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丁香收获】潜台词 (赏析)

编辑推荐 【丁香收获】潜台词 (赏析) ——《葬礼》一文写作特点浅析


作者:玉叶青 布衣,490.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49发表时间:2017-09-14 05:19:08
摘要:作者通篇没有明显褒贬这个葬礼的文字,但通过众多的潜台词,却更深刻地挖掘出现在社会的一种愚昧无知和精神空虚现象,人们可以把大把的钱花在死人身上,也不愿去发展村中的农业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村里剩下的老人只有孤独的活着,像文中所描绘的那头老黄牛一样“懒惰而又满足的等到去世风光的那一天”。这种悲哀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中某些层面缺乏信仰,缺乏文化,缺乏教育的普遍问题。作者意在唤醒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愿作者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

【丁香收获】潜台词 (赏析) 刘彻先生绝品散文《葬礼》的写作手法很有特点,其中大量潜台词的运用就是特点之一。潜台词意为: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用句通俗话就是“话里有话”或“弦外之音”。比如:“我看你吃的不少啊,怎么这点活都干不好,”言外之意就是说这个人是饭桶。一般文中出现没有必然联系的因果关系,往往就暗含着潜台词。
   文学作品中有关潜台词的使用并不少见,但在同一篇文章中大量使用这一手法,倒是让人感到新奇。下面让我们逐段分析刘彻先生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
   文章的第一段是葬礼开场,先介绍追悼会场的位置和场地,是在祖厅正前方的空地.那是填了一亩多荒了多时的一块空地,使祖厅的壮观和气派向前延伸。从那以后,从这祖厅抬出去的每一个灵魂便多了一份风光。接着介绍四哥,没读过书,说话像炮筒子炸出的药,不小心总呛着火。随着年龄的增大,尤其是两个儿子有出息后,四哥的话便有了更多的分量,同样的话听着有了一些金属的铿锵和决断。
   这一段里,“荒了多时的一亩空地”“多了一份风光”“不小心总呛着火”“尤其是两个儿子有出息后,同样的话听着有了分量”,前后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却包含着弦外之音。一亩多地竟荒了多时,在视土地为生命的农村,怎会荒了多时?土地太多了吗?还是人懒了,多了一份风光,一亩地换来一份风光,多了谁的风光?呛着火,下边会怎么样,干仗?儿子有出息了,四哥同样的话变得有力了,儿子影响了老子,为什么?这后面的潜台词想必大家都猜得出。
   第二段里介绍追悼会的设置。在巨大的钢铁制作成的背景墙上,是四哥的巨幅遗像,遗像上的四哥很年轻,矍铄的双眼俯瞰全场,嘴角挂着平和的笑。悼念单位的落款大气的单位名称震撼着现场的每一双眼睛。
   四哥去世七十有八,遗像却很“年轻”,既然是遗像为什么不用老年照片呢?后面的台词是什么?没有?不合适?还是地方风俗都这样?“俯瞰全场”是什么气势?“大气的单位名称”为什么用大气形容,而不直接说出名称?“震撼着现场的每一双眼睛”,震撼是一种威势用在这里便是话中有话。四哥是一个普通农民,是借着什么力量可以俯瞰全场,是什么让每一双眼睛感到震撼?作者是在赞赏这种宏大,震撼的气势吗?显然不是,但能让读者感觉味道不对。潜台词的作用就在这里。
   第三段,写了葬礼的准备工作,作者详细的列出各种高档食材和众多的葬礼用品。告诉读者葬礼的规模和规格是何等的大,何等的高。
   写葬礼追悼会,一般必会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参加的人员单位及大家的悲痛之情,但在这篇文章中一样也没有。作者用几乎通篇的大场景描写,向人们展现了追悼会的宏伟气势,用了巍峨、威严、私人庄园、普天同哀等等词句。场面的豪华奢侈让人惊叹。而仅有的几处细微描写竟然是这样的:一:“都说四哥的孩子孝顺,葬礼分文不收,排场却搞得很大。”孝顺和不收钱有什么联系?言外之意这个孝顺就打问号了。二:“孝文的内容并不重要,也没几个人听得懂,反正所有死去的人都德高望重,反正闭了眼便有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过去,反正阴阳两隔便就邻里和睦,众口称颂”。就是说所有称颂不过是形式而已,真实情况怎么样有谁知道,又有谁去深究。三:“这里曾经不是荒地,童年的记忆是一片上好的水田”。