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我所知道的乡村之处暑

精品 我所知道的乡村之处暑


作者:稻香村主人 童生,75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36发表时间:2017-09-17 16:23:43

阳历八月二十三日(也就是阴历七月廿一日),○时三十八分,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们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五谷丰登即此意。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等,都是对处暑节气变化的直接描述。
   ——摘录
  
   一
   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秋老虎”的余威终于退去了,再作不起怪来了。有人笑嘻嘻地说:“再热啰,再热不起来了吧?明年再来热吧。”天一凉,晚上睡觉就舒服多了,这正是好睡觉的时候,但更紧张的劳作即将来临,田里和禾苗正渐渐成熟。
   清晨,村里响起了鞭炮声。咦,好好的,大清早有什么事放鞭炮?但见两个妇人在墙角处低声谈论着,原来是村里一位女老昨天半夜走了。女老一个人在房间里睡,她的老公在堂前的宽板凳上睡。天亮了,老公去喊老伴起来弄饭,喊了几句没人应答,就推门进去,看老伴还在床上熟睡,就去推她,且嘴上嘀咕着:“你今天怎么这般贪睡的,太阳都这么老高了,还不起来弄饭?家里正请着泥工建房,泥工都来了,中午要弄饭给泥工吃的。”一推,老伴没反应,男老感觉不对劲,再一看老伴的脸,更感觉不对劲,仔细一看,才知老伴已是去了,都不知道是夜里几点钟走的。男老长嚎一声:“我的冬菊唉——”已是热泪潸然。相伴几十年,片刻阴阳间。
   村里的风俗,只要一有人过世,家家大门框的正上方都要悬挂一面筛子。有什么讲究呢?主要还是为了袪邪。说是挂了筛子,鬼来到门口只有数清了筛子上小孔的个数,才能进得家门,等鬼快要数清了,天也就亮了,鬼怕白天,所以鬼也只有扫兴而去。第二天晚上再来时又要重数,等快要数清时天又快亮了,所以鬼总进不了家门。这面筛子要挂到把死者埋到山上为止。
   两天后,逝者远在他乡工作的儿子回来了,痛哭流涕!啊,母亲从来不向儿女索取什么,说一声走了就走了!昨天还在河里洗衣,昨天还在地里劳动,昨天还把饭菜弄得香喷喷,今天就溘然离开了这热闹人世间,只留给儿女们无尽的思念与回想。我们做儿女的总以为自己会有好好回报父母的时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家乡的习俗,父母过世,要由长子在锣鼓声中披着孝衣去门前的河里端来一盆水,到了河边先要向水里扔几枚硬币,才能拿盆舀水,到家后由专门干这种活儿的人替死者擦洗身子(只是做做样子,并不是真的擦洗干净),然后穿上寿衣入殓。如果死者生前没有儿子,就由在家招亲的女儿去河里端来这盆水。我家乡把这套做法叫“买水”。死者入殓后的棺材放在村中的祠堂里,有些地方是放在家中堂前。与我隔壁的村庄就是放在家里的。如果死者是女性,入殓当晚要唱一种叫《十月怀胎》的曲子,是道士唱。死者是男性,唱的则是名《三大苦》的曲子,那声儿咿咿呀呀的,很难听清唱词,只是那调儿带着哭腔,听得人不禁要掉泪珠。忙完这些,就等着择一个吉利的日子请八个汉子把棺材抬到山上下葬。棺材在祠堂里停放的时间或三天,或五天,这由看地的先生说了算,有的甚至停放七天。这些天里,夜夜要派人守夜,家乡叫“坐夜”。出殡的头天晚上,要锣鼓喧天地闹一阵,叫“闹材”。棺材抬到山上埋好后,家人逢七就要去坟前烧纸,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到了五七,做女儿的要买一个纸扎的灵屋去坟前烧给父母,这时,儿女们手臂上的黑袖套,鞋面上钉着的孝布就都扯下来在坟前一尽烧了,不用再戴孝了,还要出钱请几桌酒,钱也是归女儿出,叫“五七酒”,这桌酒菜务必要丰盛,酒要好酒,烟要好烟,以感谢挖坑抬棺材的汉子和家族中帮忙的人。至此,一个人来到这世上与他(她)相关的一切事情就算是结束了。
   真是人生如梦,人生亦如戏!一辈子的酸甜苦辣最后被概括成一座坟墓,年年青草掩盖。但这又能留住什么?所有的坟墓终将荒芜,没有人会记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我们曾经来过,但遗忘却是永远!
   人生虽说活在世上几十年,也不算短,但一旦到了离去的时候,又感觉是如此的短暂,仿佛一场梦幻般,而关于这个人一辈子的点点滴滴总要被人在嘴上说道着,他(她)的善,或者他(她)的恶,他(她)的脾性等等。
   对于一个村庄来说,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流转,但总会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时光是静止的。只有当某一天,一个鲜活的生命突然离去时,我们才深深地感到了岁月是流动的。一座村庄其实就是一个客栈,村里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客栈里的旅客,我们都将离去,永远地与村前村后的青山为伍!
   村里来元的老婆杏芸是小暑节气里去她女婿家侍候女儿生孩子的。一去四十天,回家来了。
   来元对杏芸说:“冬菊嫂过世了。”
   杏芸一惊,道:“怎么这般突然的?我出门的时候还与冬菊嫂一起在河里洗衣服,她精神蛮好的。”
   来元说:“心肌梗塞,那晚集德哥一个人在堂前的宽板凳上睡,冬菊嫂在房间里睡。清早集德哥去叫他老婆起来弄饭,叫了几声没人应,才知人已是死了,都不知道是夜里几点的。”
   杏芸说:“冬菊嫂是个好人,脾气好,不多事,许多年来冇同村里人红过脸。我只要是和你妈一吵嘴,她就总是劝我,说人活在世上忍得才有福——有几多岁了?”
   来元说:“是属牛的,六十多岁吧,年纪还不大。”
   杏芸说:“寿也不算长,集德哥再要辛苦好多了,又弄不来饭,又洗不来衣裳,从此都要学着做了。”
   来元说:“有什么办法?儿子媳妇都忙着在外面打工挣钱,只好自己学着做。”
   杏芸说:“年轻的夫妻老来的伴。”
   来元低声说了一句话,杏芸脸红了。
   二
   冬菊嫂的丧事办过后,村里人就又一次谈到了被请来的小道士。为何叫小道士?因为他年纪轻,才刚刚三十岁样子,但是做道士这一行却有十几年了。小道士姓宋,有人叫他小宋,也有人叫他宋先生。
   小宋长得眉清目秀,看着就让人喜欢。中学毕业后,父母叫他学木匠,不学;叫他学泥匠,不学;叫他学漆匠,还是不学。有一个老道士问他:“你愿意学道士吗?”小宋立刻就同意了。三百六十行,道士也是一行。老道士年纪大了,哪一天突然走了也说不定,所以他要把这门手艺传授给别人,总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吧。
   小宋学得非常上心,老道士夸赞不迭。从拿着罗盘看地,到给死者超度灵魂的繁杂仪式,小宋学得非常快。开始老道士带着小宋这个村那个村跑。小宋刚学时,他做梦都梦见有人过世了,他和师傅被人请去,一路上他高兴得不得了。三年多工夫下来,小宋基本上掌握了这门手艺,他算是出师了。老道士在完全教会他一年后,驾鹤西去。小宋在师傅的丧事上大显身手,唱《三大苦》的时候,唱腔圆润,涕泪横流,感人至极,老道士真是没有白教这个徒弟,他死后若有知,真该含笑九泉。
   开始小宋的毛笔字写得很丑,白纸绿纸黄纸上的字歪歪扭扭的像喝醉了酒。不几年下来,那字儿也写得有模有样了,撇是撇,捺是捺,间架结构端正严谨,很有些范儿。
   问题来了,小宋在婚姻上碰壁了,方圆二三十里的地方没有女孩子愿意嫁给他。谁愿意嫁给一个做道士的男子呢?
   有人就劝小宋:“这个道士你就别做了吧,等成了家年纪大些再来做不可以吗?”
   小宋也有此念,但一有老人家过世,人家就上门来了,小宋身不由己地又只有去,他怎么能够把上门的人挡回去呢?
   小宋继续做他的道士,而他的婚姻之事却是一年又一年地耽误了。
   桐子树,开白花
   许女莫许道士家
   道士不是好家伙
   半夜三更不到家
   老婆等得心发烧
   鸡叫狗咬来喳家
   这是我家乡人唱的谣儿,此外还有一个关于道士的小故事。
   说有一个道士,晚上做过给死者超度灵魂的事后回家,一路上身后总有个东西跟着他,沙沙响。道士好害怕啊!
   飞快地走,好容易走到家,他拍着胸口对老婆说:“可瞎死我了,我一路走来总有个东西跟在我身后,沙沙地响个不停。”
   老婆说:“你身后没有东西啊!”
   老婆说完转到道士身后一看,兀自笑了,从他背后的长袿下摆处撕下一张箬叶来,原来是一张裹粽子的箬叶粘在他的长袿下摆处。
   老婆说:“原来你做道士的也这般胆小的。”
   道士笑了。
  
