时有个呱叫,“顶子跟,施破心”。需要单只脚,跳到最后。然后再返回去。跳完后,再跳“九”。从小一到“九”,跳完啦。就是占房了。一路下来,累的满头大汗。我的邻居,有个好朋友。乳名小石头,小时候没娘,都是他老娘给做双鞋,跳房子,都把鞋磨破了。露着脚大拇指,呵呵。他倒不憨,怕趋痛脚趾,你说怎么了。他竟然左右鞋,换过来穿着跳。有天,俺俩跳黑了。他爷吆喝他吃饭。找不到人。发现还在村前玩,摸起一块砖头抛过来。真不巧,正好打在我的腿上,他可跑了,我坐在地上,嗷嗷的大哭。我娘听说了,原本想是安慰一下,结果又是一顿巴掌。挨了二莫揍,那年我才七岁,从那以后,跳房子的游戏,只当观众不敢参演了……
拾粪
七十年代初,那时候,国家很少甚至不会造化肥,庄稼全靠人粪尿,土杂肥,更笑人的是俺生产队里。有个老保管,没文化,大队里分了些尿素化肥,他闻了下,“没臭味,这玩意,还长庄稼?”于是,就随便撒在了生产队大菜园里,结果大白菜,好是丰收。嗳,这白面面还杠地厉害啊……我那时候小,当然我也不知道了。就知道放了学,背着粪篮子拾粪。叫勤工俭学,不交学费的,都是靠拾粪和割草,生产队给学校资助的。那时候,有个很有趣的事件,还开过批斗会的,想起来既滑稽又可笑。那时,我上三年级,那是个五年的大学生了,外号叫他“二通事”。后来都叫他“人造屎”,“人造屎”这个人,很会发现问题,经常爱钻研些事情,投机取巧。冬天拾粪很冷的,每天早晨,去生产队卖粪,都是满满的,收粪的是个老右派,因为他识字会算账。队长就叫他收粪。“人造屎”每天都是如此。老右派就琢磨。这个学生很懒。天这么冷,还拾这么多粪,有怀疑。大早上,有冻,也看不好,中午时候,老右派用拐棍,一边翻一边看,哦。原来是些湾泥,那个时代背景,是破坏人民公社。不敢怠慢,速报学校。第二天,学校开批斗会,那时候,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人造屎”的检讨是这样的,“我原来,是下午黑天时候。在西湾崖,用湾泥搓成泥条,晚上冻了后。早晨拾了粪篮子里去卖的。后来我用瓢,钻个洞盛上泥,一挤就是,冻了以后,就成了狗屎了……”此言一出,同学们都笑成一片。有的说他“聪明”,有的说他“破坏”,一时间,褒贬不一。时到今天,想起来,他也算是个“能人”,落下一个“人造屎”的绰号。
打瓦
说起打瓦,跳房子来,故事可多了,打瓦的形式,可是五花八门。最有意思就是,“王八儿做官”了,人多人少都能来,后排站三块砖,中间一块,前面有块最小的,一般是六个人玩,总共五块砖,每块都有个封号,前面最小的,是大王,中间是扬土的,后排中间是打手,后排两边是拧耳朵的,像扔保龄球一样。谁打倒那个,谁就是什么官,没有抢到职位的,就是敌人了,开始游戏时,先量石头,就是六个人,站在最后一排向前掷石头,谁掷的远谁先打瓦,以掷石头远近为序号,一般都是,朝前面最小的打。因为那是大王,就是打不到,也许能碰到后面的职位,如没打倒或部分打倒,剩余人员再掷石头,直至五块砖头,都有人任职,剩余一人就是敌人了,这时由大王,坐在后排砖上发号施令,命令两人,拧耳朵,打手在后面,捶脊梁,扬土的,在前面扬土,在大王面前,来回走几个回合,大王说好了,就好了。如果人多了,可再在后排加几块砖,依次为採毛官,拧鼻子官等……那时候有个“邪头”。