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路】盐之路(征文·散文)
我对盐产生疑惑是在童年时期,记得看过一本外国童话书,里面有一个盐与国王还有他的三个女儿故事。这三个女儿向她们的父亲表达爱是不同的,大女儿说:我的父亲啊,对我来说,您比世界上所有的金子加在一起还要珍贵。二女儿说:我的父亲,我爱您胜过世上一切宝石。小女儿玛露什卡满怀深情地望着父亲说:我爱您,爸爸,就像爱盐一样。当时的我读到这里一愣,觉得像爱盐一样地爱父亲简直不可思议。当故事的最后,这个国家连一粒盐都拿不出来时,人们一个个变得脸色憔悴生了病,所有的人朝思暮想的大事就是想得到盐。此时的盐已变得十分珍贵,人们愿拿出最贵重的金银财宝来换它。原来平日里常见的盐竟然这么珍贵。从此,我开始注意盐的重要性了。
人类诞生后就与盐结下了相依为命的同盟关系,小时候知道盐是人类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长大后又知道盐居然还是化工原料,在农业和其它工业中的用途也非常多,真是不敢小觑。只是因为盐在地球上太多了,就显得太普通,太不值钱,就像水一样让人漫不经心。然而造物主的安排有时觉得真是匪夷所思:许多在人类生活中离不了的东西是那样普通无华,而许多珍贵的东西似乎离开它更好,好像上帝没事儿时喜欢搞恶作剧一样,用许多看似简单的事物来考验人类的情商、智商。后来学了一点医学知识,发现盐居然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发育和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人离了盐不行。
从现在已知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和有史以来记载的事件来分析,许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与盐有关——盐能引起战争。在一些地方发生的著名战役,或许就是为了争夺盐,比如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因为上古时代当时没有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因此,人们都热衷于神话传说中令人亢奋的一面,比如说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从考古发现,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没有记载商以前的事件,商以前的那些伟大的神话故事很有可能是后来的人们编撰的,就像有些人家续家谱时,喜欢把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和自己的家族联系起来,光宗耀祖,脸上贴金而已。有时向别人说起八杆子打不着的老祖宗,还故做悲痛状,一副孝子贤孙的模样。
我曾到过许多风景旅游区采风,记录了许多当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和当地的许多景观配套,很是神奇。还有一些旅游手册,也详细讲述了这些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许多媒体都乐此不疲地照科宣讲,好像很有文化似的。后来我经过认真了解才发现,所有的美丽动人的传说,都是当地文化局组织人编撰的,目的是为了振兴当地的旅游事业。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造神是中国人习惯性的爱好,造大神是为了制造偶像崇拜,造小神是为了树立追随者的标准。但在上古时期一定有许多部落在中原这个地区博斗,其目地就是因为这块土地肥沃,适合养息农耕。更重要的是这个地区有盐和铁,盐铁可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物资,盐是生命的必须,铁可以制造坚硬的冷兵器,还可以制造农耕的利器——耒耜,耒耜是犁的前传,是农耕文明的标志。传说中的尧舜禹当时就在这一地区活动,这个地区有著名的运城盐池,运城盐池是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化产生的结果。上古时期的人们在这里用简单的手段就可以捞取湖水池内天然结晶的盐,这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此这里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传说中的神话伟人就是当时在这一地区活动的野蛮部落首领,胜者王侯败者贼,他们的后人为了荣耀自己的出生血统,就美誉自己是神奇华夏部落的后人,其他的失败者就被鄙称为东夷、南蛮、北狄、西戎,从字形上来看还带犬字,虫字旁,失败了就连做人的象征资格也没有了。其实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相互交融,已很难找到所谓的纯种族群。据说能代表汉族较为纯正血统的族群,是早年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客家人,说不定还是在争夺盐的使用权的战斗中失败后,逃到南方的。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汉族音乐。南音起源于前秦,历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闽南地区,不经意间为人们保留了最早的中原汉族古音律。现在北方的汉人或多或少都带有匈奴、鲜卑、蒙古、满族的血统和基因,民族融和从上古时期的部落战争就开始了。部落战争的最初导火索或许就是盐。
