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稽山鉴水状元红

编辑推荐 稽山鉴水状元红 ——绍兴酒文化报告


作者:白沫之识 白丁,55.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46发表时间:2017-09-11 08:09:49
摘要:绍兴酒不仅仅是绍兴传统特产,更是绍兴精神的象征,是绍兴人柔韧刚毅自强不息性格的物的体现。

稽山鉴水状元红
   一
   关于绍兴酒的起源,学术界和产业界各有说法。相近的观点是:始创于夏禹时代,发祥在会稽山区。《国策•魏策二》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有个叫仪狄的学会了用谷物酿酒。大禹喝了仪狄酿制的酒后,虽觉味道极好,却感慨道:以后恐怕有君王会因喝酒而亡国呀。从此以后,滴酒不沾,并同仪狄疏远了。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传至第14世孔甲时,开始衰落。孔甲之后四世是履癸,即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夏桀在位时,穷奢极欲。为了满足自己的奢望,耗费大量的粮食酿酒,并蓄酒为池,在池中行舟寻欢作乐,其顽贪淫荒之举,历为后人所不齿,但从酿酒史的角度看,说明当时酿酒业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还有,考古学家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稻谷堆积层,说明河姆渡人当时已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这就为绍兴酒的生产,提供了前提。会稽山区越窑旧址陆续出土的尊、壶、盅、爵等酒器,则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会稽山与绍兴酒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越国的君王勾践是夏代少康的后代,少康则是大禹的嫡传后裔。这位中国历史上“三千越甲吞强吴”这一典故的创造者,在吴越相争暂处下风之时,以越人特有的睿智,将绍兴酒作为“壮国力,克强敌”的锐器,淋漓尽致地发挥于其雪耻复国的大业之中。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被困会稽山中,被迫接受城下之盟,带着老婆去吴国当奴隶服苦役。《吴越春秋》载,越国群臣将勾践送到钱塘江边的临水祖道,大夫文种辞行祝词中有“臣请荐脯,行酒二觞”。当勾践仰天长叹,举杯垂涕,默无所言时,文种再次敬酒“觞酒暨升,请称万岁”。这应该是古籍中第一次提到绍兴的酒。
   在吴三年,勾践受尽屈辱,后来通过种种努力,终于取悦于夫差。吴王纵酒于文台,勾践上酒辞“奉觞上千岁之寿”,“觞酒暨升,永受万福”。一番卑辞加以酒为礼,竟取得了夫差的信任。勾践回国后,仍不忘时时送上美酒佳酿,以麻痹吴王夫差,使其沉缅酒色,一失斗志。夫差日夕醉饮,酒流成河;驻在吴越国境镇守边界的伍子胥的军队,也得酒纵饮,酒瓶堆积成山,以至于今嘉善县有了叫“瓶山”的地名。为了增加越国的兵力和劳动力,勾践采纳文种等大夫所献之计,在全国推行以实物奖励人口增殖的政策,规定“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人类生殖繁衍的天性,经过勾践的成功导演,演绎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越国的百姓自然以匹夫有责的姿态积极生育,越国的人口规模也因此得到迅速扩张。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勾践乘吴王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相会,争夺霸主地位之际,倾越国全国的兵力,分三路直逼吴境,擂响了雪耻复国的战鼓。越国大军挥戈出征之日,勾践命大臣将越国父老所献壮行酒倒入都城南郊的河流上游,自己与众士卒手捧河水,迎流畅饮。先秦杂家吕不韦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239年)的《吕氏春秋•顺民篇》载:“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君王与百姓同流共饮,军中士气迅速达到高潮。越国将士深感勾践恩德,两军阵前同仇敌忾人人奋勇。吴王夫差虽一世英雄,到头来却落得拔剑自剔的可悲结局,成为被大禹预言不幸言中之君王。历史上称勾践此举为“箪醪劳师”。
  