大伙都不愿意和他玩,但是不玩还不行,很是霸道,记得有一次,他没打着瓦,眼看就是敌人,就要挨揍了,可那小子,一肚子坏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什么“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一段语录,把我们搞懵了,“地富反坏右狗崽子,你是敌人”,说着,把身边一个富农的孩子,给当了“敌人”。现在想起来,当时的那个游戏,纯粹是那场运动的产物。
火柴枪
提起火柴,那个时代火柴,是个新鲜名,一般都叫洋火,什么都有个洋字,洋火,洋油,洋布,物资缺乏,都靠进口,玩火柴枪,一般都是大孩子,我上学小。营养不好,又小巧,那时候上学的年龄,相差很大,有大我八岁的,六岁的,出操站队时,就像谷子地里套高粱,那时候孩子多,都是大的看小的,还有的,不叫女孩子上学,都是老师向门做工作,还有的逃学的,留级的,有个同学留得最多,四年级,就留了三年,他说一班的同学,一百多,原来纳闷。后来才知道,是个留级生。就是他有一把火柴枪,当时真是羡慕死了,留级生数他大,他都给别同学做了几把,是老手了,那时候,不用送礼的,有本小人书,借他看看就满足了,因为他的原料充足,他爷是在大队,干车行的,有空去偷点链子扣。开始都是七节的。后来九节的,数他牛气,十一节的,有一次,几个火枪手比赛,先是互相吹了个牛,留级生说,我的拉皮是马车里带的,前街王大庆,自吹说,我的拉皮是火车里带的。我光知道有火车,没见过,更不知道火车是什么轮,不光我不知道,他们也不知道火车轮什么样。后来那留级生,问他爷要火车里带皮子,挨了一顿臭骂,才知道火车是铁轮。第二天,王大庆又拿出来显摆。叫留级生好一个笑话,王大庆,是个口吃,憋得脸通红,半晌说了句,听……听……响声。他知道留级生,是十一节的,怕比不过,就故意多下了点药。好歹算是聪明,他把枪放在大树的那边,防止鼓了枪膛,伤着脸,因为有人,玩它伤过的,“哈”的一声,枪断两节,多亏大树遮住,不然要吃大亏的,这,这,这回不算,下,下次再比……王大庆让枪声一惊,说话更结巴了。看看小时候的玩具,今叫玩命啊!
拧柳哨
清明时节三月三,正是孩儿放纸鸢。冬去春来,憋在家里一冬天,春天来了,孩儿们,如同那热炉里的棒米花,嗵地一声炸开了,成群结队的,有踢毽的,有放刘海的,跳房子的,五花八门。二八月里乱穿衣,有穿棉衣的,有穿单衣的,那时候,有件新衣服,都是过年穿一穿,过了年就收起来,下年再穿,过年出门,很多都是借衣服出门的,再过些日子,柳牙子都出齐了,孩儿们折下柳枝,圈成一个圈,戴在头上,学者电影里的英雄人物,雄纠纠,气昂昂,扛着红缨枪,在河沿,站成一队,好是威风,喊着: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接下来,就是比拧柳哨,这时候的柳枝,都离骨了,大孩子有劲,扯大柳枝,小孩子扯小枝,拧好后,抽出内条,剩下外皮,成管状,那时候小刀也很少,互相借用裁齐。用指甲将口刮好,当时刮好后,还有个咒语的,先在口里润一下,再念叨念叨,啧啧响不响,响响响……枝小的声音尖,枝粗的声音钝,就这样,吱吱哇哇吹起来了,其中一个外号叫,“丫丫葫芦”的大女孩。别出心裁,将那长长的柳哨,弄上几个小孔,吹出来。提溜嘟噜的。真是好听,原来她爷爷,爱好吹笛子,是从那里来的灵感,都中午了。也不知道吃饭,一群孩子吹着柳哨,像是个管乐队,别看那玩意不起眼,人家“丫丫葫芦”还能吹出东方红,太阳升,我那时真羡慕,下午和俺娘一块,去她家找她爷爷,也做了个,有叨来咪的柳哨,这不,每到柳树吐芽时节,还不时拧上几个,给孙子玩玩。