   三
   记得从前,处暑的节气里,还正是挖茶山的时候。家乡有一句话:“六月挖金,七月挖银,八月挖茶山是哄人。”这指的是阴历,并不是阳历。
   挖茶山真是一件非常累人的活儿!那年月,家里茶山多的人家,全家只要挥得动锄头的齐上阵,要挖一个多月。家家都是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了,家里的劳动力每人扛了把叉角锄头,腰里背了一把弯刀,带足喝的水,往自己家的茶山上出发了。大片的茶山都要靠一锄一锄地挖完。挖过的茶山可真好看,黄土被晒得白白的,一行行绿色的茶叶树在黄土山上平行地蜿蜒延伸。
   为什么说“六月挖金”呢?那是因为六月的草儿正长得肥,挖茶山不用把土块敲碎的,只需一锄头挖下去,把土块翻个身,让青草压在下面就好了,肥绿的青草压在下面腐烂了,这是最好的肥料。所以说“六月挖金”的。到了七月,茶山上的青草没那么肥绿了,八月青草里的水分更少了,所以压在地下的青草肥力就差了好多。
   我当年跟着父母亲挖茶山时,都是农历六月下旬开始的,每天天色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催着起床了,房间里还要拉着电灯穿衣服的。等到洗罢脸,扛着锄头到达自己家的茶山上时,山上刚好可以完全看得清楚,不趁着早上挖,到了正午,哪吃得消呢。水是昨天晚上就烧好了的,一般都是挖到上午十点钟的样子,才一家人下山来,然后回家吃早饭的。我总是一到家,就与父亲去门前河里洗澡,而母亲则要忙碌地弄早饭给我们吃,母亲比我们更辛苦。
   在茶山上,我们会看到蛇,蕨芨草的背面还会有一种绿色的身上长着毛的虫子,要是被那种虫子蜇了下手臂,那简直要疼得跳起来,我都被蜇哭过。蕨芨的根要是不小心用手去拔,也会割着手的,弄不好会割出很深的口子,鲜血直流。
   今天的家乡人已不像从前那样辛苦挖茶山了,原先的茶山已荒芜了好多,有的茶山都长成了树林子。主要还是外面有了赚钱的活路,人们不愿吃苦来赚茶叶钱了。就是村庄近处的茶山还保留着,但挖的方法跟从前却是完全不同了,只是扛着一把宽板锄去把土面上的草锄倒就可以了。
   以前我家的茶叶山每年都要挖二十三或二十四天。我从十四岁就开始扛锄头挖,挖到二十四岁时,家乡人都普遍不挖茶叶山才算结束。那时干活不带手套,一双手上满是血泡,十指都伸不直,伸直了手掌都痛,只有亲身干过那种苦活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劳苦。父母渐渐老了,我和弟弟都先后参加了工作,我家的茶叶山后来就给别人管理了,撂荒了怪可惜的。
  
