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童话之秋”征文】辰溪稻花鱼(散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唐代诗歌里的唯美意境,现实中,怀化市辰溪县也是一派诗情画意:一望无际的水田,稻穗金黄,在禾蔸间穿梭的稻花鱼活蹦乱跳,这一动一静,交相辉映成了一幅唯美的乡村画卷。
一、辰溪稻花鱼源远流长
辰溪县松溪口贝丘文化遗址发掘了8000年前的蚌塑龙,高达8米、长达10余米,考古专家证明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祭祀的龙图腾,是农耕文明的标志,被考古专家称为“中华第一龙”。巨型龙图腾的发现,表明辰溪先民至少在一万年前就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与主要诞生于辰溪的中华文明最早的文明体系——辰州巫傩文化同时诞生,遗址中同时发现鱼骨和碗、钵、罐等多种日常用陶制品,辰溪县征溪口贝丘遗址发掘了7000年前大量的鱼骨和碗、钵、罐等日常用陶制品和人工种植的水稻遗迹。水稻的种植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碗、钵、罐的使用则表明辰溪先民生活水准达到了相当的文明高度,鱼骨的发现证明辰溪先民也能象现在一样烹食稻花鱼。
辰溪民间家喻户晓流传一个久远的“田螺姑娘”神话故事。从前辰溪大酉山下有一孤儿叫喜生,聪明能干,耕种庄稼,养殖稻花鱼。每次喜生到田边巡查稻花鱼时,既欢喜稻丰鱼肥,又无奈于缺失亲情,常对着稻田自言自语:“要是有人能为我做一日三餐,那多好啊!”看到喜生勤劳善良,在稻田里修炼多年已得道成仙的田螺精,萌生了对喜生的爱意。乘喜生外出时,她就褪出田螺壳,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为喜生洒扫庭院,烧茶做饭,之后再变回原处。自此后,喜生每次回家,发现庭院干干净净,锅里有热饭菜,壶里有热茶。享受了几次后,他就走访邻里表达谢意,但没有人说到过他家里。喜生好生奇怪,决定一探究竟,有一次他走到半路后急忙返回,只见屋边养稻花鱼的田里升起一团彩霞,慢慢凝变为一个美丽的姑娘,拿掉背上的田螺壳后,走进喜生家里就生火做饭。喜生知道这是田螺仙姑在帮他,他偷偷走到屋边,藏起田螺仙姑留下的田螺壳,田螺仙姑发现了喜生,正想变回田螺却找不到田螺壳,喜生对她说:“你真美,做我的妻子吧?”田螺姑娘点头答应了,但是提出要求:“二年后你要放我回去。”喜生答应了了,当即拜堂成亲,过上了幸福生活。一年后,他们生了一个胖小子,一家子充满了欢乐。转眼儿子一岁,二年的期限也到了。田螺仙姑要求回到仙界,喜生硬着头皮取回田螺壳,依依惜别了田螺仙姑,田螺仙姑也含泪告别,回到了仙界。田螺仙姑在仙界无法忘却亲爱的丈夫和儿子,常常回来看望喜生和儿子,每次离别都伤心欲绝。最后田螺姑娘自已砸烂了田螺壳,和喜生养殖稻花鱼,过上了幸福快乐的平凡生活。这个故事虽平凡普通,但在百姓心目中,神仙也羡有稻花鱼的诗意生活。
辰溪农家传统是种植水稻必然伴养稻花鱼,稻花鱼能帮助除草、治虫,还能成为额外的美味和收益。尧、舜时期,辰溪著名的善卷品德高洁,影响深远,隐居大酉山,尧曾拜善卷为师,并欲禅让善卷为帝;舜也曾欲禅让善卷为帝,均被善卷婉拒。善卷作《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掘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时的耕田而食就包括养殖稻花鱼,稻花鱼的美味让善卷尽享农耕的快乐和自然之美,悟出了道的真谛,成为一代道德圣君,载入史册。
