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兄弟情深――王功才老师的兄弟情(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兄弟情深――王功才老师的兄弟情(散文)


作者:霜叶居士 秀才,1509.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09发表时间:2017-09-30 11:28:02

总共见过王功才老师两次,一次是去年十一月份,因为地名故事采风活动,随咸宁诗歌王子王雨烟一起,慕名前往王老师南山居室拜访。第二次则是今年四月二十几号,王子新居装修完毕乔迁之喜,在喜宴席上巧遇。
   记得那次登门造访,因为是非正式的造访,事先未能及时告之,又是在一个风雨黄昏后的晚上。当我们冒昧走进王老师的居室时,恰逢王老及老伴正在张罗着晚饭,对于王子这样的不速之客,王老是半点都不带惊讶,因为王老是王子的亲伯父,有事无事有可能会突然而来,又悄然离去。盛情难却下,我和王子随着王老的家常便饭,与王老师老两口一道共进晚餐,并进行了一场短暂而亲切的交流。席间,王子再次告诉我,王功才老师是他的亲伯父,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而今桃李遍天下。王老师从年轻时代起,就热爱文学,工散文,尤善旧体诗词,在教学之余,偶尔也搞点文学创作,早年曾在国内各类文学刊物中,发表过多篇散文及诗词,后因精力有限及诸多因素而半途中止。王功才老师今年七十有五,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王子的父亲王功义是他老人家的二弟。整个家族中,最能令王子感动的事,莫过于他父亲王功义与大伯之间的亲情无限。王子说起他父亲王功义与大伯王功才他们兄弟的感情时,那神态极为虔诚,仿若父辈的兄弟情,比那三生三世的爱情还要坚贞、纯洁那样,是人间少有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的事。出于好奇,正待进一步问询时,王老爽朗一笑,浅谈辄止,语峰一转很快就切入到地名故事釆风论题上。来不及细细欣赏王老那感觉上极为朴素简陋的居室,更不曾认真地打量王老这略为消瘦依然矫健的身形,惟有静静地聆听王老的讲解,将故乡的往事,一点一滴地汇入心田,酝酿成句。将近两个多小时的交流请教,获益良多,但让我更加牵挂的是,王老那不世的兄弟情缘。
   这次巧遇,纯属偶然。喜宴席上,恕我眼拙,未能一眼认出王功才老师。倒是王老一眼便认出了我,一个礼貌性的握手,简简单单的几句问候语,透过那双略带混浊依旧闪烁着智慧光华的双眼,从王老岁月风刀布满皱纹脸庞上的笑容里,让人顿时感到一种父辈的慈祥与温暖。宾主喧哗客套几句后,随喜的亲朋好友纷纷落坐,我顺其自然地陪同着王功才老师,一道在厅堂桌席上坐下。因为心中一直牵挂着那次未能进行下去的谈话,就着尚未开席的机会,空闲中我便向王老师讨教起王子口中兄弟情深的缘由来。王老听后满脸的茫然,似触动了久藏的心事似的,脸色为之一转,变得十分的严肃与庄重。又恰似闷在心中的话语,遇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愿意聆听的人似的,纵然有无限失落,也欲一吐为快。王老看着我满脸真诚的样子,顾不得席间满坐,慢慢地打开了话匣。
   我的家乡长港山,是鄂南咸安幕阜山脉中的一座小山村,那里三面环山,一面朝着长长的山沟。长垅短畈,青山围绕,座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的青砖瓦房,明清建筑风格的旧室老宅,一字排开地列着三座门楼,住宅一进三重,天井、堂室、青石板路面,廊道相连,古色古香。山洼中,从远山跌落而来的小溪,紧挨着村边的荷塘,绕村过户顺着山沟川流而去。古屋村前,一口冬暖夏凉长年滔滔不绝流淌着的甜水井,养育着古老村落的儿孙万代。夕阳下,掩映在群峰中的小村落,炊烟袅袅随风飘荡,在黄昏那一抹金黄的浅射下如梦似雾,有一种说不出的古典优雅。这是一处人烟稀少的世外桃源,一条羊肠小道从外山翻山赿岭而入,隔离着外界的是是非非。青山连着青山,山沟连着长垅,山岚起伏沟壑纵横,山村自古以来交通不便。这里更是一处热土,有着优秀的革命光荣传统,大革命时期,曾是鄂南苏维埃地方武装的革命根据地,也是抗日战争地方抗日武装的驻扎点。古朴高大的青石条门楼上,至今还残留着日本鬼子炮弹洞穿的痕迹,恰似无声的诉说,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侵略的残暴。
   二弟王功义出生于一九四五年,我们都是山里农民的孩子。解放后,我们兄弟俩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先后进入学堂学习。二弟是六四年十九岁那年入伍当兵的,入伍前是马桥六中应届毕业的高才生,当时我已在山区小学五年级执教。从小学到高中,二弟一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自小懂得谦和礼让,尊敬兄长,孝敬父母,在家常常自觉地帮助父母从事农耕家务,在校积极上进刻苦学习,当时是山村远近闻名的孝子与学习尖子。我们兄弟俩的感情,从平常日常生活的磕碰中不断加深,家务事抢着做,学习上互相帮。因为我是大哥,总想让着他点,可他从来都不需要我让。当年弃笔从戎,放弃家乡执教的大好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入伍当兵,私下里我是赞成鼓励他的,为此,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更加迈出了一大步。
