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道友,弟道,兄弟睦,孝在中
《弟子规》的“入则孝”章节写完,进入“出则弟”部分,常常因俗务冗繁,停停歇歇,所以没有一气呵成的贯通感。写的文章也因学养所限,没有让自己满意。只是借《弟子规》的文字,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来提升自己的学养,通过读书明理来贯穿所思所悟,以这点肤浅的见解来供养我的师长和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本来,写完入则孝,就不想再写,因为之前读了一些书,发现自己这样的著述,并不扎实,语言也不够严谨,我也不想因著述博得名声,尤其是写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关于挽救世道人心的著述本来对这个浮躁的社会应该说是有益的,若能无违圣贤的教导,有益群生的身心本来是值得倡导的。可是我自己的那些“藤葛”我自己清楚,自己既不是写作高手,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强,更没有多少道德学养,传统文化本来也不是主流媒体宣传的方向,也不能算是广大民众的追求目标。况且,真正安心读书的人也少了,写这样的文章,未必有人去看,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一位佛家前贤曾有专言:“至于著述立说,这是古今大德祖师的事,像我们庸愚之辈,实在不敢谈什么著述。所有经律论,过去祖师们已有极好的注解,研究起来也满够用了,似乎用不着我们再来饶舌。如果我们下笔下的对,理说得圆满透彻还好,如果下笔下的不对,理也说得不圆满透彻,这未免鱼目混珠,自背因果了。”这段话,足可以让我们这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警醒,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审慎的认知,要懂得自知之明。只是转念想来,文章已经写了一些,做事应该善始善终,虽然时断时续,也希望能把这所谓的“思维串烧”完成,不想虎头蛇尾,说是“悟语”,我扪心自问,“悟”到了什么?又“悟”个什么?我的那点学养,在中华博大的文化体系面前,实在是不堪入目,少得可怜。正如禅宗教化世人的那句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希望,在继续写作的过程中,我是个能够自知、懂得自明的人。
标注的这四句话,类似于“出则弟”一个总的概括,前面一章讲孝,这一章讲悌,讲兄弟姐妹在外面,应该如何与外人相处的问题。孝是一种对内的存心,一种天性仁爱的展露,甚至可以说它是一体的观念。而把爱逐步放大,辐射周边人事物,展开来看,就是对兄弟姐妹,对师长,对一切长辈恭敬顺承的态度,就是悌道。其实孝悌一般都连用,就是告诉我们,它们是无二的,从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因为有对内与对外的区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体用关系。
兄道友,弟道恭,两句可以展开来看,兄弟,在这里泛指兄弟姊妹,一切同辈之间的关系。《论语·颜渊》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道出了广义中兄弟的意义,不管是广义的兄弟,还是狭义的兄弟,我们都该本着一颗平等的心态,把比自己小一些的人看成弟弟,把比自己大一些的人看成长兄。若真有此心量,那他的人品一定非常了不起。当然在《弟子规》中,从字面认知,应该以狭义为主,这里应该是指以家庭为核心的规范和教化,字面理解就是兄长对弟弟要友善,弟弟对兄长要恭敬。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要在实践中去体证才能看出功行。我家有两个孩子,他们都还优秀,(女儿一周左右会唱完整的歌曲,儿子五个月就会完全有意识地叫妈妈……)但是我发现姐姐的玩具不会轻易给弟弟玩,我们虽然教育孩子玩具要让弟弟玩,但是姐姐还是有对自己私有物件的保护意识。所以我想,教育孩子不单单停留在说教上,应该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这里需要对孩子心态做预期干预,还要了解孩子成长轨迹和心理变化。
话题转远,谈到前两句话,引用法昭禅师曾写过的一首表达对兄弟情谊的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兄弟是同气连枝,血浓于水的,兄弟姐妹可能是陪我们一生走过最长的亲人。孩子的教育并不简单,妻子常说,小的时候,我们怎么对孩子,老的时候,孩子就会怎么对我们。妻子说这番话还是有其道理和根据的,她和我探讨并举了一些例子,通过观察,我确实也发现其中的利弊。生活经验,在我们心中都可能会变成一种工具,值得我们去关注这些现象。“兄弟睦,孝在中”,是对前两句的一种结果和现象的评述,只有真正做到了“兄道友,弟道恭”,真正懂得了这两句的分量,切切实实地把它变成自己的骨血,变成一种养分滋养自己的身心,才能让兄弟姐妹相安无事,和睦和乐,只有子女和乐相处,老人才能欣慰,兄弟姐妹的行为,才能全父母之孝道。