过去上好的水田变成了荒地,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四:“路不宽,蛇一样地在村子的腹地蜿蜒”。村子的腹地是一条狭窄弯曲的道路。这才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但他没明说,用了潜台词。五:“记忆中,那一片挺着葱绿芋叶的田地早已不见”。六:“日头碎成金花洒在老人的银发上,也洒在脚下的杂草上”。七:“路南的山脚下堆满了废弃的旧轮胎”。八:“山脚下是一汪积水,水面有些发绿,枯干的杂草附生在水边”。以上几处细节的描写都很简短,荒地、窄路、杂草、废轮胎、发绿的积水,作者要说的话已经越来越点醒了读者。那就是在宏大气派葬礼的衬托下,村庄的萧条和荒芜。作者的潜台词运用非常老到。
   追悼会本应是肃穆悲痛的气氛,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追悼会正式开始,村主任手拿一个扩音喇叭在主持,一开口的“卓”便引起了四下的窃窃笑声。下面有人开玩笑。没有几个人听得见你在说什么,糟杂声并不影响整体的氛围。几个老人在一旁轻声地聊起了天年。”全段难见一点悲戚。这里面的潜台词很多,大家可以体会,我就不再一一指明。但有一处写得很隐晦,有必要单独讨论一下:“有一个穿灰衣的人,让两旁的人挤着,身不由己的也进了慰问亲属的队伍,这个人左边的库管半吊着,解开的衣襟还来不及合上,一时有些无措,握手时一手掩住衣襟,左脚不停地踢,想把裤管顺下,远远望去一跳一跳的,像极了提线木偶”。这一段的潜台词是什么意思呢?慰问亲属的队伍文中交代是村两委、老人会的领导以及单位的领导。他属于哪一类人?虽然是身不由己被两旁的人挤进去的,他可以出来呀,但他没有,并且很郑重的和死者亲属握手,应该是村两委的人或者老人会的人。他的衣着显示出其生活拮据,习惯邋遢,但他还知道自己的不雅,极力想把裤管放下来。这一个可笑插曲的后面是沉重的潜台词。我没有感到可笑,而是感到可悲。越过他的头顶,我仿佛看到挂着村两委会牌子的门前站着几个同他一样的人。
   追悼会结尾是乐队表演,十几只乐队轮番上阵。漂亮的服装、披着秀发的大长腿、皮靴敲在地上,敲得人心一颤一颤的。
   整个追悼会就是一场表演,说看一场大戏也不为过。正像文中所说:“这灿烂如同烟花,盛开就是为了让所有人抬头全能看见。”
   追悼会的末尾写得更精彩:“许多人在路边住脚,扯下胸前的白花或身上的孝布,三三两两往南下了一个坡,(回家)。”“终于到了骨灰楼,送葬的人们三三两两找地坐下,扯下的孝布被扔的四处都是。”扯白花、扔孝布,换红裙,潜台词再明白不过了,就是人们急于摆脱这种环境和气氛。就连四嫂也是“走在队尾,隐约可以听见她们家长里短的闲聊,说起海天、说起节气,还说起了收成。四嫂的声音很轻柔,像丝缎一般的软”。四嫂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乎。
   在这之前作者又插了一个小曲,写了四哥的金牙。“曾撕下大块头的半片嘴唇,四哥那一咬连皮带肉,充满了血腥和胆气。”这后面的潜台词把四哥的性格、脾气、处世为人表现的淋漓尽致。和那遗像上的挂着平和的微笑,形成强烈对比。
   作者通篇没有明显褒贬这个葬礼的文字,但通过众多的潜台词,却更深刻地挖掘出现在社会的一种愚昧无知和精神空虚现象,人们可以把大把的钱花在死人身上,也不愿去发展村中的农业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村里剩下的老人只有孤独的活着,像文中所描绘的那头老黄牛一样“懒惰而又满足”的等到去世风光的那一天。这种悲哀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中某些层面缺乏信仰,缺乏文化,缺乏教育的普遍问题。作者意在唤醒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愿作者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
   文中潜台词的运用比比皆是,我只是选出了一部分加以粗浅分析,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找到很多,分析得更加透彻,目的是不断学习,提高我们自己的解析力和写作能力。

