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荷塘】宋代和尚的法外权(赏析)

编辑推荐 【荷塘】宋代和尚的法外权(赏析)


作者:晚茶清香 秀才,205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35发表时间:2017-10-01 09:55:51
摘要:原来。鲁智深、武松无意出家,一个“逼”字使他们没有了退路。武松,是一身行头,鲁智深是一种意味。武松、鲁智深为什么遁入空门,是他们一种无奈,他们并不想以此逃脱罪责。他们敢作敢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把佛门作为避难所。

《水浒》里有个奇怪的现象,凡是做些违法犯罪勾当,没上绿林之前必须要寻求活路,而寻活路最捷径的办法莫过于当和尚。你看鲁达一身踏入佛门,即可无人去捉拿;武松也是一样,打扮成头陀的模样,一路大摇大摆,好不自在。那么宋朝的和尚到底有什么特权,才吸引的无数杀人放火者前赴后继?
  
   一、宋朝的和尚的情况
   宋代,禅宗发展到了新的程度,世俗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在其教徒心中,皇帝成了“佛”。宋代皇帝推崇文人儒家,反过来对佛教采取了宽容扶植的政策,加深了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联合,以致某些清规戒律有所松动。代寺庙大都广有田产,还能经商,放高利贷,香火收入也不菲,犯了罪处罚也较轻,俗人犯罪入了僧门还能免去一定的罪过。
   不过,真实的情况是当权者对和尚犯错处罚很严格,以致当时人都认为和尚大都是好人。当权者曾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和尚、道士们不得有性行为!这一点以宋太祖和宋太宗最为严格。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宋太祖诏:“道士不得畜养妻孥,已有家者,遣出外居止。”雍熙二年(公元985)九月,宋太宗要求岭南地区的地方官员,将“僧置妻孥”之禁在当地逐渐加以推广。宋代法令规定:“诸僧道辄娶妻,并嫁之者,各以奸论,加一等,僧道送五百里编管。”所以在老百姓心目中和尚自然是守法公民的象征。
  
   二、宋朝的和尚到底有什么特权
   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以来,佛教教义虽有多种变化,但独身灭欲是一直不变的,并视为教规之一。然而宋代却出现和尚娶妻生子的奇怪现象。据宋代《鸡肋编》记载:“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家室,故其妇女多嫁于僧。”
   虽然当权者对和尚犯错处罚很严格,也存在法律规定,而宋朝的法律虽然严,但执行不严,这条法令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于是,宋代僧侣是比较富有和特殊的群体。宋代寺庙大都广有田产,还能经商,放高利贷,香火收入也不菲,犯了罪处罚也较轻,俗人犯罪入了僧门还能免去一定的罪过。大概是由于利益所趋,世俗女子觉得嫁给和尚是个不错的选择。
   僧人,也是俗人,他们不仅是商人、地主,还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权。这样,凡是做些违法犯罪勾当的人,就把寺庙作为避难所。
  
