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这四句话是说,在饮食起居,行住坐走方面,应该遵循一个“以长辈为先,幼辈为后”的原则。这种长幼有序的原则,其实质就是中国古代的“礼”教。
“礼”在中国古时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我们在生活中之所以绕不开,就是它在社会中起的作用很重要。《弟子规》中处处要我们从小事中检点自己在行为中是否如规,在饮食方面,我们是否让长辈先吃,自己后吃?这个看起来不值一提的问题,其实是值得思考的。
在现代家庭中,长先幼后的教育模式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也是发现认识自己的过程,我觉得,我们要“寻古不泥古”,但不能想当然地变革。要明白它背后的实质是否适合这个现代社会的传统性。
我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讲:“过去都是父子不同席的,你们现在能和父母一起吃东西,是越了礼数的。”老辈的话是想告诉我们父子是应该有“尊卑”概念的。就是让我们从礼敬中,看到并理解长幼有别的现实意义。现如今,人们生活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族性的观念也渐渐被小个体家庭割裂并取代,再让我们理解这句“父子不同席”就很难落实在生活中。因为人的价值观已经不是那个状态,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中”对尊卑概念的生长土壤。
但是,我们要多一层反思,老人和小孩在一起,是先让老人或长辈吃,先让长辈坐好后再坐有意义呢,还是大家一起吃,一块儿坐更合理呢?现如今,大多数人都觉得人人应该平等,既然是众生平等,当然是一起吃、一块坐更合理,更该值得倡导。不过我从现实角度发现,这样的概念,在没有尊卑思想的约束礼教下,会流向一些弊端,这个弊端将来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我不能下定论,但是一些社会现象中体现的无礼之事,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妻子是爱孩子的,我看到最多的结果是,妻子作为长辈不先吃,宁可饿肚子,先让孩子吃饱。妻子常说孩子吃饱,她会心安,就算不吃也没有关系。这份爱孩子的心本没有错,可是这个里面会潜藏什么样的后果,似乎我们也会看出端倪,孩子若是被过分宠爱惯了,就会时时把自己看成中心人物,如果把这些变成理所当然,孩子会骄纵之气横生,当然,决定孩子娇生惯养的条件并非是因为先让孩子吃饱喝足这么简单,我们也在生活中不仅限于这种教育模式,我的孩子其实还算很懂事。但是我们若能从“礼”的角度对晚辈多一些关照,不单单停留在“礼貌”基本概念里,让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存在敬畏感,才不会变得任性,从“知书达理”的层面,我想这也是需要继承的,现如今很多青少年犯罪,对父母长辈的忤逆,难道不能说与过分溺爱孩子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吗?
冯德全教授在《早教革命》中提到“爱”的三种层次,第一个是普通的爱,这种“爱”是生物本能属性的爱,任何动物都会用这种舔犊之爱去爱它们的孩子。第二种爱是所谓的“溺爱”。因为不懂怎样去爱,把爱的方式变得盲目,过分,甚至变态。这个“溺”就是一个水字旁加一个“弱”字,就是告诉我们“溺爱”好比游泳的人不懂水性,最后淹死在自己柔弱的身躯中。而第三种爱就属于高级的爱,属于教育的、健康的爱。懂得这种爱的规矩和技巧,就会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冯教授在他的讲演中,说了一句话,让我感慨。他说,现如今社会,虽然大学生通过统招普及化,每年也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大学人才,但是据他做过调查,一个孩子成长,直至到上大学,虽然他们都经历过正规教育的洗礼,但是真正心理健康的学生只占两三成,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学生,都因为在心理教育层面缺乏正确引导和自我调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一味追求成绩的背后,是存在诸多弊端的。在上学时,我们确实缺乏对心态管理和调节,缺乏心理方面的认知,缺乏品德教育的熏修。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教育专家的重视。恰是在这些社会现象背后,《弟子规》的普及,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变得有了现实的基础。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礼”应该怎样落实,让这些概念变得有了实际的可操作性。这里关乎着每个人的品德修养,也关系着整个社会整体素质和凝聚力等。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就是告诉我们,人没有礼节,就不会有立身之地;做事没有礼节,就很难成功;国家没有礼节,就不会有安宁之时。在“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礼”的外延之一,而这种秩序,也恰反映了天地自然的规律。看大千世界,我们发现,自然环境一直遵循这种规律,无论是宇宙生灭变化,还是天体之间自然的运行轨迹,或是日月盈昃,寒来暑往,都要遵循自然属性。写到这里,我想到《道德经》中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里就谈到宇宙本体规律问题。放在生活中,这种先后之礼,无非是合道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