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回故乡(散文)
有时候你内心的荒凉,不是因你的身体离这个世界有多远,而是你的思想剥离了生你养你的故乡。无论你对故乡的眷恋有多深,再回首,都不能触及到他的灵魂。
----题记。
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了,脑海里存留的是故乡质朴无华的模样。一草一木,一花一山,一水一岗,无不是故乡的霓裳,就像俏丽淳朴美丽大方的村姑,而今这个村姑已经长大,是否变了模样儿?
看惯了高楼水泥砖墙,住在干瘪的城市,心早已漠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城市也渐渐地被绿化成山村模样儿,就像是被整容后的“人造美女”,再怎么粉雕玉琢,也没我的故乡有味道。
踏入故土立马被泥土的清香熏醉。春水的东大岗,原来是光秃秃的山岗,贫瘠荒凉,为响应“农业学大寨”精神,治理好山河,学校每星期都会利用上劳动课安排学生去东大岗刨树窑,种松树、茶树、桐油树等。当年栽下的松树,就像是我曾经的伙伴,见到就分外亲切,他们列队和着山风唱着山歌迎接我这个远游的姑娘。来到松树林下停留片刻儿,坐在如毯的青草上,望着堆绿叠翠的山岗,我心神荡漾。
以前的条件差,栽树要由两个以上的同学从岗底下一公里多的河沟里轮流抬水上来给小树苗浇水。同学们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啃口带来的干粮,谁也不叫一声苦和累。那时,我是学习委员,身小单薄,抬不动一桶水,班长就小心翼翼的跟在后面随时替换我。他在我种的松树旁栽了一颗大点的油桐树,说是看着我栽的松树长大,他要他的油桐树为我的松树保驾护航。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往事已矣,树已经长大,人已变老,远离他乡的班长,你可还好?
三十多年过去了,黑松林成为开发象河白果树风景区前站。政府在东大岗正中间的隔火带修建了一条直通象河白果树风景区柏油路,在后邓湾岗上准备修建一个能停靠一千辆车的大型的停车场,看到为开发而被伤的松树,我心中黯然:“成长”就一定需要付出代价吗?
角子山是象河白果树风景区开发中的又一个景区,它隶属于下碑寺乡镇。
角子山呈东西走向,它三面环山,怪石嶙峋,异峰突起,好似一个盆景,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开阔地上,让观者耳目一新,心旷神怡。记得有次勤工俭学时,老师带队把我们领到角子山下的小水库旁,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外课。他说,这是个英雄辈出的地方,150年前,山东青年农民陈太安聚众揭竿而起,树立“捻军”大旗,在角子山招兵买马。为成大业,陈太安提出“降天国,迎天王,我攻确山坐汴梁”的口号,带领农民起义军在中原大地上挥戈纵横,打击土豪,捕杀官吏,劫富济贫,迅速发展到万余众。后被太平天国御封为淮西王。解放初期,刘邓大军为解放我们中原把一部分军队驻扎在角子山下的寺庙里,象河属于进出关隘,这里属后方。他们建立兵工厂,造枪铸炮,为前方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成为解放中原坚强的后盾,把胜利的红旗插在了角子山山顶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传说它也是一座神山,角子山有三个山头,最西边的山头是水山,它的下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水库,干旱水不枯竭,下雨水不溢塘,水库里的水直通东海。中间山头是座风山,到山顶上有时风大站不住人。东边的是火山,冬天不落雪。角子山主峰有个巨大平整的岩石,石的中心向下凹陷成圆形,内储雨水,清澈凉爽。“据说这就是王母娘娘的洗脚盆。王母娘娘体恤众生,亲临凡世,百姓感念,就在山下建庙供俸。而娘娘洗脚盆里的水也灵异非常。游人或掬一捧洗面,即感人面桃花;或带回家些擦身、洗脚,除癣止痛,百病灵验。”经历了那场史无前例的75.8大洪水时,就在老百姓当中出现了神话传说。板桥水库决堤时,由于水库溢坝,消息传不出去,水库管理局的同志情急之下朝着下游的方向连打三枪,通知下游的老百姓转移,可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角子山的老百姓根本听不到那救命的枪响,角子山水山山神就在半山腰露出了一个水桶粗的洞口,它提前把洪水释放,解救万民与水患。
角子山是我上学期间多次勤工俭学的地方。上山扒蝎子、采药后交给学校卖钱当成下学期的书杂费。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有山有水就饿不死人。那时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打的粮食不够吃,就跑到山上挖药材卖钱,摘山果挖野菜充饥。扒蝎子是技术活,在山坡背阴处比较潮又不湿的石头下面一准能找到它,幸运的话会找到一窝几个蝎子。找到蝎子必须迅速地用筷子夹着放在事先准备的玻璃瓶里拧好盖子,以免被蝎子蛰着。真是蛰着了,也不要紧,山上到处是药材,摘把黄蒿揉碎敷上即可。
对常年漂泊在他乡的游子来说,游历山水时常常错把他乡当故乡。今天随县文联的采风团重走故乡之路,看到家乡的巨变,不禁欣慰,感慨天时地利人和政通,老百姓过上了幸福安乐的日子,柏油马路修到家门口,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用上了太阳能。交通、通讯、水、电便利,城市里有的,他们有;城里没有的山乡味道,他们有。以前贫穷落后没人呆的地方,现在成了香饽饽,网上不是流传这样的说法么?以后的农村是既有土地种粮食吃,打工有钱花,住有旧屋老炕,想延年益寿,就回山村吃住,叫生态养生。头脑灵活地老百姓,就在农忙淡季,在景区旁边经营起农家乐,柴火锅馍、土鸡面片儿、山野菜成了上桌的主贵菜肴,喝上一口家乡水甜似蜜,吃上一口家乡菜回味无穷。
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让光秃的荒山旧貌换新颜。下碑寺乡政府招商引资在角子山下建立了一个生态养殖场,昔日的老住户亚洲黄羊、波尔山羊、杜泊绵羊、小尾寒羊、马、驴、牛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养殖场秉承:依法兴饲,倡导行业风范,为养殖户发财致富铺路搭桥。一养带户,带动山乡发展养殖事业,丰富老百姓餐桌,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
下碑寺乡是75.8洪水后从春水、象河、板桥三乡镇割出来的几十个生产队成立的乡镇。我的老家是象河乡,出生在春水镇,曾居住十年,在下碑寺乡工作生活过,他们曾经都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下碑寺乡,他虽年轻,但却是在下碑寺乡政府领导下成长起来的勇赶潮流的新山乡。他:人文、人道、人情热忱厚重;他:自然、历史、文化多姿多彩。如今,下碑寺乡人民经过数十年的山区治理,实现了村村通,以角子山为主的周围绿化山林十万多亩,已成为茂密、葳蕤、动植物的天堂。林区内有稀有树种400余种,中药材230多种,野猪、獾子等兽类31种,鸟类101种。与象河白果树、板桥水库、白云山风景区沿线成为一体,形成森林风景旅游区。
角子山茂密的森林既是水源涵养和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林,又是人们游乐休闲的最佳去处。
角子山下,那里有我魂牵梦萦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