所以说,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不能割裂的,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因果。我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子女因争割父母财产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的案例,他们的心中只盯着利益,全没有一点存孝父母之心想,有的父母因子女分财产,活活被气死的有之,有的因父母在病床上还没咽气,就看到子女不管父母,而去抢财产,弄得父母含恨而终的亦有之。这样的例子不是个案,媒体也有过很多报道,甚至是一些名人,为了那些财产,弄得家庭和睦失养,甚至家破人亡,身死人笑。有位老人曾看到自己的孩子为了财产打架,没有一点风度和涵养,最终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凄凉感慨,活生生的例子让人寒心,对于社会的现象,我们也要多一些警醒和反思。
当然,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像甘露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田。古人对悌道教化的例子非常多,现代人也有很多例子,让我们感动。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理解了同气连枝,理解了骨溶于血的真正含义。中央电视台的“共同关注”曾报道过一则故事:在四川成都有一个姓何的家里,弟弟患上肝癌,已经病入膏肓,行将就木了。这时候,唯一救弟弟的办法就是肝脏移植手术,而肝源非常稀有,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但是肝脏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再生,估计古代医家把肝脏五行比喻为“木”,是有其深远意义的,因为木有“调达和生发”的作用,从类象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肝脏可以再生。但是若没有肝源,对于需要肝脏全切除的弟弟,再生是没有意义的。好在这位弟弟有两个非常善良的姐姐,姐姐们商量,愿意把自己的肝脏,每人拿出一部分来供养给弟弟,让弟弟重生。一个人不能没有肝,所以,她们最多只能拿出一半来给弟弟治病。虽然说肝脏可以再生,但是切除肝脏对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姐姐们这种义无反顾的行为,让在场的人非常感动,手术之前,记者闻讯赶到现场采访了两位姐姐,记者问:“你们做手术前,插胃管难受不难受?”姐姐说:“插胃管是很难受,但是想到能救活弟弟的命,再难受,我们也心甘情愿。”记者又问:“做手术的时候,比插胃管难受更多,你们能受得了吗?”姐姐说:“只要能够救活弟弟,再多的苦难我们也愿意承受。”弟弟有了姐姐的肝脏,就可以多活二三十年,只要弟弟能够延长生命,她们愿意自己少活一二十年也在所不辞。家里面的兄弟姐妹之间,从小就有这样的发心和观念非常难得,如果姐弟中其中一个人有困难,其他人就会积极帮助,牺牲奉献在所不惜。看到这个故事的报道,我很感动,三人团结一心,互相奉献牺牲自己,帮助对方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妈妈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说:“两个姐姐无私奉献,姐妹同心协力,这是最大的幸运。”作为母亲,虽然心痛,但是心痛中又有无限的欣慰,兄弟的和睦和互助,正是存全孝道,孝心就在其中了。佛家对把自己身体的供养,看做是身布施,姐姐们很朴实,其中一个姐姐还只是个养猪的人,也许在她们心中没有这样的概念,但是她们的存心,毫无一点私心,焉知不是具备菩萨精神的人呢?
写在这里,我还想延伸一下对“兄弟”的意义,就是前面提到的广义的“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她们如此行善,如此做人,在我看来都是“菩萨”。天主教中可看做“上帝的使者”——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就是一个例子,我读过他的传记,也看过关于她的报道,也曾写诗词赞美过她的无我精神。他对待路边街头的流浪汉,对待无助的老人儿童,无微不至地照顾,那种发心和愿力,那种伟大的博爱精神,真的让我感动。在新加坡也有位许哲女士,她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凡是可怜的人她都尽量帮助。在她106岁时,一位记者采访她时问她:“您为什么对所有人都那么好,都要去帮助呢?”她说:“我哪里是帮助人?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古人讲:“爱的感觉,是温暖;爱的语言,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古人这句话,可以成为我的座右铭,愿我的心中,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