   四
   石榴树上的果实成熟了,褐色的外壳,里面裹了一粒粒晶莹的果实。可树上还零星地开着鲜红的花儿。难道石榴树还做着春天的梦?抑或是表达一种对季节的眷恋?
   傍晚时分的蝉声已远没有夏日那般热烈了,难得听到,蝉声渐远。但夜阑人静时坐在屋内,耳边仍感觉有唧哟唧哟的蝉声。这种感觉只有你真正地活在乡村,只有你经历了夏日如水般的蝉声,才会有。想起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诗中,蝉是正面形象,有着高洁的品格。家乡人对蝉好像说不上是喜还是恶,忽然记起一支谣儿里面有蝉这种动物,但也只是开头提了一句,属文学中“兴”的表现手法,就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样。
   虫铃叫,截截音
   买花线,穿花针
   做花鞋,送母亲
   母亲怀我十个月
   月月吃苦到如今
   三两胭脂四两粉
   梳起油头拜观音
   观音拜得眯眯笑
   十八罗汉都起身
   蝉这种动物,我们家乡土话叫“虫铃”。从谣儿里面不难读出,说的是一个孝顺女儿的事情。在这样的谣儿里面说到蝉这种动物,可以说在家乡人的眼里,蝉大概也是很受人喜欢的。
   秋风中,禾苗低下了谦虚的头,沉甸甸的稻穗弯弯地下垂着。大片的田野里,有的禾苗仍是绿色的,有的却已泛黄,早的已被收割了,留下光光的稻茬。
   收割回来的稻谷趁着太阳晒干了。刚晒干的稻谷不要立刻就碾米,最好要凉个两天,再去碾米,那米就不碎。
   新米煮出的饭就是不一样,好香!

共 506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作者家乡的处暑作为写作的时间点,讲述了这个阶段发生的故事和物候现象。文章第一部分,写家乡死人,借助死人,作者写了家乡的丧礼民俗;也借此在第二章写了家乡丧事的法式主持者——小道士的故事,也写出了作者家乡民俗中对这类职业人的看法,虽然离不开他们,却不愿意与他们为伍;第三章,讲述了处暑节气中,作者家乡的一件重要的农事活动——挖茶山,写出了这种农作活动的艰辛,写出了勤劳,也写出了这种活动的逐渐消失;最后一章,写处暑之后的家乡物候,写出了温馨亲切之感,特别是文章结尾——“好香!”,不只是对米饭味道的概括,更是对家乡感受的概括,好结尾。整篇文章,对场景等细节的描写,写出了浓郁的乡村味道,写出了感人的力量。【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918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9-17 21:58:59
  这篇文章借助处暑期间发生的事,写出了处暑期间的物候现象,写出了美丽的乡村风光;也借此写出了民俗,写出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