   二
   绍兴酒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就经历过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汉代,酿酒原料由稻米扩大到五谷杂粮,酒类按上尊、中尊、下尊三等区分。山阴、会稽仍以稻米为原料,被评为上尊之品。魏晋时期,晋室东迁,大批中原人士南徙会稽,酿酒饮酒之风随之大盛。南北朝时,会稽米酒由浊醪演进为山阴甜酒,绍兴酒的特色开始形成。唐宋时期,越州所产佳酿,以郁香醉人出名,越州始以“醉乡”名世。公元1131年,宋高宗改元为绍兴元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酒遂堂而皇之冠以“绍兴”之名。元明两朝,绍兴酿酒业较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山阴、会稽农村甚至置食粮于不顾,普栽酿酒所需的糯稻,就连嗜酒如命的徐文长,也发出“酿日行而炊日阻”的感叹。清代至民国,绍兴酿酒作坊遍布城乡,绍兴酒开始在国内外展评中获奖,产品销售拓至全国,并出口东亚、南亚等地,“越酒行天下”格局基本形成。
   历史上绍兴酒有过多次鼎盛时期。一是残唐五代时,中原地区诸侯混战,而两浙十三州由于吴越王钱镠重视农桑耕织,社会比较安定,绍兴酒当时号称“越酒”,行销江南地区,并出现了银瓶装酒这样的奢侈品。第二次是南宋偏安建都临安,绍兴成了京都的郊县,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饮酒作乐,醉生梦死,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奢迷生活,绍兴酒几乎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第三次是在清朝,酿酒作坊逐渐取代丝绸机坊,成为绍兴传统工业的支柱,光绪年间(1875—1908年),山阴、会稽有酒作坊1300余家,向官府报捐数为18万缸。这些作坊户中不乏较有名气的大作坊,柯桥阮社附近就有“章东明”“高长兴”“善元泰”“茅万茂”等具有一定规模,并在杭州、上海、北京开设分号的大作坊。其中,“章东明”酒坊从乾隆年间创建,到道光二十年(1842年)五口通商时,每年酿酒约7000缸,按每缸600斤计算,产量达420万斤。清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绍兴善酿酒作为绍兴酒的代表,参加官商联合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获清政府农商部颁发的特等金牌。1915年2月,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在西海岸旧金山市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绍兴云集信记酒坊送展的小京装绍兴酒(又名周清酒)获国际金牌奖章。这是绍兴酒夺得的第一枚国际奖章。时隔80年之后的1994年,绍兴东风酒厂生产的“会稽山”牌绍兴酒,再次赴巴拿马参加竞赛,以其口味纯正、醇美甘洌的独特品质,再次夺得巴拿马国际金奖。
  
   三
   绍兴酒经过长期发展演变,由单一品种逐渐发展成为系列产品,形成不同风格品种共存,且代有创新的格局。清代,绍兴酒已基本形成状元红酒、加料京装酒、真陈加饭酒、远年花雕酒四大品种。清代饮食名著《调鼎集》对绍兴酒的历史演变、品种及优良品质作了较全面的阐述。袁枚《随园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质愈厚。”当时,绍兴酒已风靡全国,在酒类中独树一帜。绍兴酒作为贡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京都,成为皇亲国戚的庞爱。清圣祖康熙为了能经常喝到绍兴酒,专门请绍兴的酿酒师到宫廷里去酿酒。末代皇帝溥仪1922年“大婚”时,以40坛绍兴酒作为彩礼之一。特别是风流潇洒的乾隆皇帝,一生多次游历江南,在绍兴祭大禹、游兰亭,饮酒题诗、书额作文,留下许多佳话传说。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家专卖统购,按类型定为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和以竹叶青为代表的花色酒系列。改革开放以来,绍兴酿酒业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结合各界口味,经科学创新,相继开发酿成一批名特新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但在绍兴酒系列中,仍以元红、加饭、善酿、香雪最为地道,也最为畅销。
   元红酒又称“状元红”,以酒坛外原涂有朱红色而得名。古时,绍兴民间有生儿育女酿酒纪念的传统,生女,酿女儿酒,藏之窖室,以作女儿陪嫁之用;生男,则在酒坛上涂以朱红,名之曰“状元红”,寓孩子将来状元及第,光宗耀祖之意。元红酒发酵完全,残糖量少,酒液澄黄,酒体透亮,具有味爽微苦之特点,是绍兴酒的代表品种和大宗产品。
   加饭酒是在元红酒基础上加料精制而成。品质优厚、风味醇美、色似琥珀、透明晶莹是绍兴酒最有名的品种。古代进贡以加饭酒为主,现在出口的也多是加饭酒。加饭酒装在花雕彩坛里,就叫花雕酒。1988年8月,国务院礼宾司将绍兴加饭酒正式定为国家宴会专用酒,并在欢迎日本首相竹下登访问我国的国宴上,以“绍兴加饭酒”作为宴会之酒,从此,绍兴酒成为共和国的“国酒”。
   善酿酒是以元红酒当水酿成的“双套酒”。酒色深黄,色味俱佳,质地浓郁,是绍兴酒中的珍品。据说,酿酒师傅是从酿制母子酱油原理中得到启发,用贮存多年的陈元红酒代水,酿成双套酒。当代戏剧家王云根创作大型越剧《醉公主》,用神话的形式,演绎了关于绍兴酒的浪漫故事,其中的男主角名字就叫王善酿,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携该剧晋京赴港演出引起轰动。后来,该剧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香雪酒先用糯米饭酿成“甜酒酿”,拌入少量麦曲后,再用黄酒糟蒸馏出的白酒代水发酵而成。由于加用糟烧而味特香浓,采用白色酒药而酒糟洁白如雪,故称香雪酒。民国元年(1912年)由绍兴云集信记酒坊吴阿惠师傅首酿成功,是绍兴酒的高档品种。
   说起竹叶青酒,绍兴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的是明武帝正德皇帝朱厚照有一天微服私访到绍兴,在乡村小酒店品尝竹叶青酒后,龙心大悦,当闻知坊主是三代婆媳节孝守寡操持酒业后,为之动情,遂御笔赐题“孝贞”坊名。竹叶青酒因此成为进京贡品,并改名为“孝贞酒”。除了竹叶青酒,绍兴酒中的花色酒还有福橘酒、花红酒、桂花酒、荔枝酒、鲫鱼酒等等。最近,绍兴东风酒厂又推出内含第三代人体功能因子异麦芽低聚糖(又名双歧因子),能有效改善肠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的“帝聚堂”酒;内含灵芝成份,对人体保健有独特功效的灵芝精雕酒,使绍兴酒家族更加兴旺,使绍兴酒市场更加宽广。
  
