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真色彩】贵州游记(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真色彩】贵州游记(征文·散文)


作者:柳雅散人 秀才,1164.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32发表时间:2017-09-14 11:45:49


   在江南,七月的秋天还在延奏着夏天的余韵,“秋老虎”还时不时地想窜出来伤人,然而大西南的贵州,却是秋意正浓,热退凉至,气候宜人。九江市卫监中心的领导们,将每两年一次的放射科资质人员的疗养休闲活动,今年安排在了贵州。
   上两次的前几年,我已有幸去了内蒙和广西,这次又去贵州,心里之高兴,自然是无需言喻。何况我还是个喜欢玩笔杆,爱把文字当积木,常常堆垒雅致的人,就正好把疗养与文化采风,合二为一了。
   贵州简称“黔”,古为“蛮夷之乡”和“化外之邦”。人们颇为谈之色变,过去一直被置于“西南夷”或“苗疆”的概念下,在历史的舞台上少有自己独立的角色。春秋时期它有部分疆土被古牂牁国统治着,至明代建省前,其辖区一直都分属于川、滇、楚、粤等行政地,直到公元1413年明朝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划称为贵州省,之后明清两朝使其有了初步发展。贵州在有了共产党后曾为红色根据地之一,早被写入中外军事教材的“四渡赤水”乃毛泽东用兵奇略,就在黔北。1935年红军在贵州高原作战,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贵州有着极其深厚凝重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似一棵高山顶上的红辣椒,炫彩于中国的大西南。
   我们一行十八人,从南昌昌北机场坐飞机到了贵州的省会贵阳,聘请的导游早带着大巴迎候在那里。导游姓王,是个90后漂亮的女性。虽然年轻,但她上车便来一首《我在贵州等你》的歌曲,几句甜蜜而流畅的欢迎词,足以说明她的练达,一下使我们刮目相看了。她先让车直奔南郊花溪区的青岩古镇,带我们去那里触摸历史的古痕。
   青岩古镇是电影《寻枪》的拍摄地,因此为许多人熟知。它始建于明,原为军事要塞,至今还大量完好地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建筑。古镇依山傍势,风格各异,城墙由巨石垒崖,似一条石蟒绕翠,无限风光在险峰地连通着东西南北四城门。四城门中的南门定广门最为气势恢弘,历史上是扼守贵州南大门的第一门户。攀登石级,有如山海关长城之陡削。城墙上的斑驳与苔藓,似乎在诉说近千年前的烽烟滚滚并沧桑,与那精湛的石雕木雕辉映,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沿定广门进古镇,清道光皇帝御赐的“赵理伦百寿坊”便先入眼帘。赵理伦是云贵历史上首位文状元赵以炯的曾祖父,此坊是他百岁寿辰时御建。门楣有“生平人瑞”四个大字,是说国家太平了百姓才能长命百岁。有趣的是那四对护柱上的尾上头下的下山狮,造型在全国都属罕见。过南门蜿蜒向北的古驿道旁,街道棋局,纵横交错,可见文昌阁、迎祥寺、慈云寺等古建筑,翘角飞檐,古色古香。寺阁的院墙由层层片石垒就,望去像条条小苍龙,随山势起伏。那背街的石巷内,路面的青石板如镜泛幽,光可鉴人,让人感觉到幽深而典雅。
   街上行人如织,衣袂彩动,特色店铺鳞次栉比,琳琅满目。店内有不少男女,一边卖东西一边在击鼓欢唱,渲染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傍晚我们还去了甲秀楼。甲秀楼既是风光楼,又是励志楼,矗于省会闹市城南的南明河畔。它以河中一块酷似传说中的巨鳌万鳌矾石为基,系明代万历年间巡抚江东之于此处筑堤,建此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此楼曾在天启元年焚毁,被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后在清代多次重修时,至清康熙二十八年才被巡抚田雯恢复了原名。甲秀楼朱阁画栋,白石为栏,层层收进。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配以垂柳吻水,鲜花摇情,真乃古今韵合,名符其实,堪称甲秀。它历经了四百年的风雨沧桑,是贵州历史的见证,是贵州文化史上的标志。