共 28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赏析文,作者围绕《葬礼》一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且用了关键词“潜台词”。可以说这是一篇质量极高的文章,文章举例《葬礼》文中的一些语句,场景,和文字后面隐藏着的弦外之音,如此深刻的解析,让读者茅塞顿开。惊叹这篇文章作者的良苦用心。刘彻作者《葬礼》一文的写作手法很有特点,其中大量潜台词的运用就是特点之一。潜台词意为;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用句通俗话就是“话里有话”或“弦外之音”。比如;“我看你吃的不少啊,怎么这点活都干不好,”言外之意就是说这个人是饭桶。一般文中出现没有必然联系的因果关系,往往就暗含着潜台词。描写追悼会的场面宏大,人们却并不悲痛,就连四嫂子都在谈笑家常。追悼会的末尾写得更精彩“许多人在路边住脚,扯下胸前的白花或身上的孝布,三三两两往南下了一个坡,(回家)”“终于到了骨灰楼,送葬的人们三三两两找地坐下,扯下的孝布被扔的四处都是。”扯白花、扔孝布,换红裙,潜台词再明白不过了,就是人们急于摆脱这种环境和气氛。就连四嫂也是“走在队尾,隐约可以听见她们家长里短的闲聊,说起海天、说起节气,还说起了收成。四嫂的声音很轻柔,像丝缎一般的软。”四嫂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乎。这些细微之处,隐藏着一个被人忽略的事情,那就是,讲真事隐去,让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慧眼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潜台词,是一个很有哲理性的句子,作者,就刘彻《葬礼》一文,分析透彻,并阐明深刻,引领读者,读一篇好文要透过一层层迷雾去找到文章隐藏的真相。实属是一篇佳作,给作者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启迪,和解析力的提升。一篇佳作,力推共赏!【丁香编辑:社长娇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樱雪        2017-09-14 07:49:21
  惭愧呀!当初《葬礼》一文,读了好几遍,就是没看出“弦外之音”,直到绝主提醒,才看懂其中的内涵。今再拜读老师赏析文,对文章的哲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拜读学习了,问好老师。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11 楼        文友:玉叶青        2017-09-14 10:18:42
  樱雪老师是我钦佩的主编,每天要亲自审多篇文章,像葬礼这样隐晦的散文谁看了也不会马上读懂深邃的含义,我刚看时也是局限于场面的气势和排场。让我们携手互勉,不断提高,为江山加油。
12 楼        文友:樱雪        2017-09-14 07:51:04
  《葬礼》一文的最大特点,正如老师所言:并没有刻意给予批判。但我们细读下,不难发现,这就是最有力的批判。看来,读文章时,还是要多读多揣摩,细细思索,才能看出其内涵。老师针对“潜台词”给予一定深度的分析,难能可贵。问好老师。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12 楼        文友:玉叶青        2017-09-14 10:22:13
  我加入江山一个半月,始终得到樱雪主编的帮助和指导,感谢你的支持和鼓励。敬茶。
13 楼        文友:樱雪        2017-09-14 07:53:26
  这种悲哀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中某些层面缺乏信仰,缺乏文化,缺乏教育的普遍问题。
   老师一句话揭示了文章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的确不是某个人的,而是存在的一种愚昧的现象。
   精神是贫穷的,没有灵魂,没有活力,只有一身臭皮囊。
   老师之言是精辟的,问好老师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13 楼        文友:玉叶青        2017-09-14 10:23:26
  谢谢你精准的点评。
14 楼        文友:林易峰        2017-09-14 09:23:38
  好文章,学习一下。
回复14 楼        文友:玉叶青        2017-09-14 10:24:11
  感谢阅读和点评
15 楼        文友:林易峰        2017-09-14 09:24:08
  老师文笔厚重,分析透彻。
回复15 楼        文友:玉叶青        2017-09-14 10:25:09
  过奖了,谢谢鼓励。
16 楼        文友:刘彻        2017-09-14 22:04:23
  谢谢玉老师赏析!
回复16 楼        文友:玉叶青        2017-09-14 22:24:40
  分析不准之处还望谅解指正。
共 16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