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儒家文化的精髓与管理的伟大效用(国粹·随笔)
笔者通过从管理的大视野来分析探讨,提出伴随世界经济引力中心从西向东转移的同时,管理思想也在回归。管理的精髓、中国文化精华治理的伟大效用、打开中国管理文化宝殿大门的金钥匙—“芝麻开门”在哪里……曾经以四大发明辉映世界,而且缔造了中国历史上六大盛世,尤以“汉唐雄风”构筑了独霸世界的政治经济帝国的现代中国管理文化,在进入以信息时代为主导的21世纪,也进行着变革与创新,不断地与时俱进。
一、儒家文化思想的回归与治理
在中国绵长的文化长河中,儒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世界各国在本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也纷纷向儒学靠拢。所以整个世界今天,再重新找回儒学文化的精髓,寻找治理妙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浩瀚无际的宝库,蕴藏着璀灿夺目的哲学和管理思想。这些思想集治国、治家、治生、治身于一体,是体现天人和谐统一的完整体系。作为勤学善思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进程中,以博采众长的开阔胸襟,不断提炼整合东方各国优秀的文化,形成了易、道、佛、儒、法、墨、兵、阴阳等学说。这些学说不仅以许多宏篇巨著辉映世界,而且缔造出灿若群星的思想大师。利用他们的先进思想进行治理,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不仅有四大发明辉映世界,而且缔造了中国历史上六大盛世,尤以“汉唐雄风”构筑了独霸世界的政治经济帝国。当时序进入以信息时代为主导的21世纪,东方文化也进行着变革与创新,不断地与时俱进。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既反映了东方管理思想精髓与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成功结合,也是对西方出现经济低沉与危机现象的反面例证。所以许多学者提出“21世纪是亚洲——太平洋世纪”,世界经济的引力中心将从西向东转移,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东南亚地域将成为全球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并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重新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也就是说要回到中国儒学这一思想文化的圆点上寻找答案。这就充分说明了东方管理思想的优秀与先进性。
二、管理的精髓是文化
好的管理思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搞好管理首先应该把管理当成一种文化来研究。这不仅是管理学家的事,也是管理者的事。我认为从事管理学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管理,从文化的视野来观察管理,从文化的层面来实施管理。如果认为干管理无须学习,只是念念文件,开开会议,报报数字,无需什么文化,就大错特错了。
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辉煌几千年,无论是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还是经营一隅之摊,都始终不能离开管理二字。管理的精髓是什么,是文化。读管理大师的成功史,研究著名公司和大学的管理案例,实际上研究的是文化。好的管理家与好的教师是一样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管理家也是如此。道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文化。由于工作的特点和个人的志趣,经常与管理家和企业家打交道,也常常外出到一些知名的企业学习考察,同他们的高层管理者交谈,感觉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管理家或者企业家,都有着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生命力特别强大,责任感特别强烈,创造力特别旺盛,永远弃绝平庸猥琐、无所作为,善于交流和合作,善于引导人去思考,善于用逻辑的力量和行动让人信服,善于创造自己的人生哲学,搭建自己的人生舞台,给自己寻找成功的机缘。他们无论做什么事,哪怕是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也做的成功。他们都善于学习,从马、列、毛、邓的著作,到孔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黑格尔、康德、柏拉图的哲学。对历史、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直至西方各种经济管理模式也都广泛涉猎。他们懂经营,文化涵养又特别高。他们大都注重从中外文化中汲取道德、智慧、科学和管理,并使之有机融合起来,创造出自己的管理思想,以这样的管理思想教育员工,治理企业,把企业引向成功。这种成功,实质上是文化的成功。尤其是把公司办成百年老店,更需要一种文化的传承。
三、中国文化精华治理的伟大效用