   我们发着对甲秀楼的感慨,带着下午对青岩古镇的欣赏,恋恋不舍地回到车上。晚上王导带我们去省剧院观看“多彩贵州风”的演出,使我们对贵州的古文化及民族文化,更加有了进一步了解。
   二
   贵州是著名的多民族集结地,侗族、布依族、水族、彝族、土家族……共计四十八个少数民族,而人口最多和分布范围最广的当属苗族。于是我们去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就成了这次必行的游程安排。
   西江并非西边的江河,而是代表苗人的“西”氏族。苗人的祖先是蚩尤,因被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打败,故衍昌远远不如炎黄子孙。
   但我们未达苗寨,先却充分体验到了概括贵州的一句老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贵州多雨,亦多山。一年有两百多天雨天,山则似将平原上的山都移挪至此,从而形成了美丽而精致的巨大贵州沙盘。车子将开出贵阳时,雨幕高挂,泠丝密集,使我们耽搁了好一阵。可当车子驶出去不久,便见丽日当空,秋阳明媚。然而再转过几个山角,又见天空阴垂,细雨霏霏。这真应了刘禹锡的一句名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的美如盆景,有的状似虎狮,间距咫尺,却不相连。这又扩展地应了苏轼写庐山的那句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西江千户苗寨,果然名不虚传,由十几个村寨连接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部落。木质吊脚楼层层叠叠地构筑于山坡上,披一身咖啡色缀于碧绿群山,被涓涓细流的白水河一分为二,在我们汉族人眼里,真觉光鲜新奇,别有洞天。一进山门,便见穿地道苗服的男女老少在牌楼前的小广场上站成两排,男的悦耳地吹着长长的苗族竹管乐,漂亮的少女们不时地对客人敬着“拦门酒”,以示苗族传统的热情好客风俗。这种苗家人的热情好客风俗,在我们中午吃长桌宴时,更加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真正的长桌宴我们没办法品尝,那是苗族人重要的节日才能有的,从头不见得能望到尾,但仅这种象征性的长桌宴,便令我们狂欢不已。一个后生吹着动听的苗曲,几个身穿苗服的艳丽苗家少女,一边唱着脆美的苗歌,一边婉婉地为我们敬酒。她们的敬酒很有情趣,酒壶层楼似地斜上摆开,高山流水地壶壶相接倾斟,客人只能用嘴衔住最下面的那只碗,让苗女边歌边将酒倒进口去。那酒微酸带甜,醇中夹香,似一股甘露琼液入脾,通体舒畅。我们纷纷拍下视频,记录下这个难忘时刻,以供今后翻晒回味。
   苗家人特别是女人,从古至今都喜欢银饰。银簪、银冠、银箍、银锁……还有镶在衣服上的各种银片,简直从头至身,无处不银。这种苗族人的习俗嗜好,得要追溯到他们的渊源历史。苗族的先祖蚩尤,被汉族的先祖炎黄帝打败后,族人便被到处追杀。七零八落的苗族人,作鸟兽散地逃往全国各地,有的甚至逃到了国外,致使国内外许多地方,至今还零星地存有苗族后裔。那时为躲追杀,苗族人不敢走大道,只能拣一些深山密林里穿梭,即便是觉得可以停下来,也只敢在山坡上弄些树和树皮搭个简易木屋,这就是苗族吊脚楼的由来。为躲追杀,他们将家里的全部财产都偷偷地拿到集市上兑换成银子,然后打造成各种女人的首饰,这样家当便浓缩集中,遇敌追来就可以跑得方便,不需要收拾。那些带银的女人衣服,有的可达几十斤重。在衣服上绣嵌银片时,哪条丝线是代表黄河,哪条丝线是代表家乡的山脉,苗家人是一看便知。