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人们还没有从海水提炼盐的技能,运城盐池的盐就成了当时在中原地区生活人们的必须品。但这种盐苦,作为食物添加剂来说并不理想,因此,就诞生了另外一种与盐有关的食品——酱。酱的出现应该在周之前,因为《周礼》中已有“百酱”一词出现,说明周代已有很多酱的种类,皇家贵族和普通百姓的日常膳食中,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呢?因为酱就是盐的替代品。《风俗通》:“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夫物之变有时而重。”就是说酱是盐的一种衍生品,为什么要用酱来替代盐呢?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盐把各种食材腌制的食物经过发酵,就会去掉湖盐中的苦味,这样就显得更咸了,就有了“酱成于盐而咸于盐”的说法。那时皇家贵族的生活习俗更为讲究,吃什么食物沾什么酱,如皇帝设宴,大臣去了一看桌几上摆有几种酱,就知道今天要吃什么了,这说明运城盐池的苦盐是生活在中原地区人们长期的调味品。其实那时的皇家宴会也没什么让人畅想的美好,就是将各种肉或煮或烤熟后,沾酱吃,可不是现在影视剧中把商肘王的酒池肉林描绘成现代启示录似的豪华。其实史书上记载的纣王的七十多条罪行,经过近代历史学家的考察研究,发现他的罪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越多。也就是说,是后人编造的——历史是胜利者的家谱。那时的食物加工简单,吃起来更简单,就是沾成于盐而咸于盐的酱。被现代人强烈歌颂的丝绸之路最初的动因,就是为了用丝绸去中亚、西亚换香料煮肉吃,没有那么多后来标榜的高尚目的。为了在盐的基础上增香,大快朵颐,是当时皇家贵族们的初衷。
盐既然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盐就成了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物品,凡是重要物品就有人要打主意,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政权管理者利用的对象。最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就提出了“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和铁等物资一起实行专卖,这就是最早的盐铁专卖。秦代著名的法家商鞅实行变法,也是用控制国家所有的有利可图产业办法,也实行盐铁专卖。盐、铁,一旦被官府垄断经营,就一定要提高价格,用来代替征税,还要让民众感觉不到是在征税,真是聪明的政治家。盐是人们少不了的生命必须物质和生活用品,即使价格再贵人们也会购买,从盐与国王还有他的三个女儿故事可以知道,在没有盐的情况下,人们愿拿出最贵重的金银财宝来换它,就很能说明盐的重要性。我记得有两次物价上涨风波,人们见东西就买来囤集,买的最多的就是盐,有的民众买的盐十年也吃不完。记得有一次我们这里的超市还限购食盐,每人只许买三袋,本来我只想买一袋盐,想了想,万一食盐缺货了怎么办,也买了三袋。是从众心理?还是忧患意识?还是懒惰?我想是兼而有之。
人是个复杂而又简单的动物,弄对了就好管理,弄错了就会惹麻烦,就会把国家弄的地动山摇,你把食盐的价格涨到吃不起的地步试试,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敢。盐铁专卖使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特别是盐,作为最重要的专卖商品一直被历代封建政府牢牢掌握在手中,专卖盐税的收入成了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而反对盐铁专卖的人则强调儒家的经典原则——“不与民争利”,但这利如给了民,还真要慎重研究,不能肥了少数个人。实施盐业专卖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也是最著名的国家之一。古代中国的盐业专卖称为“禁榷”,历代各朝都对盐业实行过不同程度的专卖(其他被专卖的商品还可能包括铁、酒、茶叶、矿产品等)。国家专卖的就是合法,合法贩卖的盐叫“官盐”,私人贩卖就叫非法,非法贩卖的叫“私盐”。把盐由国家控制有它的好处,因为盐是人民生存的最基本条件;盐还是一种属于全民共有的自然资源,不能由某些个人私自采集贩卖,从中获暴利。盐由国家控制也有其道理,所以盐的管理还不是一个简单问题。
对普通民众来说,盐是再平常不过的调味品了,它最奇妙之处不仅是大多数的食物离不开它,而是当它与食物的比例恰当时,人们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因此最好厨师的技巧——是懂得怎样放盐。从这一点上来说,大自然一直用它本质的多种精神向度浮现,来教导人类:无论自己多么重要,在和其它物种相处时,最好的态度就是没有态度。在美化这个世界时不要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未知世界,谦卑一些,虔诚一些,豁达一些,对万物要有敬畏心,感恩德。
写作也和做人一样,也应该有一种盐的精神,我们精心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可看作是一粒盐,用盐隐藏自己展示其它美好存在的风采,来铺垫我们文字创作的精神底色,是真正的写作情怀。我们的文字就是要让这个世界思想活跃,用文字的灵魂思考人类更为理性的精神,而不是让它更低俗或更虚高。当我们用智慧的头脑遥想人类的昨天、今天、明天时,或者需要学习最好厨师的技巧——懂得怎样放盐。
写到此,我希望这篇文字的每一个笔划,就像是晶莹剔透的盐在风中飞扬,就像漫天的飞雪,纷纷扬扬的洒落在万里江山,汇入一段段难忘的逝水流年的记忆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