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冰心】留守(小说)

编辑推荐 【冰心】留守(小说)


作者:臧建国 布衣,248.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721发表时间:2017-09-11 13:31:32

【冰心】留守(小说) 一、
   静静地坐在小床边,安长福老汉手里的烟,已经是第三支了,还是不忍叫醒两个孩子。
   隔壁的堂屋里,燕子飞进飞出,呢呢喃喃,商量着梁栋上的旧巢,怎样修补,怎样铺垫。偶尔“啪”的一响,一粒泥丸,滑落到地上了。“啾,啾——”“唧,唧——”屋宇下,唱着歌,旋起舞了。翼剪扇起的微凉,漾进厢室里来。
   晨光在窗玻璃上,越描越亮,房间里的烟雾,在光亮里,幻成了淡淡的粉黄。一只土蜂,在窗外营营地叫,有时叮伏在玻璃上,诗人似地沉吟着,努力要进来。
   炒菜的香辣的气味,顺着门道漫过几缕。就听到厨房里,响亮地起了两声喷嚏,铲刀的翻动,越发地急了。那是长福的老伴,在炒菜。他知道,饭就要做好了。
   然而,两个孙儿,还在熟睡,没有醒来的意思。昨晚,他们贪玩的时间太长了。长福老汉将烟头抛掉,弯过身子,喜眯眯地望着孩子。一个是迎迎,他的孙女,12岁,侧身向窗户的方向躺着,头发细,黄,乱纷纷地,遮了小鼻子细眼。那脸蛋,粉扑扑的,霞辉映在上面,仿佛是发着光。她的小嘴,微微地向前撅着。睡梦里,红鲜鲜的酒窝,盛满了闪闪笑意。
   老人探出一个指尖,将她的头发,向耳朵边轻轻地挑了两下。女孩儿明净的额头,圆圆的脸盘,都呈出来了。迎迎粉嘟嘟的小嘴,努了几下,胳膊从被子里伸了出来,仍然没有醒来。
   一只小猫,黑黑的,鼻尖和眼圈,白闪闪,顺着女孩儿肘弯下掀开的空隙,探出了毛茸茸的脑袋,正对着迎迎的脸庞。“喵——呜!”
   它的银须,扎了迎迎了。迎迎醒了过来,睁开眼睛。
   “爷爷!”一眼看到了床边坐着的老人,孩子叫道。
   老人笑呵呵道:“奶奶要做好饭了,快起床吧,别误了上学。”
   于是,都去看睡着的康康。康康长着一张黑黝黝的脸,长而瘦的脸盘,脖子显得细长。仰面躺着,嘴角咧开着一条细缝,露出一粒门牙。那牙齿紧挨着的地方,缺了一个,显得有点空洞。不知正做着什么梦,一副憨笑之态。加上透出的门牙的滑稽样子,显得很逗。
   “康康,起床了!”
   迎迎叫道,手指在他启开的门窦边触了一下。那只小猫,已跳在了枕边,学着迎迎的样子,探出一只爪子,轻轻在康康的鼻尖上碰了一下,“喵——”地叫了一声,伸了一个懒腰。
   长福老汉笑了起来。康康的两条细瘦的臂膊,向头上伸直开去,两条腿,也在被窝里蹬直了。这样用力地伸了一个懒腰,也就睁开了眼睛,细叶般的眉毛下面,一对黑豆似的眼珠,清澈闪亮。
   “起床喽,吃饭喽——”
   爷爷说着,慌着去找康康的衣服。这时,迎迎已经穿好了,说:“爷爷,我帮康康穿。”
   康康7岁,上了一年级了。忽地坐了起来,抢过爷爷手里的衣服,说:“不要,不要,我自己来穿!”
   爷爷高兴极了,笑着说,“康康长成小大人了,康康是三好学生嘛。”
   说着,眼睛去墙面上,寻那春节前贴着的奖状。其中一张,是康康的。其他的几张,都是迎迎的。奖状一字排开,正贴在孩子们床头上边的墙上。
   老人虽然不大识字,但是,爱看这些奖状。过一段,他都要用一团棉絮,认真地把它们擦一擦。
   一只灰毛色的狗,头窄腿细,耳朵尖削,这时跳了进来,一扑,两只带着青草气息的露湿的前爪,抱住了康康的腿。花脸小猫,吃了一惊,嗔叫一声,跳到堂屋里去了。
   “跳跳!”康康用脚丫去抚它的脑袋,“今天跟我一起去学校吧?”
