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历经艰辛兴教育,为人师表泽后人

编辑推荐 历经艰辛兴教育,为人师表泽后人 ——记川口教育界一代名师杨万益


作者:石跃强 布衣,22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28发表时间:2017-09-12 20:59:08
摘要:教师节前夕,我与文友赞顺兄一同去看望恩师杨万益老师。杨老师在灵宝教育界默默耕耘了四十多个春秋。1957年毕业后响应家乡召唤回乡办学,先后筹建了川口碑基初小、川口乡农业中学,历任农中校长、尚庄中学校长、灵十四中副校长,为我市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桃李遍天下,名足誉崤函。如今年逾八旬,仍然关心着教育事业,写下此文,向德高望重的杨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巍巍燕子山,盘旋盘龙岭,双翅翻飞,连绵百里,形成无数奇峰秀岭,以其高傲的雄姿,屹立在金城灵宝的东南部。左翼下奔腾不息的孟家河在城烟与八道河流相汇,形成波涛汹涌的灞底河。右翼下蜿蜒曲折的好阳河北出凤凰峪,湿气升腾,云雾朦朦。凭借独有的山水灵气,孕育着七千年的灞河文化。
   1957年7月的一天,在通往燕子山的崎岖小路上,走来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他身挎军用背包,包里装满着课本,刚毅的目光遥望着家乡的方向,矫健的步伐显示出坚强的性格,他就是刚从省立陕县高中毕业的优秀学子杨万益。他刚参加完毕业典礼,就得到家乡捎来的口信,要他回家乡在刚建起的碑基初小任教。他一边走,一边环顾四周茁壮成长的庄稼。他明白:在这片故土上,经历过历代王朝的掠夺,抗日战争的硝烟,解放战争的洗礼。现在建立了新中国,家乡这片土地正百废待兴,自己要像贫苦家庭出身的父母亲一样,肩负起建设家乡的责任。他忘记了百里奔波的疲劳,步子走得更快了,心儿早已飞向家乡美丽的村庄……
   杨万益牢记时任贫协主席父亲的叮嘱和母亲的期盼,来到了建在庙宇里的村办碑基初小。他一放下被褥,就和老师们一起参加劳动,从山上砍伐树木,请来村里的木工瓦匠,修补校舍,制作桌凳,垒砌火灶,很快学生就有地方读书、学习和住宿了。一时间,周围十里八村的孩子,带上干粮都来到碑基初小求学。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一年后的碑基初小以优异的教学成绩,便与当时的川口公社小学并驾齐驱,成了灞底河川有名的学校,在当地家喻户晓。
   杨万益出生在川口公社碑基大队玉家崖村,身处燕子山脚下,距公社所在地7.5公里,距灵宝县城15公里。交通不便,出行没有车辆,就是给学生买书,来回都是步行,用肩扛回学校。肩膀磨破了,脚磨肿了,也只能忍着。每遇到雨雪天气,就要想办法把书包裹得严严实实,生怕淋湿了。母亲在油灯下给他缝制的千层底布鞋,一年就穿坏了四五双。由于他的勤奋敬业和出色表现,得到了川口公社教育组的赏识。
   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同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把这两个“必须”提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公社教育专干李俊琦选中了杨万益,调他担任川口公社农业中学(简称川口农中)校长。
   当时的川口农中建在北庄村的庙宇里,只有一个班,六十多个学生,什么都缺。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他决心克服一切困难,也要把学校建好。就在他雄心勃勃规划好建校蓝图、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开始了,包括川口农中在内的所有学校不得不解散。直到1959年秋,学校才恢复建制。
   当时主抓教育的公社领导乔振英非常重视川口农中建设,当杨万益向他反映川口农中的重重困难时,他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于是川口农中就从北庄村搬迁到了名扬三省、地方宽敞的科里村玉皇庙,又调来了一批师范毕业的教师,师资力量雄厚,生源剧增,豫西一所相当规模的中学就建起来了。为了解决师生的生活问题和教学开支,减轻公社财政负担,杨万益一方面抓好教学,一方面动员师生在庙前庙后开荒种菜,自给自足。1959年秋到1961年春,他带领师生在节假日,带上干粮奔赴二十里外的燕子山林场,挖鱼鳞坑栽树挣钱,渴了喝口山泉水,累了坐在山梁上唱首歌(要知道:当时挖一个鱼鳞坑只挣二分钱)。为了解决川口农中建设的经济困难,公社领导和李俊琦专干步行五十多里来到燕子山十八盘村,动员本村居民搬迁入户到灞底河畔北庄村,为川口农中筹集了三十亩地,作为勤工俭学的经济来源。这一举措,为川口农中的未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正当杨万益带领川口农中师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学校教学蒸蒸日上的时候,却遇到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人们填不饱肚子,基本生活保障都成了问题。