   四
   曲米酿得春风生,琼浆玉液泛芳樽。酒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件好东西。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酒是万万少不得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有酒相伴,思路打得开,灵感自然来。诗人饮酒出奇句,书家乘醉出奇章。王羲之曲水流觞;陆放翁醉过重阳;徐文长狂酒奇才;陈洪绶醉眼丹青,演绎方式虽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一个“酒”字。友人远行,置酒送行乃人之常情。唐代诗人王维在长安城外渭城置酒送别元二先生出使安西时,所作的《渭城曲》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成为离情别绪的千古绝唱。再回到绍兴,魏晋时期隐居阮社的“竹林七贤”阮籍,创造性地以酒为盾,整整两月,醉卧不起,硬是让有心和他结为秦晋的司马昭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阮社荫毓桥两侧“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的楹联,道出东汉学者蔡邕夜宿柯亭,取椽制笛和魏晋“竹林七贤”阮籍、阮咸叔侄及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隐居寄身的故事。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书圣王羲之集谢安、孙绰、支遁等41人,聚会绍兴兰渚山下之古兰亭,举行一年一度的“曲水流觞”修禊盛会。这天天晴气朗,名士们分坐溪水两旁,一觞一咏,饮酒赋诗。酒至微醺,王羲之铺蚕茧纸,挥鼠须笔,乘兴为众贤所赋诗词作序,一气呵成后来被南朝梁武帝萧衍称之为“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的《兰亭集序》,为绍兴酒文化挥写了熠熠生辉的一页。
   盛唐诗人元稹与白居易诗筒传韵的故事,历来为文人墨客传颂。其时,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元稹在绍兴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二人诗筒往来,唱和甚富。所谓“诗筒”,就是将诗稿放在竹筒内,以诗代书,互通章讯。其中不少内容飘逸着酒的芳香,反映了他们以酒为乐的生活。如元稹《酬乐天喜邻郡》诗末两句“老大哪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白居易在《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中云:“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叟。”从此,“醉乡”成为越州又一别称。唐朝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慕名东行来到绍兴,看到的景象是“船方尖履小,士比鲫鱼多”“家家开老酒,只少唱吴歌”。
   以绍兴酒点燃人间爱之圣火的,要数南宋才女李清照。李清照与其夫君赵明诚相爱时,留下“举杯抒怀”之习;由于其才子丈夫英年早逝,加之南宋王朝被金兵追得偏安东南,为躲避战乱来到绍兴的李清照,在国破家愁中对赵明诚的思念更加强烈,酒习也变得无度。她的诗词,既散发着浓郁的酒香,更深埋着淡淡的哀愁,满腹情愁,跃然字里行间。李清照不仅以善饮称雄女流,其酒后情思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归居原籍。一日,老人拄杖外出,作客农家,直至傍晚归宅,仍感意犹未尽,遂作《游山西村》一诗。诗曰:
   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生活在酒乡绍兴,既能经受山重水复的考验,又能享受柳暗花明的喜悦。难怪明代徐文长发出“有福住山阴”的感叹。
   清代文学家梁章钜是福建人,做官的地方在江苏,官衔是江苏巡抚。这位似乎与绍兴一点不搭界的老夫子,一生综览群书,熟于掌故,是嘉庆、道光年间最熟知绍兴酒的人物。其《浪迹丛谈》对绍兴酒有详尽的研究和记载。梁章钜认为,绍兴酒是从“山阴甜酒”开始的,“彼时即名为甜酒,其醇美可知”“越州蓬莱春酒,盖即今绍兴酒”“今绍兴酒通行海内,可谓酒之正宗”“至酒之通行,则实无他酒足以相抗”。梁章钜发现,绍兴酒之所以能通行海内独领风骚,原因在于“盖山阴、会稽之间,水最宜酒,易地则不能为良,故他府皆有绍兴人如法制酿,而水既不同,味即远逊”。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绍兴酒的独特品质确因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汇聚鉴湖后,溪水中所含丰富矿物质经湖底泥煤层的分解,使水质溶氧量提高,金属离子和有害物质减少所致。对于绍兴酒来说,鉴湖有孕育之功,该称其为“酒之母”。整天忙于政务的一方行政长官,能将绍兴酒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如此详尽,研究得如此透彻,结论又如此准确,足显其调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
   “越酒甲天下,游人醉不归”。绍兴酿酒之业源远流长,饮酒之风长盛不衰。绍兴人以酒为媒,以酒为业,以酒为乐。过年祭祖祝福饮分岁酒;清明上坟踏青饮上坟酒;端午驱邪辟秽饮雄黄酒;中秋合家团圆饮拜月酒;重阳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还有,孩子满月要办满月酒,长辈七老八十要办祝寿酒,男婚女嫁要办喜庆酒,遇到赏心乐事,更是把酒临风,开怀畅饮。
   在酒乡绍兴,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村口桥头,总有设曲尺柜台,摆板桌长凳,挂斗大“酒”旗,书“太白遗风”之酒肆点缀其间。鲁迅先生曾在1919年3月,通过孔乙已这个特定的艺术形象,描写了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前后发生在其故宅附近咸亨酒店的故事,使咸亨酒店这家在都昌坊口这条冷僻的小街上仅仅开了二、三年就关门大吉的小酒店名扬天下,使绍兴酒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当代著名作家李准“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和著名演员于是之“上大人,孔乙已,高朋满座;化三千,士七十,玉壶生春”的题词,更为文化人在绍兴找到了“驿站”。到咸亨酒店呷呷热老酒,剥剥茴香豆,有兴致者还可借顶乌毡帽,租件蓝布衫,站在曲尺柜台前,学学“阿Q”“孔乙已”,做一回地道的绍兴人。
   绍兴的酒店冬春两季多用开水将绍兴酒温热后再卖,绍兴的酒客也多喜欢饮这种温吞吞的热绍酒。绍兴人称这种饮法为“呷”。温酒的器具叫“爨筒”,是绍兴特有的,多用锡制,也有白铁皮的。绍兴有句民谚:跑过三江六码头,呷过爨筒热绍酒。呷过爨筒热绍酒者,即被视作见过世面,听起来多少有点牵强。但绍兴酒温热后再呷,是有一定道理的。酒的主要成份是乙醇,另外还有微量的甲醇、醛、醚等成份,后三种成份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害处,但沸点都很低,酒温升高后很容易挥发。同时,酒液中固有的芳香,也会随温度升高而蒸腾,使绍兴酒醇香更为浓郁。再有,绍兴酒温热后再呷,既不至于伤肠胃,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对美容养颜延年益寿都有好处。所以,有人称绍兴酒为“福水”。
  
