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农村老人自杀问题
近日,武汉大学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农村老人自杀触目惊心。甚至不少子女逼死的老人案件。案例: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父亲仍没死,儿子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即自杀。
关于农村老人频频自杀,几年前媒体曾有报道:在湖北京山县农村,有“自杀屋”、“自杀洞”,相当一部分老人因为患病,不愿拖累子女,选择老屋或荒坡、树林、河沟,安静地“自我了结”。当地人对此习经为常,有村民说,只要满足年龄在7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条件差、子女生活比较困难、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等这样几个条件,老人自杀就是“明智的选择”。官方公开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到5倍。
无论是冷冰冰的数字,还是新闻为我们揭示的真相,都指向农村老人晚年生活的悲凉境遇。有的老人要自杀,还怕子女不埋他,自己挖了个坑,躺在里面边喝药边扒土;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会得到儿女的“明示”,喝药自杀;也有瘫痪在床的老人竟然会拿到药瓶自杀……老人自杀后村庄的平静,和人们讲述自杀老人时的谈笑风生,似乎死亡无可畏惧,似乎自杀是桩喜剧。孝,依然被视为美德,但不孝,也可以被认可。
对于上述报道和评论,很多人表示不可置否,但笔者暂未遇到现实中的真实案例。但在其他地方,农村的确有老人因为身体不佳、生活无着、城乡距离、子女纷争、思想狭隘、居无定所或自暴自弃等等而自杀,或有不同程度的厌世倾向。孝道虽然存在,但常常表现为各种缺陷、错位和薄弱,让人不胜唏嘘。
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该孝的不管不问,代为尽孝的反被麻烦缠身,老人住处无定;有人自卑怯懦不敢得病,有人只会倚老卖老纠缠不停……除非还能自理、有用或能立身为世,否则很少被人尊重,老人尤其如此。
在农村,人们习惯于养儿防老,所以儿子是主角。过去民间常认为多子多福,但是时至今日,这种多子女的状况依然存在正反两面。农村资源有限,而贪欲者众,辛苦一辈子的老人反而成了过气的老物件,仅仅被当作孝道的道具来偶尔展示一番。子女多的,因赡养不均,天天有争执,老人太苦恼;一个子女的,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只能远距离赡养,老人太孤寂。
而且农村很多家庭都是两个以上的子女,一般家业留给儿子,女儿只能外嫁。儿子多的,稍微教养不好,就是长久的家庭纠纷,争来争去,气来气去。有女儿的,老人病了可以让女儿来伺候,但在同时有儿子的情况下,女儿都不能久待,一般留下礼物就走,或者偶尔待几天都是极限,否则会被理解为争抢老子留给儿子家业。所以,农村老人的晚景如何,大多指望着儿子——儿子孝顺了,晚年尚可;儿子不孝,晚年凄凉。
现代农村,很多年轻人成家立业后都会自立门户,尤其是家里儿子多的,一般都是有几个儿子盖几所宅院,因为住在一起纷争太多。有的老人辛苦一生,帮儿子们成家立业、盖房搭院,老了老了自己反没了住处,遇到不省心不孝顺的儿媳更是雪上加霜,一生逆来顺受的结果就是只能看儿孙辈的脸色度日。
老人生活不顺,除了客观原因,还和老人本身有关。我们来对比一下:有的老人生来脾气不好,或中年丧偶一个人度过漫长岁月导致性情不佳,再加上一无所有,一无所长,俨然行尸走肉,儿孙稍不顺TA的意就狰狞骂街;也有的老人懂得为人处事,能和爱人白头偕老,也有自己的收入,有相应保障,身体硬朗,行事可亲,做人公正,偶尔还能接济儿孙,逢年过节时的四代同堂让人欣羡。这两种状况,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了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老人自杀事件,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只是少有经济保障的农村更多些罢了。他们有的是空巢老人,有的是儿孙满堂后的灰烬老者,有的是生活无奈的悲观厌世之士。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这些老人命运多舛,不如说是人性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