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一次高考,无关分数
有幸坐在教室,聆听孩子们沙沙作答的声音,与其说是监考,更不如说是一种陪伴,陪伴那些为梦想而奋斗的学子一起度过紧张的时刻。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不禁遥想起自己当年的高考,就差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体检风波
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仿佛过了几个世纪,回忆起来都是黑白的底色。那时的我们,深陷在泥水里,喂饱了蚂蟥的腿脚激励着我们要想跳出农门就得寒窗苦读(现在想来这样的读书目标未免太现实),“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于是狠劲地啃食书本,像个宵衣旰食的君王忙碌在自己的领地里,再加上精神的压力,形容渐渐消瘦,人人戏谑“风吹倒”,手如细竹,肤色蜡黄,为了高考我豁出去了,管他林黛玉还是芦柴棒呢,爱咋说咋说,大有一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之意。考前体检的那一天,检查结束后,有人说班主任老师叫我,我回头一看还有医生也在,他们在指指画画议论着什么,似乎与我有关。“同学,你的体重有点偏轻哦!”我的第一反应是:“医生,那我还能参加高考吗?”“能,但是你要注意身体哦。”原来,数字显示我的体重才38kg!医生说没有问题,可我还是心有余悸,万一我几年的苦战白费了呢?我脆弱的小心脏是承受不了如此大的打击的。于是全家出动,集体迎战。红烧肉、粉蒸肉、炒肉丝、肉圆子、大骨汤;鲫鱼、带鱼、黄鳝、泥鳅、老鳖齐齐上阵,把我喂得那叫一个腻啊,三月不想闻肉味!一番手忙脚乱,体重果然是不负众望,蹭蹭地飙升了5斤!
“单车”送考
看看现在的高考路况,数不清的私家车齐齐地拥挤在水泥路面上,还有爱心人士或爱心单位贴着大红“爱心送考”的标志为莘莘学子提供方便,警察更是忙不迭地指挥疏通,场面蔚为壮观。而我们那时在当地还没有出租车,连个公交都没有,我们都是双脚丈量住宿地与考点之间的距离,讲究一点的家庭,招呼一辆现代“黄包车”,其实就是机动三轮,一路颠簸着奔赴考点,特别拉风。本来就在城区就读,无须如此隆重,于是在饱食过后拒绝了家长送考,正打算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时候,小妹用稚气的声音说:“姐,我来给你送考吧!”我猜测她是想要卖弄她那刚刚结业几天的自行车车技了,于是英勇地接受了她的提议,就这样一个小不点在前面“驾车”,后面坐着一个优哉游哉的考生,兼路况总指挥,一路上倒是赚足了回头率!师范门口的保安看到这么小的送考人士,破例为她挪开一个位置停放自行车,她倒也不急着回家,与送考的家长们拉起了家常。那时的人心,不需要太多的设防,我竟心安理得地挥笔作答,不必担心她在考场外的安危。
潇洒考一回
轻轻松松地进入考场,无扫描仪之繁琐,无监控器之劳心。监考老师温和得像邻家大叔,前途未卜的我竟暖暖地感动着,全然忘了这是在与命运较量的人生第一次赌场。拿起试卷,会写的不会写的通通涂写一番,不然会对不起我那突飞猛进的体重,我得让分数与之俱进。记得当年的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不大擅长想象,好歹我亲爱的语文老师呕心沥血地训练过我们各类文体的写法,挥笔写下那几成公式的三段论式议论文,而后也不在乎能不能拿高分了,回去还得给其他的兄弟学科抱抱佛脚呢,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在我那一句句经文诵读似的抢记中,政治名词、历史人物事件名称咋就那么不够配合呢?尤其历史,我的记忆倒是像被移植了似的时而玩起了穿越。失去的固然已经失去,握在手里的就不想让它离开,抢得一分,死而无憾!待考完,潇洒地挥挥手,“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时隔这么多年,无论高考的形式发生多大的变化,我都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后来的学子:不可太在意,但绝不能大意;不可太脆弱,但功课绝不可以薄弱;不必去后悔,但必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