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庄话“常”
上周日,去县城东北的常庄采风。
自听说该村有个常氏宗祠后,就决定前去看看。那次骑行路线还是出城沿河堤正东,途经大堤屯、朱营、葛寺、碑桥,约13公里。
半个多小时,到了常庄。一条公路穿村而过,两边房舍井然,与一般乡村无异。在常庄村委会斜对面,看到路南边一个不显眼的院落,门额上挂有一个“常氏宗祠”,没想到,不费力就找到了。宗祠的门楼普普通通,门也不大,对联有点褪色。本想进去看看。不料,却是铁将军把门。于是,又往东骑了一段,掏出手机打算与家是该村的同事常武智联系。真巧,同事武智正好从前面胡同里骑电动车出来。我说明来意后,他说,你等一下,我帮你找人。不一会,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过来将门打开。一问才知,他也姓常,今年八十二了。虽然我的来访有点冒昧,但看得出老人非常欢迎。
进得门来,是一个干净的小院,种有松柏。院中的水泥台座上有一石碑,上刻有“常氏宗祠”,当地文物部门十几年前立的。绕过石碑,来到宗祠前,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房屋,青砖小瓦。据了解,常庄常氏系明代由山西洪洞县迁于修武县三义村(现常庄村)之常氏支脉。清初,常氏后裔为祭奠先辈迁移创业之艰辛,修建了该宗祠。光绪十二年又进行了修葺。1989年常氏族人集资对宗祠进行了落架维修。老者开了门,我和武智跟他进了屋里。
屋里正当门墙上同样挂有一“常氏宗祠”匾额,黑底金字。下摆有香案,供有先祖牌位。不知何故,牌位上蒙了一块红布。南墙、西墙和北墙上挂有巨幅常氏支系表,共有东、西、南、北四门。据老者讲,常庄常氏在此已繁衍至十九世,占村人口的一大半,算是常庄的大户了。我笑着问武智,你是第几世?他说是十八世。说着,他凑到墙前指给我看,果然,在支系表上找到了他的名字。只是表上是“治”而不是“智”。武智解释道,可能上户口时弄错了。我又问老者,老者说,他是守字辈,十七世,叫守湘,现在是族长。香案东墙上挂有玻璃镜框,里面粘贴有三张黑白照,一张是常氏族人在坟前的合影,另两张是一石碑的正反照,仔细看了看,是民国的石碑。听族长讲,去年修建郑云高速迁坟时照的照片。我边看边问,你们常氏家族有没有家训家规。守湘老人摇了摇头说,好像没有。他说,城西的张弓铺村常姓也是他们的一支,明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来。常氏家谱在上次修祠堂时,被装在一个木头匣子砌筑在墙里。说着,他顺手指了指大概的位置。而后他望着那块墙上的匾额,一脸庄重地对我俩说,自他记事起,村里常氏后人每年大年初一在此祭拜先人,一直延续到现在。由于,他还要回家做午饭。逗留了片刻,便匆匆告辞了。临走,我再次向守湘老人致谢,握手话别。
出了宗祠,武智问,还看不看常氏祖坟?我问他远不远。他说不远,就在南边。既然来了,那就过去看看。也就是五分钟的样子,我俩来到了紧挨村庄的一片杨树林。两个碑楼映入眼帘,走到跟前,其中的一个为明嘉靖三十年常氏二世祖常芳墓碑,2000年翻刻的。常芳生于明成化年间,卒于明嘉靖八年,曾任北京长安门副使,又升任真定府。任期内秉公执法,爱民如子,深受幕僚拥戴,任满荣归故里。常公秉性公忠,和睦乡邻,为人处事乡邻心悦诚服。据武智讲,二世祖的老碑被埋进了坟墓。常家祖茔原占地八亩,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祖墓数座。由于人多,现在,村委会西边还辟有一块坟地。环顾四周,杨树林里倒也清静,树却不甚粗大,再往南就是茂盛的玉米地。没想到,祖坟离村子这么近。当听了我的疑惑时,武智对我说,当初该村有一杜姓大户,据老辈人讲,常家的祖坟相传为刘伯温给看的,可能这里的风水气势震住了杜姓的,后来,杜姓就就绝户了。我听了半信半疑,因为修武的薛家坟和范家坟传说也是刘伯温看的风水,两姓后人瓜瓞绵绵,人丁兴旺,直到现在还流传着“薛半县,范满城”的说法。
经不住武智再三挽留,我在他家吃了碗面。吃饭间,闲聊中得知,他父亲兄弟五个,他现在也是两个儿子的父亲。我笑着说,你们常姓真是人旺啊。武智听后,挠了挠头,脸上乐开了花。看来,刘伯温的眼光还是蛮厉害的。
返回的路上,秋风习习。正值瓜果飘香、收秋庄稼时节,空气中洋溢中一丝淡淡地甜味,满眼都是收获的喜悦。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常氏宗祠门口的那副对联:“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观今怀古继往开来”,如今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但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