   兄在家诲人不倦,用心培育祖国花朵;弟在部队站岗放哨,时刻保卫着祖国安全,兄弟俩在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春荣夏茂,寒来暑往,时不时的书信来往,让我们兄弟的心走得更近。当时全村就只有二弟一个人入伍当兵,那时候,二弟每一次每一封的回信,都牵动着整个村落的神经。全村二十余户百来号人,只要二弟一有来信,几乎超过一半的乡邻,不约而同地涌到我的家里,大家七嘴八舌地关注着、询问着,那情景俨然二弟成了大家的亲人一样,去关心,去牵挂。而我,更加难忘的一封家书,却是六七年四月二十一日二弟给我的一封短短数行的回信。记得在那封家书之前,仿佛好久不曾写信去部队的我,依然像往常一样,写了一饱含家乡情怀的书信,告之家里的一切,左邻右舍的近况及全村人的关心与问候,更多的落笔是嘱咐二弟,在部队一定要听党的话,一切行动听指挥,刻苦锻练好好学习,注意身体。不要牵挂父母,不要牵挂家乡,积极上进,报效祖国。二弟也像往常一样很快就回了封信,与往常不同的是,二弟这次在信中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短短数句与一首填词。说到填词,这也是我们兄弟之间共同的一点爱好,只是在那样的年月缺乏加强练习,填词只是一种爱好,一种浅薄的愿望。记得读书期间,二弟和我一样热爱唐诗宋词,尤其喜欢朗读,特别是毛主席写的诗词,只要是公开发表出来的,我们兄弟都能背诵。二弟回信中的词,看词牌名,大约是效仿毛主席的诗词填写的,这样的家书,也是二弟众多书信唯一的一封另类。
   “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二弟从军十年,七0年连级干部转业到地方,当时在县市级单位蒲圻煤矿任党委书记,七五年外调到津沽唐山一带任职学习。七六年,单位执行任务期间,在唐山大地震那场塌天灾祸中遇难,年仅三十一岁。二弟正当黄金年华,刚有建树壮志未酬,便如此轻易地抛下娇妻幼子,不顾父老乡亲的期盼为国捐躯悄然离去,内中该含有多少个无奈与不舍……消息传来,青山落泪,长河呜咽,远近乡邻,亲朋好友无不为之惋惜悲痛。我在校教书接到消息后,几乎走不稳路,焦急万分地从学校赶回家里,那道道山梁羊肠小道我不知是怎样跌跌碰碰地爬回家,而回家的路第一次觉到是那么的崎岖漫长。兄弟如手足,失去了手足,心里的那种痛恍如刀割,无以形容。兄弟情深天地各,年年清明叙旧时。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清明之时,我都会前往二弟的墓前祭扫,用自己的心与二弟的灵魂交流,告之家乡的巨变,告诉他,儿女们都以长大。其实何止于只是在清明,我的心无时不刻地惦记着过往。二弟宛如音容犹在,如今本该儿孙满堂妻贤子孝,而二弟却早已不在,怎不叫人睹物思情倍感凄切。家人及晚辈屡次劝我将二弟的书信及遗物抛掉,而我却如藏珍宝。特别是那封填词的回信,每每拿起,便有一种揪心的痛。多么想让晚辈们将一切好的传统与遗物,长久地遗传下去啊!我一直想将二弟的填词,在某种刊物上刊登出来的愿望,如今都很难做到……或许,这封家书便是我一生中永远的念想。
   王老师讲到这里,双眼中隐隐闪烁着泪花,心情忽然变得沉重起来,整个人恍惚一下子老了许多。老人顿了顿,摸索着从身边的一个方便袋里,拿出一摞书稿来,顺手拿起上面的几页稿纸对我说: 这次我来,本是写了一首七律送来,祝贺侄儿乔迁之喜的,并顺带将他父亲那封家书的复印件,再加上今年清明节那天翻阅旧书信时,本人在重读二弟家书时,和填的一首词,以及时隔五十年将二弟的那首填词,略加修正并复印出来,一起带来交给侄儿,看看他能不能够帮助我实现杂志刊发的愿望。我双手郑重地接王功才老师递过来的复印稿,心里沉甸甸的满是敬意。
   厅堂上醉意正浓,高朋满座。一轮轮的敬酒悄然弥漫在喜宴上,拳拳盛意中无不洋溢着父老乡亲憨厚朴实无华的古道热肠。双手捧杯,谦恭肃立,尊老尚礼,先干为敬。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无一不体现着鄂南人民,自古以来耿直豪爽热情好客的民风民俗……德高望重的王老师,是席上辈份最长年龄最大的长者,忙于应对晚辈们的敬酒,我们私下的交谈不得不暂时放下。因为在宴席未开空闲之间,纯属于非正式的访谈,所以一直都是王老师在讲述,而我只是用心聆听,许多的细节来不及插话询问,或有听落未记清处。然而,这一放下,便拖延到大半年而未能如愿,详细了解情况。
   直从见过王老师两次面后,便深深地为老师的兄弟情怀所感动,心里一直有这么一个愿望,想以王老师兄弟真实姓名,就五十年兄弟情深和词一事叙述成文。因为怕王老师事忙,兼之我在工厂上班只有假期休息,多有不便,以至未能再次登门造访。看看半年过去,这件事几乎荡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便顾不得电话骚扰,辗转问到了王老师的电话。好在王老还记得我们的那次交谈。感谢王老师不厌其烦地告诉详情,并应允可以真名实姓地书写成文,愿以虔诚的心,为这不世的兄弟情怀如实执笔,虽有遗漏或误写,想来王老师必不会怪罪于我。
  
