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父母生了病,我们要侍奉汤药,并先替父母亲人尝药的温度和药性。子女在父母生了病的时候,还要不分昼夜白天,伺候在左右,照顾饮食起居。
若是孩子生病,作为父母的一定非常焦急,宁可疾病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不要孩子受病痛的折磨。在生活中,我经历过,我的妻子经历过,我的孩子也经历过,为人父母的,都会惦记自己的孩子,这四句话,若是父母对孩子,十之八九都能应验。若是孩子对父母,能够做到这四句话,那他一定是个大孝子了。归其原因,是我们体会不到父母对我们的那份初心,觉得父母对自己是天经地义,而自己这么做,又似乎有无数个借口和理由推脱,这与我们对于孝道的体认不深有关系。
在古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历史上开创过“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他侍亲奉孝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子。有一年,他的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汉文帝非常着急,请最好的太医为母亲治病,为母亲开的药方,他都要看一下,然后亲自为母亲煮药调汤,对于温度和火候的把握,都是亲力亲为。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在母亲患病期间,侍汤奉药,衣不解带,夜以继日地照顾母亲,这种孝亲发生在一位皇帝身上,值得我们反思,南怀瑾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都是非常辛苦的,早上三四点就起来批奏折等。一天下来,累得一塌糊涂。他提到,一个好皇帝,不是那么容易做的。而我们身边的人,并没有皇帝那么辛苦,却天天说自己忙这忙那,比起一个合格的皇帝,我们从发心上,就差得很远。汉文帝能够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用自身的实践力行淳厚的孝道。还以这种仁孝之心治理国家,为国家百姓减税,照顾孤寡老人,他自己的生活享用却非常简朴,在位二十三年里,他从没有增添过宫室或园苑、车骑和华丽的服装,真正为百姓做出了一个孝廉的典范。不仅万民爱戴,连边疆少数民族也心悦诚服,天下大治,最后开创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景之治”。
在现代社会,同样有很多这样心存孝道的人,中国评的“十大孝子”就让我们立体的看到很多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通过他们的行孝,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孔子曾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对于孝道的体认,我们似乎普遍有误区,认为自己做不到,别人也不能做到。所以在生活中流传着“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口头禅。这样的语言,听着好听,可是会像瘟疫一样,传染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让人们觉得不行孝道,是有原因的,所以找了各种理由和借口逃避责任。
山东电视台讲述了一件真实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我也被故事主人翁的行为深深感染。主人翁叫王希海,他的父亲在一九八零年患脑出血后成了植物人,母亲体弱多病,弟弟先天性肢体残疾,不能就业。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当年二十三岁的王希海,有个很好的出国机会,但为了照顾生病躺在床上的老父亲,他不仅放弃了出国的机会,甚至也放弃了成家的机缘。二十几年,他天天照顾着父亲,到拍摄他的事迹那年,他已经度过了五十岁个春秋。几十年里,王希海每隔半小时就要帮病床上的父亲翻一次身,每天给父亲换一次床单。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换那么勤呢?”他回答说:“父亲中风很难受,身上有体温,有热气,会把床单弄得很潮湿,这样父亲很难受,所以每天要换床单。”卧床的植物人只有呼吸,身体不能动弹。如果喉咙里有痰,就有危险,很容易憋死。王希海就用一根吸管,一头插进父亲嘴里,一头自己含在口里,然后猛吸一口气,把痰吸到自己嘴里,然后吐出来。每天夜里十二点,王希海要伺候父亲吃第六顿饭。二零零四年,王希海为卧床二十四年的老父亲庆祝了八十大寿,他对父亲说,只要你活着,我就永远伺候你。那年九月王希海发现父亲身上有一块瘀肿,他把父亲送到医院,有位从医四十年的老教授检查了父亲的身体后问王希海,你的父亲卧床多久了。王希海说已经二十多年了。老教授听了王希海这么说,沉着脸离开了,他认为王希海在骗他。过了一会,老教授捧着王希海父亲厚厚的一沓病例回来,流着眼泪说:“我已经行医四十年了,从来没有见到像你这样伺候老父亲的人,你的老父亲真的是有福了。”然后他对王希海说,你能二十几年给父亲做护理做得这么好,你可以在医学院给学生们上护理课了。因为再有水平的护士,也没有办法像你做得这么细致,做得这么精微的。
王希海家境贫寒,甚至要靠救济金来维持生活。曾经有个大款女子向他求婚,感佩他的德行,要嫁给他。但是王希海婉言拒绝了,他说,只要父亲还在,我就不能成家,永远把父亲放在第一位。如果我成家了,可能就会把小家放在第一位,就不能一心一意照顾父亲了。王希海的事迹,在今天看来,就是现代版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能够这样一心一意的对父亲,我想说,没有大愿大行,没有大善铸就的大心,是很难做到的,他的行为,向我们证明了孝的力量和伟大。古人说“大孝终身慕父母”。这种孝德淳厚感人,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我们各种为人子女的心态,或善或恶,或瑕疵,或美好,都在这种无言的力量面前,显得明晰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