   三、行者武松、鲁智深为什么遁入空门
   水浒是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武松那套行者的行头,是很有来头的:在武松十字坡遇张青那段,张青说完差点害了鲁智深之后,又说出一个头陀来:张青道:“只可惜了一个头陀,长七八尺一条大汉,也把来麻坏了。小人归得迟了些个,已把他卸下四足。如今只留得一个箍头的铁界尺,一领皂直裰,一张度牒在此。别的都不打紧。有两件物最难得。一件是一百单八颗人顶骨做成的数珠,一件是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想这头陀也自杀人不少。直到如今,那刀要便半夜里啸响。小人只恨道不曾救得这个人,心里常常忆念他。”张青口中忆念此头陀的潇洒不羁,其实在向武松暗示:兄弟呀,你比此头陀不知英雄几倍,却不能行走于江湖,甘愿去牢城营领刑,岂不遗憾?!武松又经历了很多事故,最终杀了张都监全家,犯下弥天大罪,再次和张青夫妇相见时,二人迫不及待的又提起这个头陀:孙二娘道:“二年前,有个头陀打从这里过,吃我放翻了,把来做了几日馒头馁。却留得他一个铁界箍,一身衣服,一领皂布直裰,一条杂色短穗绦,一本度牒,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一个沙鱼皮鞘子,插着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这刀如常半夜里呜啸得响。
   叔叔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阿叔便应了他的名字,前路去谁敢来盘问。这件事好么?”好二娘,好头陀,终于等到武松走投无路的这一天,献出这套行头来。可怜了专程来送行头的头陀,他的历史使命仿佛就是打扮成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然后让二娘杀死,留下这套行头夜夜啸声,专等武松。等武松什么呢?武松天罡上身,是水浒字里行间的魔幻设定。
   书上第一回就讲宿太尉放走魔星,等到108将聚义梁山只是,正合此数。然而水浒全书,妙就妙在并被只能用魔幻来讲通。魔幻设定是为了照顾市场,吸引看客,但成书之日,魔幻和现实两条线索已经做了明显的分开处理。就算是魔星下届,也不是生来就青面獠牙,要想合了次数,还需要各种机缘。而这些机缘,在现实上就是英雄们被逼上梁山的种种际遇。随着情节的推演,量变到质变,当这些好汉走投无路之际,就恰恰是他们被逼上梁山之时,此时就算是天罡上身了。武松此时正是如此。不光武松,豹子头杀死陆虞候的那一刀,鲁智深打死郑屠的那一拳,杨志的那一口蒙汗酒,都是天罡上身的标志。后期被策反的好汉也是如此:昨天还是国家的栋梁今天被生擒活捉,是好汉的理当宁死不屈,结果宋江因为一个媚眼就立刻菊花大张。理由就是“也是天罡星合当聚会,自然意气相投”。其实是走投无路,只能将就了。天罡上身是魔幻概念,但它的现实意义,其实相当于投名状。江湖上只有你犯了不赦之罪,才能让兄弟们相信你是真的造反了。
   王伦要求林冲交投名状是不合理的。因为林冲火烧草料场,杀了朝廷命官,已经身犯不赦之罪,这样的人入伙,你还让他证明什么?对武松而言,犯下不赦之罪之时,不是当年在家乡伤人,也不是杀奸夫、剐淫妇。前面二罪要么得脱,要么发配,对武松来说都不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上也都柳暗花明了。直到武松杀了张都监全家,就真的十恶不赦了。此时经张青提醒,武松意识到自己走投无路了:武松道:“我这几日也曾寻思,想这事必然要发。如何在此安得身牢。止有一个哥哥,又被嫂嫂不仁害了。甫能来到这里,又被人如此陷害。祖家亲戚都没了。今日若得哥哥有这好去处,叫武松去,我如何不肯去?……”武松知道自己绝然不能做回良民了,前面的所作所为为他立下了投名状,可以告别从前,正式开启天罡附体模式混迹江湖“替天行道”了。张青递过来这套行头给武松穿上,就如孙悟空带上了紧箍咒,带上了就不可能摘下来。
   鲁智深一生杀人放火,却从来没有从私利出发,为己身设想过。这是站在正义之上的侠义之举。他的行事没有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是将自己放在名利之外。他暗保林冲、大闹桃花村、救助金姓父女,都是心无所求,而自然地去做了。除恶本身就是行善,就是普救众生。梁山泊里的一百单八好汉,个个都是逼上梁山:武松替兄报酬,惹了官司;林冲恶了高衙内步步被逼;杨志因失落生辰纲而犯下渎职罪……唯有鲁智深与众不同,他是因为替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抱打不平而步步被逼上了梁山。鲁智深虽然在五台山文殊院与大相国寺里住了一阵子,但他并没有参禅拜佛。在五台山上大酒大肉地闹了不占荤腥酒气的寺院,而且还砸碎了泥做的佛像;在大相国寺里,做了一阵子菜头,便来了个不辞而别。但他最后却不修而成正果,坐化成佛。“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而那些整日价烧香拜佛,吃斋素食之人,却近佛而佛远,其中自有一种意味。
   原来鲁智深、武松无意出家,一个“逼”字使他们没有了退路。武松是一身行头,鲁智深是一种意味。武松、鲁智深为什么遁入空门,是他们一种无奈,他们并不想以此逃脱罪责。他们敢作敢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把佛门作为避难所。

共 29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关于《水浒传》的作品赏析另辟蹊径,从宋代和尚的法外权这一方面,细致地解读了一些遁入佛门的好汉们的心态和命运,让读者从时代背景理解水浒全书。宋代的僧侣是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可以经商放贷,还拥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权,生活无忧。行者武松和鲁智深遁入空门的原因,就是当时犯法的人都会选择寺庙来避难。他们无意要维护自己的私利,却被黑暗的现实所迫而杀人放火,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水浒传》归根到底是一部魔幻主义小说,英雄们被逼上梁山的种种际遇,都是情节设计的巧妙之处,层层推进而达到高潮。“武松、鲁智深为什么遁入空门,是他们一种无奈,他们并不想以此逃脱罪责。他们敢作敢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把佛门作为避难所。”结尾点题,就算有法外权,好汉们也不屑以此逃脱罪责,不过是由于深深的无奈,在那个吃人的社会艰难的必然抉择。文章表达清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推荐学习!【编辑:童霓】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童霓        2017-10-01 09:56:41
  早上好,欢迎赐稿荷塘!
Take my breath away.
2 楼        文友:童霓        2017-10-01 09:57:46
  欣赏美文,祝作者在荷塘写作愉快!
Take my breath away.
3 楼        文友:童霓        2017-10-01 09:58:44
  期待更多佳作,双节快乐!
Take my breath away.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