翻棉单
翻棉单,是个游戏,不是晒被子,七十年代,娱乐工具很少的,除了打瓦,跳房子,捉迷藏等,翻棉单,是最简单娱乐了,就两人玩,随便用根线绳,系个圆圈即可,女孩玩的最多,一般都是用扎头的红纲子,红毛线,用食指和拇指充起绳,对方通过手指,来回翻出各种图案,相互轮流,最简单就是“面条”、“方块”、“牛槽”等,这些好比是初级的,“鸡腚眼”、“波锤子”、“降落伞”,这些看做中级的,最难的,大概是“摘鱼刺”了,弄不好就乱了。有一次,同学“小满意”(乳名),现在都记不起大名了,还是小名印象深,就给我翻了个“鱼刺”,把我急的挠头,因为这个很少出现,偶尔遇到,他倒高兴了,一大会,我没翻出来,“你充好,我来。”可不是,拽拽这根,松松那根,用小指勾着一根,我倒是,看的眼花缭乱,“好了。很简单嘛。”“黑瞎子它爷怎么死的?”“我哪知道。”“笨死的。”就这样,挨了他一顿耻笑。“小满意”是正宗的东北客。在黑龙江出生,经常找我去他家玩,他家有东西显摆啊,什么,东北参,虎骨酒,最有身份的是,炕上那张狍子皮,冬天铺着格外暖和,每到过年,他二叔从东北来家,看他爷爷,带些特产,现在不算什么了,大米花,松子,蘑菇,还有庄户人爱抽的东北烟。论起来俺和“满意”家有点老亲,带来的东北大米,都是给俺一茶缸子,说是叫俺搽个粘粥喝。那时候,没见过大米的,喝碗粘粥,也感到很荣幸的。在外边,也会讲给别的同学,我吃过大米了,在那个没有什么副食品的年代,吃过大米,就像现在的三明治、披萨、巧克力。
打陀螺
打陀螺,那个时候叫打蹓,小卖铺没有卖的。都是自己做,小孩是他爹娘做,有本事的去铁业社(车行),要个旧零件做,那个玩意叫五轴档,小孩都叫他铁蹓,在上边安个螺丝帽,再安个钢珠,就行了,别看那么简单,在那时,是大工程,有个铁蹓的,没几个人,我是没那本事,在家找段圆木棍,用刀砍断,那边削尖,也弄不到钢珠,就这样玩,比人家那些有钢珠的陀螺,转起来,不靠时间的,玩了几天,就没尖了,只好掺上一个鞋钉子,好歹能耐磨一些,到了冬天,是玩陀螺的好时节,湾里,河里一封冻,全是打蹓的,别的小朋友,都穿着棉乌拉(棉鞋),我穿双蒲袜(草鞋),我也有棉鞋来,是擦滑(滑冰),掉到河里弄湿了,晚上,放到锅底烤着,一大早,做饭忘了,俺娘闻到气味不对,才想起来,那可是我姥姥,一冬的心血啊,把娘痛的一早没吃饭,都怪我啊,我穿着蒲袜,玩陀螺很不方便,一用劲,打远了。跑不动,走到那边,也就不转了,看到人家,有个铁蹓,也想弄个,就那个留级生有资本,他爷在车行吗,我问他要,不给,我就把我的宝贝,在他面前显摆。我舅在家,是文艺宣传队的,演杨子荣,有把手枪,很逼真,别看是木头刻得,谁见了都以为是真家伙。这可是我偷拿来的,要是知道,会挨一顿揍的。那留级生,见到我的宝贝,好是兴奋,用那铁蹓换去了,还搭上了三个钢珠,后来,俺舅舅演节目。没找到手枪,知道是我,没辙,只好用一个树杈子,应付了一下。前些年,在搬迁老房子时,发现了那个快五十年前,锈迹斑斑的铁蹓,我拿在手里端详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