东方诸国与地区,把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精华运用于管理,产生了伟大的效用。他们充分发掘“仁”、“和”、“礼”、“义”、“德”、“信”、“健”等内涵,并将其发展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言行一致”、“入世有为”、“重知尚贤”、“诚实守信”、“义利合一”等理念,来治理国家与企业,形成了具有人情、人性,提升人格、人心,家庭气氛十足的东方人文色彩的管理模式,从而强化了凝聚力、爱社(公司)心、归属意识、忠信观念、和谐观念,使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发扬。
相反,西方公司重制度、秩序及规则,典型的股份公司则只重视股票价格、经营业绩,很少提及人的需要,忽略了人本精神,从而造成冷漠、隔阂、不信任感等弊端,影响社会和谐。在东西方文化的反复较量与整合中,最终都认可了人本身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把人提升到管理的中心和主体,而不是仅仅关注“物”,把人看作是依附于“物”而存在的一种生产要素。这种人本思想的广泛认同与回归,必将在全新的视野下,造成新的经营观念与管理科学的诞生。
通过对东西方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特别是持之以恒地对东方文化的不懈探求,奠定了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之精华运用于经营管理上的理论基础。在东方的哲学文化思想指导下,把现代各种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地嫁接提炼升华,整合出一系列管理理念,这是对现代组织走在21世纪的路口上如何向前迈进的超前思考,并希望这些理念将成为指导组织和读者学习、开拓、创新、发展的理性工具。
四、“芝麻开门”—寻找打开中国管理文化宝殿大门的金钥匙
多少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感觉到,学习是打开中国管理文化宝殿大门的金钥匙。
我对学习的喜爱是从小养成的。先从家中学习,从祖母父母乡临那里学习。古书故事三纲五常什么都有。学的东西很多,但听不甚懂。虽然听不懂,但文化的积存使我以后更热爱学习,崇尚知识。及至上学从老师那里学的东西就更多了。参加工作后边工作边学习,还业余时间搞文学创作,学的专业也比较杂,农业机械、经济管理、MBA、党建、文学。刚开始读(苏)尼•布哈林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共产主义ABC》,感到十分生涩,不甚理解。以后读到了杜学平《写给党委书记的书》,从新华书店中买来了一套八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以后又从垃圾中淘得了一套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三讲”中有机会通读了《哲学笔记》《资本论》和毛、刘、周、朱、邓、陈等领袖的各类著作,研究了领袖的领导艺术。朋友不时地给我找来各类奇书,古典残本、孤本,不乏史书、人文书、智慧书供我阅读。以后又阅读了东西方各类大量的关于政党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的很多书籍。还自学普通哲学、黑格尔逻辑学。复杂的经历给我的知识是丰富的多元的,各门学科给我无穷的精神财富,使我终生受用。我的理论修养就是这样学得的。
读书、思考、写作。特别读马、恩、毛原著之后,读许多大家的著作后,一方面更觉得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崇高,科学理论的深邃,越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就越发奋学习。边学习边试着写作,写作中很快发现自己知识的短板,就主动地去弥补,缺哲学的就大量地学习哲学著作,缺管理学的就大量学习管理学著作,缺古典经典的就学孔、老、墨、孟、孙、庄子等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业余时间研讨了《易经》《皇帝内经》《史记》《资治通鉴》,还有各类演义。读的东西多了,就萌生创作的冲动,刚开始写诗歌、散文、赋、小说,报告文学,政论文章,以后写经济管理文章。我觉得许多学说许多理论,其精髓都是相通的,只有懂得这些科学,懂得最基础的原理,并掌握这些原理,才能明白什么叫社会科学,什么叫管理科学。科学在于探究,在于求索,在于穷其变化之理。从事管理学研究,需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深厚的学术功力,否则,别涉足这个领域,即便涉足,也不会有多大的造诣。好在我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也是个文化大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相当丰富,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需要我们去刻苦学习和把握应用。有许多管理思想是永恒的,有的则需要在新时代条件下进行变革和更新,赋予新的生机。
鉴于此,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打开中国管理文化的大门,才能步入中国管理文化的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