   “跳跳”似乎听懂了,两只向外突出的黑眼,温柔地望着小主人,舔了舔他的脚丫。
   迎迎下了床,说:“老师不让带狗去学校!”
   爷爷呵呵笑着,捋着狗的脊背,“不让去就不去嘛,跳跳在家,还要看门呢。”
   “都起床了吗?”安大娘花白的头,在门口一探。
   “奶奶,我们都起来了。”迎迎跑了出去。
   “我也起来啦,奶奶!”康康穿着鞋子,叫了起来。
   “快去洗脸吧。”奶奶走到鸡舍那边去了。
   爷爷已来到了院里,说:“屋里有燕子,垒着窝呢,会掉泥。还端到院子里吃吧。”
   “嗯。”安大娘要去开鸡舍的门了。
   爷爷大声斥道:“吃了饭再放鸡不好么?到处拉鸡屎,不嫌脏啊。”
   安大娘停了手,叹声道,“又忘啦,嗐,我这记性!。”踮着一只有点跛的右腿,去厨房了。
   长福老汉跺了一脚,望着老伴一窝白发的后影,自语道:“真是痴呆了!”
   院子并没有围墙,种着几株树。有核桃,杜仲,桃子,木瓜,石榴等等。院前屋后,一片葱茏。水井边,是一棵枣树,两把粗细。下面,摆着一块圆石。那是一方青砾石碾,用石块垒一个座,支在上面,就是一张桌。这桌,不怕风刮日晒。除了当桌子外,有时,长福老汉和老伴,闲了,坐在上面,乘凉,择菜。两个孙儿,趴在上面,做作业,玩游戏。康康大了,站在石碾上,还敢攀了枣树的枝子,悠悠地,荡秋千。枣子熟了,不用拿棍子,站在石碾上,手一伸,就能摘下来,送在嘴里吃。
   饭端上来了。搅的是稀面汤,打鸡蛋花,黄爽爽地。菜是酸辣白菜,用一个小铝盆盛着。还有一小碗豆豉。馒头是自家蒸的,面不白,有点土色的黄。但吃起来,有筋道,口味浓。长福老汉催着两个孙儿赶紧吃,吃了去学校。他自己,不爱吃热饭,先把汤凉着,点一支烟,美滋滋地,望着别人吃。
   农家的孩子,粗茶淡饭,不挑剔。奶奶把一个馒头掰开,一半给迎迎,一半给康康。两个孩子,接过手,大口咬起来。康康一边吃,一边说话,问姐姐,问奶奶,问爷爷,问个不停。还要用手去逗猫,拿脚去蹭狗,手脚不闲。
   奶奶用筷子搅着他碗里的汤,催着道:“娃儿,快吃吧,别卖嘴啦,上学要晚呢。”
   迎迎先夹了一口菜,嚼了两口,停住问:“奶奶,忘记放盐了吧?”
   康康也吃了一口,立即吐了出来,嚷道,“就是的,奶奶,一点咸味也没有!”
   奶奶也尝了一点,于是说,“唉,老糊涂了,又忘了!”
   长福老汉皱眉道,“不是老糊涂呢,是你的病,没有好利凉。唉!”叹了口气。
   “不碍事,奶奶,我去加点盐。”迎迎站了起来,端起菜钵子,去厨房了。很快就回来了,用筷子拌着说,“奶奶,你以后起床,也喊我起来。我帮你,一起做饭。”
   奶奶心疼地说,“你们小孩子,瞌睡大,奶不想让你起恁早。”
   长福老汉又叹了一声,说:“过两天,闺女们回来了,替替你。抽个空,我陪你到卫生院输几天水。”
   老伴说,“不要紧,我不去。”
   她前年是中过一次风的,右腿麻木,幸亏治疗及时,没有落下大的后遗症。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恢复,走路还有点跛。她的脑瓜,和以前比,癔怔多了,总是忘事。
   长福老汉丢了烟头,刚端起碗,喝了口汤,手机响了。铃声是一曲河南豫剧唱段,包公下陈州,声音很大。
   “谁呀?”接了电话,大声地问,“康康他妈!哦,吃饭没有?哦,没有啥事?……都好,都好!你妈也很好,孩子们都好,都好!你们放心,你们放心!正吃着饭呢,一会就上学去…….”