于是在1961年3月,学校不得不再次停办。当年夏季,洛阳地区民办中学教育现场会议在洛阳举行(当时灵宝属于洛阳地区管辖),陕县高中、川口农中两位学校校长受邀请参加会议,这次会议为洛阳地区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61年秋,川口公社所有的学校全面恢复,老师们又回到了教学岗位,川口农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东到大王冯佐,西到故县高柏,南到卢氏县城,北到黄河边,适合年龄段的学生云集川口农中就读。随着建国以来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支援农村建设的热潮,学校迎来了几位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随之而来的是:教室缺乏,宿舍不够,经费紧张,教学实验器材严重不足,更不用说活动场地了。面临这些困难,杨万益只得再次求助公社教育负责人帮忙。灵宝县政府郭宗力县长听了川口教育负责人的当面汇报后,立即与县政府班子研究决定:批准川口农中另选新址建校,拆庙建校。于是,轰轰烈烈的新中学建设工程开始了。新的川口农中坐落在公社水利所对面川口村的南头。杨万益先让师生们利用现有的房间上课,再利用课余时间去十八盘三十亩基地劳动,又请来农村的能工巧匠修建校舍,脱土坯、砌墙、摊泥坯、和泥,订椽梁、订嵌板、铺房瓦、刷墙壁,师生们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很快新学校的雏形建了起来。他又利用自己在陕县高中同学的关系,想尽办法从陕县林业局木材公司购得建校的木板,同师生们一道把一块块木板从百里之外运回学校。但是木料的缺口仍然很大,于是又组织师生去三十里外的秦家河村半山腰,拆除庙宇运木材。
   也就是这次拆庙建校,杨万益险些丢了性命。秦家河的庙宇建在半山腰,历史悠久。解放前当地富户和官宦人家年年修缮,祈求庙宇里神仙保佑世代平安。所以庙宇保存完好,大的圆木两人才能合抱,小的木料也方正结实。由于路途遥远,木料太重,只能用架子车把木料分次转运到灞底河边,再重新装运到学校。去庙宇的道路狭窄,只能容纳一辆架子车通过。杨万一凭借自己熟练的驾车技术亲自驾辕,从庙宇门前拉架子车运送木料。在师生的助力下,架子车艰难地在山路上前行。在一个拐弯处,由于木料太长,顺着车子前行的惯性,架子车被掀翻到山沟里,车辕杆把他挑下了沟,幸运的是人和衣服挂在半山腰,摔伤了肋骨,被师生们救了上来。母亲得到消息,几夜都没合眼,心疼地直责备他:为了教育不要命。
   在建校期间,陈增汉、尚育贤等老师加入了川口农中,为川口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此,一大批社会急需的人才从这里走出去,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去小学当老师,有的在村委当会计、书记,有的成为公检法部门的领导,有的在后来恢复高考制度时考上了大学,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川口农中越办越好,生源也越来越多。为了给广大师生改善生活,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杨万一一方面带领师生们在节假日去十八盘种地,把收获的粮食卖给国家,用钱给学校买来教学必需品;另一方面去灵宝城区的新卫厂工地打地基盖房屋,把挣来的钱补贴师生伙食和教师工资。学校的困难老百姓也看在眼里,记在心底,就连当时给师生做饭的大师傅,都不肯吃学校一口馍一颗菜。她每次做好饭后等师生吃完饭,自己收拾完毕总是回到家里做饭吃。因为老师的伙食是定量的,学生伙食是水灶,从自家拿馍,学校补贴菜和汤。面对当时的国家经济困难,公社财政也是想尽办法,从结余的公粮中挤出部分资金,发放给每个教师每月29斤粮食和29斤粮票,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
   就是这样的艰苦环境和办学条件,川口农中的师生们在教学的同时,还不忘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师生排演的话剧《社长的女儿》轰动了灞底河川。杨万益老师亲自出演,尚育贤老师亲自编排和组建乐队,陈增汉老师找来民间艺人作指导,借来服装道具化妆。其他老师紧密配合,精心排练,在东水头、闫谢、池头村的舞台上,展现了川口农中师生的风采,得到了一致好评。这台话剧随后被老百姓们在饭后茶谈间谈论,争相模仿其中的经典动作和片段。
   就是这样的艰苦环境和办学条件,为了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老师们亲自动手制作教具,编排教学口诀,增强学法教育。有些复杂的教具无法制做出来,杨万益和老师们就连夜赶到十里外的娄下师范,向李德泽、李德润等老师求助,借用完毕及时归还。
