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这句话是说,身为孝子,父母或老人去世三年,我们要心存悲痛,时常哭泣来缅怀去世的亲人。常常怀念父母亲人,体悟他们在世时因没有尽到孝道而生惭愧心。古人特别注重守孝三年,这里既有对父母亲离世痛苦的思念,也有一些存孝修心等更深的道理。居处变就是说,居住的地方要发生变化,比如夫妻之间在这些时日,要存清净之想,不该越礼无规。古人多以守墓为主。酒肉绝就是告诉那些真心守孝之人,远离酒肉,以一颗清净心祭奠缅怀并反思父母对自己数不尽的恩德、教诲。
现如今,时代变了,一些古人的理法不被理解,当然,在行孝的方式上,也必然改变,因为外坏境变了,人口剧增,公墓林立,几乎不可能在墓前再像古人一样搭建一个草房来守孝了,但是我们,可以把孝道守在心里,外在的形式有其深意,但内在的存心才是根本。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阐扬了心的特性,可以作为一门学问来深入研究。万事万物存乎一心,比如中国成语中的“心想事成”,若想成就事情乃至事业,也是以心的本愿为根基的。所以,中国文化特别注重内在的修为,在守孝的认知上,也要理性的看待。
我的老师常年在京工作,他的母亲去世后,他虽然不能在形式上尽孝守孝,可他背后的那颗孝心我看的很清楚,母亲去世后,他专门著述缅怀母亲,写母亲一生的故事,写的非常感人,每每读到动情处,潸然泪下。这不仅仅停留在一些口头上,而是一份赤子之心的感召,那个背后的力量我不便述诸笔墨,但孝的本体,我们应该有所认知。写到这里,人们不免觉得中国文化似乎一直在阐扬形而上学,宣扬唯心思想。其实,我觉得这是有误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形而上学,还不是中国本文化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知,我在二十六岁之前,也曾为此迷惑多年。当年上大学,读苏树华的《大华佛家智慧》时,曾经读到“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统摄的六识属于唯心的范畴,而在佛家来看,这还不算唯心的范畴,而是唯物的范围时。”我为此豁然开朗,一下明白了后面的意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进入那种非关文字字面的精神境界。那时我才发觉中国文化的“心”文化,并不单单是通过逻辑思维对字面推理那么简单,确实还有其深意。
前些日子,读到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中一段话,觉得很有意思。他谈到中医学,是一门形而上和形而下兼而有之的学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从我们中华文化造字中就可窥端倪。藏象体系是中医学里非常重要的系统之一,中医和易学又渊源甚深,展开来谈不是行文要求。把外五行纳入到内五行就是医易同源的共性原则之一。我们学过解剖学都知道,人有五脏六腑,而五脏六腑对应着身体的外五行,比如心属于火,肝脏属于木,脾脏属于土,肺脏属于金,肾脏属于水。而这五脏的造字非常有特点,除了“心”这个字意外,其他任何一个字:肝、脾、肺、肾,都有一个“月”字旁,“月”在古时候,是“肉”字的变形,“月”通“肉”,代表肉体。而为什么这四个字有“月”字旁,而唯有“心”没有这个部首呢?其原因就是肝脾肺肾对应的木土金水都是有形有质的,它们都有内敛向下的本质,而唯独“心”不属于形而下的范畴,而是形而上的,它没有形质,并且火都是向上走的,火若向下就符合物理法则了。《西游记》里菩提老祖的居住所在地叫“斜月三星洞”就是表“心”的一个隐喻。所以说,中医学探讨的学问是人天学问,既有形而上的心学,也是形而下的器质之学,中医着重讲治未病就有其深邃意义,中西医的不同,可以从这个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为器的方式上,找到异同点。
所以我们看这中国文化乃至孝文化,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存在,都是以一颗“心”为依托的,比如孝心,爱心,善心、真心、良心等等,无出其右。现代人不理解古人的存心,其实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形而上的东西,是和心有关,一切形式的表现,是本于心的认知,在这里,我们应该以开阔的胸襟来看待古人的思想和处事风格。这样,才能海纳百川,古为今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