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与实施”的经验与困惑 ——宝宝幼儿园教育管理案例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本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埸根本性的改变。势在必行得遵循这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指出的努力去实现。
课程需要生活化,即可以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也可以有教师预设,还可以由师生共同引发或幼儿自发生成。以往总认为外加的教育能促使幼儿的发展,其实则不然,这样很容易把幼儿生活与课程割裂开来,应该是引导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容入课程。当然把视点仅仅停留在幼儿个人生活上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生活本身以及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教师“预设”与孩子“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式的主要部分。须加强相互渗透力度,有机结合。生成课程是孩子的学习活动丶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自发生成的问题而形成的课程内容或主题。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和挑战,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边摸索、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形成粗浅经验,旨在抛砖引玉。
一、聆听、分析、琢磨孩子的心声
孩子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籍,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懂、读不透的。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包含许多能促进孩子发展的内容,从孩子的谈论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适时作出回应和指导,能树立起孩子们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如在预设主题“春天”活动中,教师带领孩子走岀教室到外面去看春色,启发性地问幼儿“春天来了,你们新发现了什么?”或说,树变绿了,花儿开了;或说,不像冬天那么冷了;或说,没有夏天热了;或干脆唱起儿歌:“青娃妈妈睡醒了,咕咕咕咕叫,青青杨柳随风飘,地上长青草,小鸟在唱歌,春天到了……”于是一堂主题为春天到了的教案自然生成了。
二、老师适时作出质疑、调控
新《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仅有孩子的“质疑”是不够的,教师的“质疑”是回应孩子的一种良好催化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陈思雅小朋友突然在玩具滑梯下面专注寻找着什么,孩子们出于好奇也围了过去,教师便问:“你们在找什么呀?”“老师这里有一条蚯蚓”。“那么还有什么地方你们看到过蚯蚓吗?”孩子们又到种植园地、草地、操场边等地方去找,可是没找着。于是老师紧接提出第二个问题:“小脑袋想一想,以前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找到的呢?”通过两个“质疑”,促使孩子的思考,而产生好多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受成人的思想意志影响左右。“调控”要求教师因人而异。当孩子由于客观的能力因素遇到不抗力困难,而无法进一步发展时,要伸出援助之手,不能袖手旁观了,这就是适时合理“调控”,要随机运用。在一次给兔子喂食的过程中,在有的提岀喜欢吃鱼肉时,就让孩子去试一试,从而起到帮助孩子在认知不符事实经冲突中解决问题的作用,获得有益的“事实胜于雄辨”的经验,有效地凸显主题。
总而言之,我们充分认识到,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全部活动,它不仅指狭隘意义上的“上课”,必须包含日常生活和游戏,努力实现真正属于幼儿自己的课程远大目标。
目前,我们幼儿园面临几点课程管理的困惑:
1、大家都明白新课程的理念新、方向对、有创意。但就是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实施。
2、有人将幼儿园自己确定的课程称之为“园本课程”。这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权且不去评议正确合理与否,算作“约定俗成”也可以。问题并不在是否要搞所谓的“园本课程”,因为这是改革在课程管理层面上的导向,关键是如何才能搞好,使幼儿园能真正意义上成为课程开发和发展的主题。
3、一些国家规定的,有专家研讨设计的幼儿园课程,难以适合不同幼儿园和不同幼儿及不同层面的需要,尽管多是集中了各种教育资源,虽课程开发和设计当然符合要求也当然是规范的,但按其施教不现实很难行,不按其施教又怕有脱离正常轨迹之嫌。
针对以上所述,我们的基本对策是:
首先科学合理安排好幼儿的一日活动,考虑各年龄段不同以及个性特点,分别制定内容,其次立足于本园实际情况与目标定位,对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资源、理念、关系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逐步形成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适宜性课程以课程的运作系统和管理方案。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课程管理的课题已摆在园长面前,任重道远,一定要与教师共同努力学习探讨,积极实践,与时俱进,探索开创具独树一帜特点的新课程背景下幼儿课程管理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