   1966年春文化大革命爆发,川口农中停止办学。老师们在娄下师范集训三个月,开展“四清运动”,接受教育改造。杨万益老师由于父亲历史问题受到牵连(另有文章说明)。在全国教育界“侯王建议”的影响下,受县教育局的委派,陈登高、孙亢宗、李德泽、李德润、高新力等优秀老师回乡筹办川口高中(灵十四中,另建学校),杨万益被派回碑基片筹建碑基中学。他和袁育斌等老师一起,把碑基中学办得红红火火,连年成绩在川口同等学校名列前茅。1973年9月,湾底学校发生了“肖五星事件”,也正值文化大革命闹学潮运动,他受组织委派调入湾底学校任校长,整顿校风师风学风。之后又调入南朝学校任教,管理后勤工作。
   1976年秋文化大革命结束,他被调入川口高中(灵十四中)筹建复习班。1977年秋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第一批复习班学生考入大学。1978年春第二批复习班学生考入大学。从1977年到1982年,川口高中向高等学校输送了上百位大学生。为了普及初中教育,1982年秋,杨万一调入尚庄中学任教导主任(李向杰老师任校长),刚刚师范毕业的刘丰亮老师在尚庄中学任益教(后来进修返回任副校长)。
   “严谨治学,勤研笃学,尊师重教,率先垂范,一丝不苟。”是杨万益老师管理学校的成功所在。他走过的一个个学校,培养了一批批多才多艺的人才,成就了一个个教学精英、教学楷模。他本人的数学教学堪称灞河川的典范。他可以根据圆的性质,在黑板一次画出六个图像,给出不同的条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对比中掌握解题思路,举一反三。他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可以说是到了最严厉的程度,等号、小数点的错误、竖式计算的步聚,都抠得很认真,目的是要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受他的教育熏陶,他的儿子杨火炬,在恢复高考制度时考上了国家名牌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成为国家建设的顶尖工程师。他的教学艺术也带动着与他一起从教的同行们。
   1986年秋,杨万益调入灵宝县第十四中学任副校长(李润慈任校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地方兴办高中已经停止,也面临着初中教育过于分散,师资力量浪费,教育教学方式和设备不平衡等众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杨万益和李润慈老师一道,找有关管理部门,争取资金,规划设计,申报建校项目。拿出自己的积蓄和工资,呼吁社会资助,投入到建校初期的准备工作中。在县政府、教育局和川口乡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发展成为现在的规模宏大、设施齐全、教学质量一流的新学校,直到退休。
   杨万益用自己毕生的精力,献身于川口教育事业,福泽灞河儿女的未来,成为川口教育史上的典范。先后培养出了杨科举、薛印增、张书旺、杨火炬、刘丰亮、任朝晖、杨丰烈、蒋松绪、任小武、李成群、任森芳等一大批国家英才和栋梁,成为为川口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代名师!
   真可谓:历经艰辛兴教育,为人师表泽后人。

共 44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描写了川口教育界一代名师杨万益,从他回乡任教时写起,写他凭借真才实学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使碑基初小成为当地有名的学校,写他由于勤奋敬业和出色表现,被调任川口农中校长,写他带领川口农中师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写他因为拆庙建校险些丢了性命,写川口农中遭遇停办,写他争取资金创办并发展新学校……通过作者的介绍和描写,让读者认识了一位将毕生精力献身于川口教育事业的师者典范,其精神令人钦佩!其功勋令人赞叹!拜读佳作,并向杨老先生致敬!【编辑:执手今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7-09-12 21:05:38
  文章详细介绍了一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当教师,还是任校长,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不怕困难,排除外难,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和劲头,值得赞佩和学习!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9-13 08:20:40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学习:母亲在油灯下给他缝制的千层底布鞋,一年就穿坏了四五双。由于他的勤奋敬业和出色表现,得到了川口公社教育组的赏识。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