   “妈!妈!是妈妈!妈——”
   两个孩子早跳到了爷爷身边,一边一个,叫着,蹦着,笑着,凑近爷爷的手机,大声地喊着:“妈妈——!”
   “爷爷,你别挂,我想和妈妈说说话!”康康抱住了老人的胳膊,一只小手,抓在爷爷拿手机的手上。
   “我也想和妈妈说说话!”迎迎也挤着说。凡事,她总是让着弟弟的。
   爷爷在最后说,“兰,你别挂,康康要和你说话!”
   手机已被康康抢了去,“妈,妈妈!”
   康康抱着手机,跳到核桃树那边了。小狗跳跳,追着他,用嘴咬他的鞋跟,尾巴摇得像一杆旗。康康和妈妈通着话,有时笑得格格响,有时笑得弯了腰,差儿点滚倒在地上。
   长福老汉和老伴,静静地望着孙儿,干瘪的嘴巴越裂越大,目光追逐着,皱纹流淌成笑涡,那苍老而细密的弧线,愈加圆润。
   迎迎羡慕地盯着弟弟,一只手扶在枣树上,神情颇为忧郁。花脸猫在她的两腿间织着“八”字,钻来蹭去,“喵喵”地叫,抬眼觑她。
   “妈妈生日也快乐!”就听康康在核桃树那边说,“妈妈回不来啊?我会听话的,妈妈放心吧!记住的,听爷爷的话,听奶奶的话,听老师的话,听姐姐……”
   “康康要生日了么?”长福老汉沉想着,转脸问老伴道。
   “就是明天。我们都记住呢!”安大娘笑吟吟地,“和他妈的生日,正好一天,这日子好记!”
   长福嗯了一声,说,“多快啊,正好8岁啦。给他姑们,都说了么?他爸妈回不来,咱们可得给孩子,欢喜欢喜!”
   “大凤小凤,比咱可记得准,早惦着呢。明天都回来,放心吧。”
   “那,我今儿去赶个集,也不知道,康康娃儿,喜欢吃个啥!”老头儿说。
   “啥也不用,”安大娘说,“大凤小凤,都备好了。大凤割了大肉,小凤赶时髦,要买一个蛋糕。”
   长福想着说,“咱总得给娃儿买个啥,也算当爷奶的心意。买个啥呢?”
   “给康康买个新书包吧,爷爷!现在用的,破的不成样子啦。”迎迎插话说。
   “好,好,迎迎说得好。就买个书包吧,给你也买一个。”爷爷高兴起来。
   “我不要,我的好着呢。”迎迎说,“哪像他,太淘气,新书包,才半年,就破得不成样子啦。”
   “都买一个。”爷爷坚持说。
   迎迎已走到康康那里去了,恳求说,“康康,你和妈妈说了这么长时间,让我也和妈说句话吧?”
   康康正不知和妈妈说着什么会心的话,兴奋得挤眉弄眼。姐姐的话,根本没有听清。见姐姐过来,怕夺了手机,又跳到樱桃树那边去了。
   迎迎不和他一样,委屈地自言自语说,“上次爸爸打电话来,我就没有和爸说什么话,都让你霸着啊!”
   说着,还是不自觉地向康康又走了去。康康喂喂了几声,看了看屏幕,也看到了身边的姐姐,意犹未尽地说,“姐,看,没电池了,不骗你,骗你是小狗!”
   迎迎接过手机,果然,再也打不开了。两串眼泪,扑嗒嗒落了下来。
   妈妈在外打工,忙得厉害,晚上还要加班,不能经常打电话。迎迎要和妈妈说说话,不是很随便的。
   “明天我生日啦——!妈妈也生日啦——!”
   康康高兴坏了,歪在椅子上,两只脚翘得比头还高,差点翻倒在地。爷爷和奶奶,都和他说着,明天过生日的话。
   迎迎剩下的饭,没有再吃,只含着,两泡泪。
   爷爷安慰说,“都怪我,忘记充电了。今天充满了,让你好好说个够,和你爸也说个够!”
   时间不早了,姐弟两个,背上沉甸甸的书包,上学去。
   奶奶一边收拾着石桌上的盆碗,一边问康康:“乖乖孙儿,晌午想吃啥好饭,奶奶早点下手做。”
   康康还没开口,迎迎没好气地说,“奶奶,您真是老糊涂了!我们中午不回来,学校有补助餐!”