   六
   绍兴酒作为绍兴传统文化和中华酒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静静绵延默默流淌,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使一代又一代绍兴人得益其中。绍兴酒不仅仅是绍兴传统特产的代表,更是绍兴精神的象征,是绍兴人柔韧刚毅自强不息性格的物的体现。

共 63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绍兴酿酒,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早在吴越之战时,越王勾践出师伐吴前,以酒赏士,留下“一壶解遣三军醉”的千古美谈。在南北朝时期,黄酒已被列为贡品。“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 世界上三大酿造酒——黄酒、啤酒和葡萄酒,唯黄酒源于中国,且无出其右,世上独步。中国黄酒产地较广,品种较多,然能被国内酿酒界公认为的和能代表中国黄酒总体特色的,则首推绍兴酒!那么,什么是绍兴酒?绍兴酒原指出于绍兴之酒,主要指四个品种,即元红酒、加饭(又称花雕)酒、善酿酒、香雪酒。元红酒因过去在坛壁外涂刷朱红色而得名。系绍兴酒中历史最早,普及最广的酒种,为干型黄酒。文章对绍兴酒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最后总结出绍兴酒不仅仅是绍兴传统特产的代表,更是绍兴精神的象征,是绍兴人柔韧刚毅自强不息性格的物的体现。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9-11 08:26:42
  绍兴酒业,源远流长。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