他们在似乎悄悄地告诉子孙后代,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苗族人的逃亡历史,还造就了他们后来独特的婚嫁风俗。首先姑娘嫁人,得要考虑表哥,没有表哥的也多是嫁给本族人。其次山孕育山歌,苗族人世居山里,男女青年的相爱,自然也得靠山歌作媒。但他们别具一格,山歌多在节日特别是五月端阳划龙船时对唱。苗妹先准备好粽子,见有哪位划龙船的中意小伙,就娇媚地用粽子砸他。小伙子不能躲,就让粽子砸到身上。小伙子若也有意,便检起粽子就吃,倘若无意,就礼貌地将粽子放到甲板上。互相中意的男女来到山林,男的递一把牛角梳,便是之间的爱情信物。结婚时男方不需要彩礼,倒是女方要许多嫁妆。那嫁妆不是别的,就是丰厚的银饰,和那镶有银饰的嫁衣。不过女方在婚后并非是立即住到男方家,苗族至今还保持着母系社会习俗。女方在婚后除了一些节日,或遇男方家农事多确需要帮忙,一般是不会轻易到男方家过夜的,直到生了孩子,才能被隆重地接到男方家,至高无上地当家作主。在此之前,女方还有权利同其他的男人来往,甚至是移情别恋,废除婚姻都可以。故此,女人生的第一个孩子,是否为男人亲生,有的就难免要多少打上问号了。也故此,苗族人结婚后的第一个孩子,姓氏多随舅。他们最尊重二哥,忌讳别人喊大哥,因为二哥是信得过的亲生,大哥则有一定的危险性。
   这婚俗在我们汉族人眼里,自然是显得不可理喻。但这是他们民族的文化之光,就像我们一行人参观过博物馆,对苗王屋内的圣物铜鼓肃然起敬,然后沿白水河走在风雨桥畔的街道上,看着满山坡的吊脚楼大为提心吊胆,看着他们身上穿的苗服觉得累赘。而这些提心吊胆和累赘,恰恰却是他们美丽的苗家风情,正是我们到这里想要观赏的。
   三
   贵州的大小七孔风景区,位于黔南荔波县城南约三十公里的群峰之中,全长约七公里。那里同样分布着布依族、苗族等许多少数民族。
   我们晚上宿荔波县,晚饭后徜徉于县城街时,被一家小店门楣上的文字吸引住了。其实也算不得文字,颇像甲骨文,亦颇像经文符号。记得王导说,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只有水族有自己的文字,其他的都没有,因此这显然无疑是水族文。然而可惜,当我们询问店主时,却说这文字现在也只有寥寥无几的族里老人认得,年轻人亦未可知。
   小七孔景区的得名,源于响水河穿过景区时,那座横跨河道的青石砌的七孔桥。桥不大,但有个美丽而凄楚的传说。传说古时候有对想争取婚姻自由的男女,逃婚到这里时,被这奔流不息的响水河给挡住了。后面的人眼看追至,两青年无计可施,只好准备投河。正这时,恰巧七仙女出现此处。两青年呼救,七仙女垂怜,却轻锁美眉道,救你们不难,只要我们七姐妹化一座七孔桥即可。只是你们每过一孔桥,便要老掉十岁,你俩愿意么?两青年互望了一眼,最后牵着手说,愿意。果见七仙女陡然失踪,化作了一座七孔桥。而两青年过桥后,也果真变成了八十多岁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从此留下了这个动人传说。
   想着这动人传说,我们不禁对那座看似不起眼的桥多看了几眼。然而当我们沿木栈转过这道桥,便被接踵而至的山、水、林、瀑等景象迷住了。首先是栈道的山体侧有一条名曰“拉雅瀑布”的水流,从山坡上似乎唱着迎客的歌儿欢快地漫下来,游人若不怕湿身,便可以同它热情地握手拥抱。继而索响水河逆流而上,便是68级跌水瀑布,层层叠叠地渐次沿着铺展的河床倾泻下来,形态各异,景象万千。
   瀑布之水在这儿找不到多少深谷,只好随林石散成百千溪流,直入河床。河床上的茂密乔木和灌木,犹如一道翡翠屏障,构成了大片水上森林。河水清澈见底,随意地幻化成柔软的绸带,一会儿包绕河石,一会儿穿行林间,一会像调皮的男孩挪腾跳跃,一会像温柔的姑娘舒袖曼舞。树木则在水中扎根,碧绿依然。树在水中的这种“坚定不移”,着实是我们在人生中要效仿的。这是最为和谐而完美的大自然组合,山水相依,林水相溶,可谓“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穿了拖鞋的同仁们欢天喜地地走在水里,虽觉凉意,却兴致盎然。
   河水终于被聚统收缩成潭,名曰卧龙潭。形成潭的水呈玉镜,波澜不惊。潭边奇树怪石林立,古木森森,而潭下水声轰鸣,白絮飞溅。这下动上静的有致仙境,使西施能浣纱,神仙能狂饮,世人能陶醉。
