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四句话的字面解释是,物品虽然不是很大,也不要存私心藏起来据为己有。若存自私心占为己有,父母亲会感到很难过。
这句话,我体验很深刻,也看到了一个现象,孩子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引导,会变成心理的一种障碍。古人教育孩子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理论,古代父母教育孩子常说,一瓜一果之弗贪,一丝一毫之不苟。告诫孩子不能贪小便宜,不能为了小东西,养成非常不好的毛病。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没有正确的认识,长大后就可能演变成大偷,大盗,甚至去抢劫等等。
我在工作中,体会很多的是那些小偷偷东西的事情,人们对孩子“偷拿”的恶习,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那些孩子没有被正确制止或引导,变得手粘,最后,自己在偷心方面控制不住,成了偷心不死,想控制偷拿的念头变得很薄弱。这点,我在小时候,有过一些体会,不过我发现,有这种偷心的孩子,不完全来自于家庭背景和教育,有的人天性,这种偷心,拿心就很重。
对于孩子来说,有人觉得不是个大毛病,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理干预,它会演变成更多的不良习性。记得五六岁时,我和一位表哥出于好奇,翻墙越户,潜伏进了别人家里,哥哥想进屋看看,我说这样不好。我制止了哥哥这个行为,哥哥说没事,就是去玩。拗不过哥哥,我也尾随进了人家屋子,哥哥在屋子里找东西,最后找到一个钱罐子,说咱们把钱分了。看着那些一分钱,二分钱,在我骨子里认为这是不好的行为,我说这样不好。哥哥说没事,我就没有制止,而且还和哥哥分了脏款。我用手里的一分钱买了很多玻璃球,晚上,亲戚就找到了爸爸,说我们把人家弄得乱七八糟,没提钱的事,但是我知道,哥哥因为这事被长辈用棍子打了。我父母没有因为这个事责备我,但是看到他们看我的眼神,我感受到了偷拿钱的恐惧。回头想来,若当时父母批评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羞愧,一种内心的自责,会不会让我那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同的变化?虽然是无言之教,我确实感觉到自己的愚蠢,那种幼小的心灵里,其实已经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只是没有行为和语言能够影响年幼无知的我怎样正确看待。也许我的骨子里还是多少有那么点善根,从那以后,我记不得自己还有偷别人东西的往事。
初为人父,我更能理解孩子这种心理状况,多是因为好奇和好玩。我和妻子也常在言教身教里影响孩子,给孩子讲一些典故,一些诗词。我最喜欢和孩子说的一首诗是:“君子防未然,处在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孩子好问的天性,从中得到了熏修。这点,孩子做的比我好。比如前些日子,我带着女儿去水果店买水果,水果店里有那种装饰水果的小粉色拉花,比手掌还小的一个很不起眼的东西,我们买完水果在路上,我看到她手里的小拉花,我知道这个东西不是她的,但也没什么用,本着教育孩子的心态,就告诉她,这个东西虽然不值钱,但是没有经过人家同意,不应该拿。爸爸就是告诉你这个道理。结果,我抱着孩子,拎着水果都要到家门口了,孩子执意要我把拉花还给水果店的阿姨,倒是我为难了。因为这个东西,成本也就是一二分钱,还回去人家也没用,也没有理由要。我就说这个不用还了,我们买了那么多水果,当赠品都不算,不是个事,结果女儿和我在大街上抗争半天。实在没法,我把她妈妈搬了出来摆平了这件事。从这件事看,孩子心中既有倔强,也很有自尊心,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纯净污染的心灵。倒是从这件事看一个孩子本初的心,能够有这个正确的教育是关键。
如今社会反贪污、反腐败、反受贿成了人们注意的焦点,换个角度,这些贪心,偷心,不都是一颗不安分自私的心吗?不都是偷心不死吗?这个贪污,不就是变相的偷吗?可见,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许是从很小的任性中,妄为中演变出来,有时候,是一种心理障碍。没有一颗强大的自律的良心,不具备良知良能,怎样抵制社会中那些方方面面的诱惑呢?一旦触犯国法,但凡东窗事发那一天,不真的就是会让父母伤心吗?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认识到了多少呢?所以我们看到,怀揣一颗朴实污染的心,对于建设一个良性社会是多么至关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