   奶奶醒悟过来,拿筷子敲着自己的头,笑吟吟地道,“噫,噫,人老不中用,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啦。”
   “娃儿,路上,别淘气人家的青果蛋子!”爷爷叮嘱说。这是专门对了康康的。
   “知道,爷爷!”康康回道,扮了一个鬼脸。
   花脸小猫,噌地蹿到枣树上去了。小狗“跳跳”,尾着两个孩子,一直跟了百十米远。
   “跳跳,回去吧,回去吧!”康康在它的脑门上抓搔几下,推了一把。“跳跳”止了步,不舍地望着他们,直到姐弟两个,消失在小路尽头。
  
   二、
   长福老汉不紧不慢地吃了早饭,又抽了支烟,对老伴说:“嗳,给我点钱,我要去赶集了。”
   他记着买书包的事。吸着烟,盘算着今天要干的事。老伴刚把鸡从笼里放出。十几只鸡,争先恐后地钻出来,院子里,立时热闹起来。安大娘捧了一些玉米,放在一个缺了口的破胶盆里,又放上一些麦麸,加了水,搅拌均匀,让鸡吃。鸡把尖尖的脑袋争抢在盆里,一时,剥剥地啄击的声音,清脆地响着。
   “嗳,我要去赶集了,快给我点钱,你这个聋子!”长福老汉不耐烦起来。
   安大娘这次听清了,手里捏着四枚从笼里新捡到的蛋,向他走来,问:“得多少?”
   “我哪里知道!宽备窄用,给我200块吧。”
   长福的口袋里,一向是不装钱的,去赶集,要花多少,都是冲老伴要。回来了,剩下多少,如数上交。
   听着老伴在内间里翻箱倒柜,好长时间了,并不见出来。忍耐不住,就进屋去看。
   “没钱了吗?”一进门,就冲她喊叫。安大娘正把两个枕头的芯子扒开,一脸茫然,自言自语道:“就是放这里的呵,怎么就不见了?”
   他帮她去看,哪里有钱的踪影。“你好好想想,到底放哪里呢,是塞在枕头里的吗?唉,丢蛋老母鸡!”
   “看我这记性!是放在衣服里了!”她叫了一声。转身去开一面走了形的衣柜,一个一个去摸压叠在一起的衣服。终于摸到了。“还是在这里!”摸出一小叠钱,数了数,八百元。掂出了两张,递给他。
   “再给我一百,”他说,“我想起来了,花生要拌种,合作社说了几次,催着去取药,正好办回来,趁墒足,赶紧种。”

共 926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留守》叙述了安长福老汉和右腿有点跛的安大娘,以及12岁的孙女迎迎和活泼可爱读一年级的7岁孙子康康,留守在家,过着快乐的生活。正当康康生日之际,安老汉买了书包和礼物,在两孩子上学之际,将拌了药的花生种去田地播种,毕竟是上了年岁的人,一天干不完,所以才留下有毒的花生种,谁知不懂事的孩子们吃了,双双死在亲人的眼皮下,安大娘被安老汉一句怒语也一命归西。安长福老汉似乎是疯了,傻呵呵呵地狂笑,然后找出坛子后面的一个小瓶……这是一场悲惨的事故,好端端的一家子,一下子全部命归西天。小说着笔细腻,从清晨爷爷不舍得叫醒孩子写起,这是一位多么慈祥的爷爷呀,对孩子的宠爱已经远远超过了孩子的父母。安大娘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体现在细节上,比如说烧菜忘记放盐等等。孩子们的可爱表现在语言上和行动上,还有小狗跳跳和小猫们对孩子们的依恋,处处都描写精准到位。小说从清晨起笔,到“夜幕,沉落下来。”结束,描写了安老汉一家的日常生活,没有半点繁琐之意,倒是处处精典,留下了许多的伏笔。小说语言精彩,文笔流畅,读来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结构紧密,环环紧扣。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候作者。【编辑:黄金珊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7-09-11 13:36:14
  喜欢老师的小说,读来亲切。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倒也是一个可能发生的故事。我认识一位,她家乡就有这么一个例子,二孩子一死一伤,也是吃了拌有农药的花生,孩子太小,不懂事,大人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难免有个疏忽,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感谢老师赐稿,感谢分享佳作,问候老师下午好,祝秋祺。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2 楼        文友:南鸳        2017-11-18 09:51:36
  大致看了一下小说内容,写得不错,题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语言运用方面描写细腻,读来时可细细品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