   随王导再走过去,便是风光旖旎的鸳鸯湖。鸳鸯湖由湖内两棵参天的合欢古树得名。湖水绿而凝重,大树立水挺拔,那时宽时窄的湖道,交错相连地四通八达,加之大大小小的岛屿点缀其中,宛若一幅天作笔地作纸的油画,仿佛一处布满八卦的水上迷宫。而且这湖与广西的疆域相通,当我们荡着游舫,尽情地加入到湖上星星点点的游舫间嬉戏追逐时,不知哪一位同仁,许是嫌在贵州境内玩得不够,竟然还大声笑喊,走,我们划到广西去,再到广西玩一圈!
   我们多半都是五十多岁,上了年岁的特殊专业医务工作者,平时繁忙的工作常使生活死水一潭,数十年的接触有害射线,致使身体多少孱弱,但此时,我们却一概感到了年轻,感觉回到了生龙活虎。只可惜,次日大七孔因涨水关闭景区了,否则我们还要再激情澎湃一番。
   四
   如果说贵州的少数民族风情主要是体现在西江千户苗寨,大小七孔算是精彩的景区,那么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便是美之最,景之冠了。
   首先,黄果树瀑布景区位于贵州的安顺,这地区多居布依族,散居着其他的少数民族。王导说,有个朱元璋后裔的屯堡人小部落确实很怪,他们的身份证上虽然写的是汉族,但他们从不承认,认为是强加,自称大汉族。他们至今还保持着随时参战的警觉,女人的身上都带刀。他们的风俗自成一统,没结婚的男女叫小爷爷和小娘娘,头上缠的是黑布条;结了婚的叫大爷爷和大娘娘,头上缠的是白布条;每个家族只有男女各一名才能称老爷爷和老娘娘,头上缠的是黄布条。

共 65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散文。追随着作者的笔墨游贵州,由青岩古镇到甲秀楼,由千户苗寨到七孔风景区再到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我们领略了优美多姿的贵州山水,感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好客及其独具特色的敬酒风俗,了解到苗族女子衣饰的特点和缘由,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婚嫁习俗,美丽动人的七孔桥传说等。这一路走来,雄奇多彩的山水美景,古朴厚重的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道道绝美的风景线,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叙事绘景之时张弛有度,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915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7-09-14 11:46:37
  感谢赐稿流年。问好作者,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7-09-15 10:15:37
  1、青岩古镇,甲秀楼、千户苗寨、黄果树瀑布、读文重游。
   2、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一篇难得的游记佳作。
   3、读之,心旷神怡。
   4、感谢作者分享!
   5、江西好!贵州好!
3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9-15 23:22:10
  跟着老师游览了贵州的青岩古镇、甲秀楼、西江千户苗寨黄果树瀑布,领略了黔东南的优美风景和文化底蕴。好美的一篇散记。欣赏佳作,祝贺精品!问好老师,周末愉快。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4 楼        文友:柳雅散人        2017-09-19 10:57:30
  谢众网编对本文的点评与厚爱,握手!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