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有瑕美,文留破绽 ——不道人短,择其善者而从之
先生有一篇文《一双变色镜》,借物发想出逆境中寻找一种心灵享受。
文中有:
孔氏家族里,孔鲤智力平平。
他父亲创立了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大名鼎鼎的孔圣人。
儿子子思聪明伶俐,是孟子的老师。
但是孔鲤并不自卑,他心理阳光。
他对儿子孔汲(子思)说:“汝父不及吾父!”“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他以父亲而骄傲!
他对老父亲说:“汝子不如吾子!”——他因儿子而自豪!
评说:
孔子孔鲤孔伋,爷儿孙三代同堂时,只有两年光阴,孔伋最多还是两岁的娃娃,孔鲤不可能知道孔伋将来会不会儿子胜似老子,更不能预知将来一定做了孟子的老师,就不可能因未知事物来夸耀,就是说不出现因他儿子而自豪,就不存在他对老父亲说:“汝子不如吾子!”
先生饱读诗书,写作有时是特意放上一点破绽。知道的,心中有数,不知道的人,只看热闹。
有意放上一点破绽,可以把故事写活,把理说透。
先生发帖,确有过人之处,仔细读来,回味无穷。
有时我在想,先生作品有意放上一点破绽,一定有用得上的好处。古人庄子用得,韩非用得,三十六计中,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也用得,为先生不可用耶?
噫!宝玉有瑕美,文章有伏笔,兵法有故露破绽。夕阳沐浴之间,清风徐来之时,我自击一掌而赞曰:“妙”,“先生实在是妙”。
通常情况下,读后者,总是带有批判质疑的眼光。而我却不是。
我认为,遇到的是智人。
我认为,既是先生作品,就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技巧。
一个人,有幸能够用一种技术含量级别的产品,是享受,可以不知道产品是怎样创造的。但一定要有心情体会是一种享受。
一个人在一定的人群里,有幸能够和智者相处,是一种享受,可以不知道智者为何成就了的,但一定要有心情体会是一种享受。
先生享受了“变色眼镜”,一定知道真的变色眼镜,是添加了卤化银感光材料微小的晶粒制成的,
像黄色的碘化银,淡黄色的溴化银,白色的氯化银等。
当卤化银受到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时,就能分解出金属银。卤化银的分解出金属银,随着接受的波长光线,有可逆反,再次应融入卤化银,利用这光感原理,制造了变色眼镜。
我们只要直接享受变色眼镜的科技用途,不必要知道它来之不易的生产过程。
生产变色眼镜的工人,只在享受他们的劳动工资,为他们改善了空气环境的生产车间体会享受,而不再去体会产品的科学--卤化银的感光发明。
卖余粮者,体会到,比交租舒服,而不去体会耕田赛耙技术。
先生,一篇借古发想的美文,说到孔鲤,正适合年岁大一点的人共享。
孔子19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公元前532年)丌官氏生子孔鲤,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心灵享受的是得到鲁昭公赏识,这赏识大于得子添丁。就像孔鲤以父圣人自豪。
在他儿子面前说的,我认为是告诫。而不是孔鲤的心灵享受。
故与先生攀谈。
孔鲤享年50,死在孔子死亡之前,孔子享年72。孔伋公元前483年生,两岁死了父亲,四岁时孔子就死了。
孔鲤他儿子过早地失去前人的教育,那是孔鲤最耽心的,耽心就要有告诫,哪怕告诫效果不佳,人之常情,毕竟是有的。
果然,孔伋个性高傲。
举例:
孔伋说:“时移世异,人有宜也。当吾先君,周制虽毁,君臣固位,上下相持,若一体然。夫欲行其道,不执礼以求之,则不能入也。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伋于此时不自高,人将下吾;不自贵,人将贱吾。舜禹揖让,汤武用师,非相诡也,乃各时也。”《居卫》。
孔伋认为,人的行为方式要与时俱变。孔子时代,西周的礼乐文化虽然遭受到了冲击,但是君臣上下之间的交往礼节仍然要持守,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行得通;现今时代,天下诸侯正在极力招纳士人,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诸侯得士人昌,失士人亡。我若一味地折节曲从,将会受到世人的轻视。舜禹因禅让而得到天下,汤武因用兵而获得政权一样,并不是属于狡诈的行为,而是由时世的不同所决定的。
孔伋说:“大非所病,所病不大也。凡所以求容于世,为行道也;毁道以求容,容何行焉?大不见容,命也;毁大而求容,罪也。吾弗改矣。”《公仪》。
孔伋指出,我的志向高洁,大义,并不是可以非议的缺点,我所担心是不够远大。为世所容,只是为了持守我的志向;如果背弃我的道义,而求为世所容,那么我又有什么可行于世的呢?远大的志向和道义不见容于世,这只是命而已,如果背离志向和道义而求为世所容,这就是罪过了,所以我不会改变。
如先生文,心灵的享受,是要以享受的角度,借助了一个有技术含量的媒介,才会有所得的心灵享受。
要我说,有所得的心灵享受,是分层面的,不同层面获得不一样。
有基本心灵享受,和高级心灵享受之分。夕有读古书的享受,今有读先生文的享受,两种享受是不同的。
关于《居卫》、《公仪》两处引文,来自《孔丛子》。可能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子部,为探索先贤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时代造就的孤傲的个性,我才引用的。问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