辰溪的农耕文明史与稻花鱼的养殖紧密相联,构成了一条鱼、稻共生的循环生物链。鱼被当作吉祥物,象征吉庆有余、富贵有余、连年有余,无论神圣的庙宇或亭、台、楼、阁,及农家院落,装饰和壁绘都离不开鱼,鱼是祭祀神灵的必用品,喜庆和逢年过节等重要场合的饮食菜谱中不能缺鱼,剪纸、窗花必有鱼图案,亲友聚会必有鱼,馈赠佳品一定要有鱼,可以活辰溪人们的生活中时刻也离不开鱼。
二、辰溪稻花鱼目前的发展现状
辰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达1330毫米,年均气温17度,无霜期长达260多天,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有天然养殖稻花鱼的优越条件;沅水和辰水主要流经辰溪县境,辰溪是湖南除洞庭湖区外,水源和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县,也是鱼类产量最多的地方,解放前,辰溪县各地修有大量的堰、塘水坝引溪水灌田养殖稻花鱼,面积达2万多亩;解放后辰溪县就大修水利,先后修筑后塘乡璇湾水库、潭湾镇红旗水库、长田湾乡长田湾水库、罗子山乡罗子山水库等50余座水库,仅长田湾水库灌田就超过55000亩,全县自流灌溉10万余亩稻田,为山区稻花鱼的养殖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辰溪官方将鱼类作为重要的物产统计,将河里捕捞的鱼称“河鱼”,将山塘水库养的鱼称为“塘鱼”,将稻田养的鱼称“田鱼”,而辰溪民间自古就称稻田养的鱼为“稻花鱼”。水稻扬花时,稻田的鱼长得特别快,人们认为稻田的鱼是稻花养大的,故称“稻花鱼”。稻花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黄酮类有机化合物,稻花鱼吸收后营养价值非常高,每到稻花期,风吹花落,稻花鱼就飞速生长。辰溪民间歌谣:“稻花扬,谷灌浆;稻花鱼,风吹长。捉鱼忙,又收粮,庆丰年,喜洋洋。”山区更有数不清的山歌唱颂稻花鱼。1987版《辰溪县志》中<水产养殖>卷载:“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鼓励发展稻田养鱼,一般每亩稻田收鱼10—50公斤,多者达100公斤左右。1957年全县产鱼61.4万斤,其中稻田鱼占64.3%。此后,随着山塘水库迅速迅速增多,养殖水面迅速扩大。1958年,县农牧水产部门在沅水南岸的锦滨乡龙头脑村建鱼种场,专司鱼苗生产和成鱼养殖。”鱼种场保证了全县稻花鱼养殖的鱼苗需求,对推动全县稻花鱼养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辰溪稻花鱼的养殖品种主要是鲤鱼,搭配少量的草、鲢、鳙鱼。鲤鱼是水底层鱼类,鲢、鳙鱼是水面上层鱼类,鲢、鳙的游动有助增氧作用,草鱼帮助清除田间水草而与鲤鱼共生,鲤鱼是杂食性鱼类,反应快,食量大,吞食稻田害虫,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稻、鱼共养生物共同体。鲤鱼品种主要是线鲤、镜鲤和埋头鲤。线鲤生长速度快,能长成3斤以上的大鱼;镜鲤肉质细嫩,是鲜鱼煮豆腐的上品。