   附:
   写一段真实的故事,叙一回难忘的情结,为了如实记录这一段感人心肺的兄弟情怀,特将王功才老师递给我的复印稿抄录如下。
   王功义于1967.4.21寄与王功义书信上填词,王功才在间隔50年后,同一天对书信中的填词稍加修正稿,及公元2017年4月清明节读弟词感怀,依韵和词一首。
  
   沁 园 春――家乡
   王功义(修正稿)
   遥望家乡,梦幻风光。鸟语燕欢。看环山碧浪,楠竹起舞;松柏挺立,一遍莽苍。春雨飘柔,桃红柳绿,溪水潺潺连大江。夕阳乐,赏垅中水库,映满霞光。
   故园泥土芬芳。忆少小家贫父母酸。有两只公害,装腔作势;胸怀抱负,别井离乡。捍卫江山,能文能武,笑看苍蝇自碰墙。闲集矣,话家乡远景,欢乐无疆。
  
   沁 园 春――家乡
   王功才(和词)
   长港山庄,绿色天堂,气爽草芳。望周围景物,山青泉秀;桂竹果树,布满山冈。莲藕池塘,碧波荡漾,鱼戏荷花鸟水翔。新公路,贯五湖四海,游子还乡。
   故居先烈灵光。照后代出英才栋梁。住房如别墅,小车靓丽;广场锦诱,舞美歌扬。思想交融,手机联网,协力同心奔小康。再回首,看神州巨变,悦目沧桑。
   公元2017年4月清明节
  
   附注:
   功义弟1967.4.21在部队寄给的家书全文
   亲爱的才哥、桂珍哥(嫂)
   首先向你致以崇高的敬礼!
   昨天傍晚,大伙正在闲聊取乐,忽得来信,看后心潮翻滚,欣喜若狂,联想成串。仰望长空,星颗俱增,夜不能寐。号声入耳,猛抬头,正拂晓,整整衣襟,命笔填词一首。千里送鹅毛,为小小礼矣。
   遥望家乡,山区风光。鸟舞鱼翔。看漫山遍野,莽莽苍苍。群山起伏,碧波浩荡。春风一阵,红雨芬芳。小溪沉沉连大江。朝阳出,山间小垻,映满霞光。
   故园实在美婉。忆少年无志穷悲伤。有两只苍蝇,得意洋洋。胸怀抱负,别井离乡。下洋击水,练骨成钢。笑看苍蝇自碰墙。闲集矣,谈家乡远景,欢乐无疆。
   (沁园春――家乡)
   1967.4.21.填
  
   兄弟情怀动天地,词和家乡五十年。五十年的时光很长,那是漫长的思念拉成的情丝;五十年的光阴一瞬,昨日的欢笑如在眼前。我无暇去细咏词中的意境,独将心留在那感动的一刻。虽然笨笔难写,然而,王功才与王功义兄弟这段手足情深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不忘历史,团结友爱,学会感恩,健康向上。
  
  

共 46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王功才老师是咸宁诗歌子三雨烟伯父,因一次踏访相识,老人谦和宁逊,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因心存感念,始终有一种再访之心。巧遇喜宴逢,解了心中于王老师兄弟手足情深之缘。缓缓道来的叙述让读者看到兄慈弟谦之情,投笔从戎后的王老师二弟与兄长书简相传,不想却遇难那场唐山大地震,从此天人永别,家书成遗书,恨别亲人。老人心中始终有个结,以了兄弟手足情。文字简结朴实,充满真情实意,跨越了四十的兄弟手足情依然感人。赞一个【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17-09-30 11:34:42
  感谢居士赐稿菊韵,情真意挚的文字永远是打动人心的,双节快乐,问好秋安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2 楼        文友:刘春        2017-09-30 13:43:43
  情感天地,读之动情。问候!
老兵
3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10-01 09:39:35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学习,祝双节快乐!一点一滴地汇入心田,酝酿成句。将近两个多小时的交流请教,获益良多,但让我更加牵挂的是,王老那不世的兄弟情缘。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4 楼        文友:玉之残泪        2017-10-01 11:04:36
  问好霜叶居士老师,拜读美文大作,顺祝国庆中秋,平安吉祥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