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创作相声的一点体会
说起创作相声,纯属偶然。
之前,版块里有个去非洲看霜的文友写了几则相声,觉得有趣,斗胆修改了一二,待到他的一则《老乡》出炉,更是豪兴大发。那人也是个妙人,说你去改吧。结果,搞得面目全非,完全成了我的再创作。这一搞不得了,从中揣摩出创作相声的门道来,于是,自己写了则《妙法》。这一搞,可不得了,连续出现了《天涯咫尺》《挖坑》《废物利用》《妙法减肥》《不许笑》。这几则段子中,除《废物利用》有点差强人意外,其它似乎都能较好地体现出创作意图来。
那么,《废物利用》的弊端在哪里呢?关键是结尾刹车过猛过快,把废物利用的观点没阐述透,让人读后,有点突兀。
而《妙法》,因是第一次,有些做法,纯粹是按小说的处理方式在做。我称之为小说式的相声。
而相声创作,它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它的功能就是取悦于人,又在这愉悦之中去教育人。怎样达到这一效果呢?这就是埋包袱(有没有这种说法,我不知道。)与抖包袱。而这一切,都要在不显山不露水中完成。譬如《天涯咫尺》的创作,就是在逐步过渡中,引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先从武汉与广州的距离说起,从而引出天涯咫尺这一观点,然后引出天涯一一美国。美国到中国有多远?这谁都晓得。而段子中却说是在脚板底下。这也没错,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东半球,一个西半球,当然就在脚底下,但乡人却不知晓这些,只说你在哄他。因为他看到的是一脚板的鸡屎。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乡人性实,不会变花样。犹此,当然产生了笑点。这是其一;其二,球是圆的,你说东半球,西半球,他不光不信,依然说你哄他。而他的理由也不可谓不充分:圆球上能站人?抓住这些,自然不乏笑点。以后再说去美国,家人自然不赞成。而家人在塆子里受歧视,也属正常。当然,拿乡人的知识匮乏来说事,这笑也未免太低了点。
通过这几则段子的创作,从中又学到了些什么呢?
一、一正一邪。
逗哏正派,捧哏满嘴里跑火车。也就是插科打诨。但有一点,必须高雅,不能出现污言秽语。
二、一切都在自然中完成。
三、语言的灵动性。
相声,毕竟是语言艺术,除话题新颖外,语言要能让人喜欢。要让人读后、听后觉得有味道,笑得起来。但它和小品又不同。小品本来也讲究语言,但它却是以说俏皮话取胜。这也就是各自的长处。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情节新颖,不能老土。
四、结构的紧密性。
插科打诨,自然免不了,但它不能脱离主题,也不能多主题。这与小说又有区别。而相声的主题多了,听起来就有点跑题的味道。
五、结尾自然。
这一点,与其它文体基本类似。
结合小说来讲,又会怎样?毕竟我的主打是小说。
一、语言的活跃性
写惯了相声,语言不再象写小说那样沉稳,而变得活跃起来了,要让人喜欢。
二、对情节的处理更自由。
小说情节讲究其完整性,这样显得连贯,但其深一层的含义是生怕读者不知其来龙去脉,这样,就有贬低读者的智商问题。但运用相声处理情节的方法,依然凑效。读者一样能从你零星的叙述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所不同的是,花费的功夫要大些。而这,读者也愿意。这之中无形就产生了互动。
三、对人物、景物、场景的描述更自由
时代发展到现在,究紧该怎么去写?值得探讨。还是象以往样四平八稳地去做,也值得探讨。纵观小说发展史,它并没得诸多套法,只是在历年的写作中,得出一点体味,才自套枷锁,自找不自在。其实,依我之愚见,小说是什么?无非就是添枝加叶的问题。枝叶加的多,就是长篇,其次中篇,再次短篇。而小小说,闪小说,绝句小说的出现,更是对小说做法的一次挑战!小小说字数在千字左右,还可来点景物描写;闪小说六百字,描景更精巧;绝句小说呢?三百字以内,怎么去写?更考验人。其实,在中国近代,对小说定义为“正史之余也。”至于它的写法,没说。而象太平广记,搜神记,聊斋都被称之为小说,这就不能不引起人的重视了。而象从电影剧本改编成小说,又得出一个新的小说品种:电影小说。而阅读类似的小说,无疑是双重享受:电影与小说。
所以说,多引用一些它文体的做法,对小说创作有帮助。而借鉴相声的做法,对人物、景物、场景的描述更自由。
那么,问题又来了。写惯了小说,去写相声,写出来的相声,却叫小说相声;而写惯了相声,再去写小说,写出来的小说,又叫相声小说。而这,无一不是对作者思维转换的一种考验。
但世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关键在你去怎么熬了。熬不过来,从此歇菜;熬得过来,说不定下一颗升起的新星就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