80年代初分田到户后,由于全面推广双季杂交水稻种植,加大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了稻花鱼养殖的难度,辰溪县畜牧水产局和农业局探索“模式化稻田养鱼”。所谓“模式化稻田养鱼”,就是将稻田边砌一个10平米左右、深达2米的水池,在稻田中挖宽0.5米、深0.4米的水沟,这样打农药、施化肥时,鱼就躲进了水池、水沟,且干旱时鱼在水池、水沟,不受旱灾、天敌的影响;捉鱼时,只要调低水位,鱼就集中在水池、水沟,提高了捕捉功效。90年代,县畜牧水产局在国有廖家人农场投资40余万元建立了“模式化稻田养鱼”推广基地,派出技术员专场指导,取得了最高亩产100多公斤稻花鱼的最佳成绩。90年代初,辰溪县畜牧水产局派出技术员先后在安坪镇红敏、田湾镇田湾村、火马冲镇五里墩村建立稻花鱼育苗推广基地,向全县村民推广稻花鱼育苗技术。全县200多个村掌握了稻花鱼育苗技术,稻花鱼的产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县有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户300多家,养殖面积11万亩,形成了完整的鱼苗繁育、鱼病防治、养殖以及产品加工、网络销售等一系列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了“辰溪稻花鱼”响亮的品牌,畅销全国各地。
三、辰溪稻花鱼的成品制作工艺。
稻花鱼肉质鲜嫩,美味可口,是菜肴上品。稻花鱼鲜食主要是拌生姜、辣椒,煎、炸,或拌豆腐煮汤,让人非常喜爱。
辰溪位于沅水中游,民国以前一直是京城连通云、贵、川主要通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云贵锁钥”之称。辰溪是远古最早发现朱砂、铜、铁矿的地方,有史以来古代各个王朝在辰溪发动过战争,辰溪先民为躲避战乱,将稻花鱼制成了多种制品,以备不时之需。流传至今的还有糍粑鱼、火炕鱼、干鱼、腊鱼、酢鱼、酸鱼等,成为时尚美食。糍粑鱼,将2斤以上的鲜稻花鱼洗净,从背部剖开,除尽内脏,用盐腌好,放风中吹,保留糍粑一样的水份后就收藏,但不宜久藏。这种鱼用微火煎熟,既有鱼的鲜味,又有干鱼的香味;火炕鱼,将3、4两重的稻花鱼洗净,从背部剖开,洗除内脏,用盐和香料腌好,经特殊工艺处理,放在米、糠、油茶壳的微烟火中慢慢熏干。这种火炕鱼长年脱销;腊鱼,将3斤以上的稻花鱼从背部剖开,洗净后沥干水份,用盐和特制香料腌制,用油茶壳慢火熏制而成;干鱼,将3斤以上的稻花鱼同上述方法一样剖、洗、腌,放风中吹干贮藏;酢鱼,将3两以上、1斤以内的稻花鱼同上述方法一样剖、洗,沥干水份后用熟米粉、生姜、鲜辣椒、密制香料,拌适量食盐后放入坛内密封保存,一个月后成熟,启坛则香气四溢。酿鱼只能煎制,煎熟后鲜、香、酸、爽,是上品开胃菜;酸鱼,稻花鱼无论大小均可制作酸鱼。将稻花鱼同上法一样剖、洗,沥干水份后拌食盐、辣椒、香料、酒,放入坛内压紧,密封腌制,一个月后成熟,可长期保存。酸鱼可以煎、炒、蒸,也可直接食用,有特殊的酸、辣、鲜、香味。
四、辰溪稻花鱼,香飘天涯海角
近年来,辰溪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着力发展稻花鱼产业,实现了“稻+鱼”生态种养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成功申报了农业部“稻田生态种养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创建示范县”。
秋风吹拂,稻花落尽,鱼儿正肥。今年8月25日至26日,辰溪县政府隆重举办了中国稻花鱼之乡•辰溪首届稻花鱼文化节,来自省内外的游客在辰溪摸鱼、吃鱼的同时,欣赏了茶山号子、辰河高腔等辰溪的特色文艺节目,品尝了毛狗、血鸭等辰溪瑶乡独有的特色美食,让游客们大饱了口福。
山乡绿野稻澄黄,垅上旌旗掩翠庄。金风拂面送秋爽,禾间锦鲤翻浆涌。辰溪稻花鱼,香飘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