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红色之旅散记(散文)
8月15日早晨六时余,长丰宾馆大院里,一辆宝中旅行社的大巴车坐满了整装待发的各乡镇老教委工作人员。我们在县老教委领导的精心安排和带领下,开始了历时五天的考察学习。从河南到河北,历程约两千公里。参观了焦裕绿纪念馆、康百万庄园、“绝壁长廊”和郭亮村、红旗渠、白洋淀和西柏坡。
——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红色之旅。
公仆精神在焦桐郁葱葱
我们的旅行专车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葱绿的黄淮海平原——河南境地。大约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兰考,顺着“裕禄大道”来到了焦裕禄纪念园。园区位于兰考县城明末清初黄河故堤的沙丘上,园内主要建筑物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烈士墓和焦裕禄纪念馆。
进入园内,大家首先看到的是由汉白玉雕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19.64米,寓意纪念焦裕禄同志1964年逝世。碑体正面刻有毛主席手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我们在阳光下拍照留念,随着讲解员的介绍,绕着碑座,我们看到了三块浮雕分别刻有“解放兰考”、“访贫问苦”和“查三害”的画面。其中,浮雕“访贫问苦”记录了焦裕禄风雪夜下乡访贫问苦,为贫苦农民送温暖的感人情景,表现了焦书记关心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公仆精神;浮雕“查三害”反映了焦书记带领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群众一起查三害、战三害的斗争精神。上看,碑体与碑座连接处是一双手捧着泡桐花与松柏枝叶编织的花环的造型。整个纪念碑在松柏和焦桐树的映衬下,显得洁净无瑕、直指蓝天、气势庄严。
继续前行、踏阶而上,迎面是苍松翠柏环绕的焦裕禄烈士墓园。转过墓园西侧,来到了焦裕禄纪念馆。纪念馆为现代化新式建筑,正面三层,造型朴素而庄重。大门前方有焦裕禄带领群众战流沙、治三害的的巨型雕像,正上方镶嵌着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的金色大字。我们一行人来到大厅的序厅。大家在焦裕禄半身铜像面前默默致敬、拍照留影。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随着讲解员的介绍,我们依次参观了“神州赤子”、“临危受命”、“执政为民”、“干部楷模”、“今日兰考”等版面、照片300余幅,遗物、雕塑等90余件,看到了焦裕禄下乡使用过的油纸伞、调查研究探路的秸秆,简陋的办公室和卧室,补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和被褥。在焦裕禄的“拼着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刚劲有力的手迹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我仿佛触摸到了一位真正的人民公仆临危受命、科学实干的赤子情怀。在焦裕禄为兰考干部制定的《干部十不准》展板前,我驻足良久,阅读深思。这是对普通干部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严格要求,更是对党员干部另加五个“一律不准”利用权力搞特殊化的详细规则。焦裕禄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我早年就读过《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篇文章,此时近距离的了解了焦裕禄的生平,更深刻的体会到: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他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出了纪念馆,左侧,一株粗约两人合围、高约四丈的焦桐树,枝繁叶茂,在周围松柏和花草的簇拥下,更显得郁郁葱葱!
豫商兴儒学家风懿后人
我们的车子继续在大平原上驰骋,不多时来到了巩义市。按照行程按排,用餐后,我们去参观“以德兴商四百年,‘留余’治家十三代”的康家店的“河洛康家”——康百万庄园。
庄园背依邙岭,面临洛水;临街建楼,靠山筑窑;码头沿河,寨墙据险;依山就势,层楼叠宇。远看气势恢宏,进观犹如迷宫。我们随着导游,撇过“作坊区”,沿着一条逐渐上坡的拱形通道,来到了“栈房区”和“主宅区”,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欣赏这些有着北方四合院形式、又有黄土高原民居特色的精巧建筑,不禁啧啧赞叹。现保留下来的33座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571间房舍,共6万多平方米,就足以令人震撼。她的石雕(如珍贵的有三层图案的门枕石)、木雕(如花1700个工时、由十个工匠做了五年的金丝楠木雕花大床)、砖雕(碑楼上精美的砖雕图案栩栩如生、寓意深长),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更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是每一部分建筑的廊柱上,门楣上,厅堂里都能看到很多精美的楹联和匾额,可以说是康百万庄园的特色明片,是康家修身齐家的箴言,是康氏后代子孙熟记践行的家规、家训。更是一个穷则思变,经商起家,经明、清、民国十三代,历四百年而长盛不衰的奥妙所在。
随着讲解员的带领和讲解,我们来到了主客厅,看到了大字篆体“留余”二字匾额,并刻有小字“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也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留余”匾造型独特,形似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型旗帜。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以此教育子孙举善事、知进退,临事让人一步,临财放宽一份,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
关于“留余”,流传下来的故事还有很多。相传开创康家鼎盛局面的康应魁不事张扬,素来节俭。七十五岁生日时,却决定大摆寿宴,并特意通知欠债户一定到场。众乡亲觉得,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五高寿的康应魁想必是要清账了。谁知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让管家拿出欠账簿,一一宣读借账人的姓名、借账的数目和日期,等大家确认之后,康应魁当场烧掉了全部欠账单。当我看到了一座厅堂廊下的烧火龛笼和一块刻石上的记载,方信此言非虚也。
栈房区,是康百万庄园的商业中心,我们看到了这里的楹联匾额大都是关乎诚信经营的。较有代表性的,比如“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可以看出康氏家族有着农商并举的意识。“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根”,则明确提出诚信是“商之本”,重义是“贾之根”。这两副楹联都悬挂在迎客厅门外。迎客厅是用来接待各方来客以及康家各地栈房的大小相公(各地商业经营负责人),是负责商业信息上传下达的地方。我想,康氏家族在用这种方式告诫子孙,要牢记重信守义的商业理念,同时,也把这种价值观传递给了当时的合作伙伴们。
除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康家对读书、修身也十分看重,我们在康百万庄园里看到了有很多反映这样思想的楹联。比如“居贵敬,行贵俭;知所止,谦受益”;“暗暗思量百计不如阴骘好,明明检点万般惟有读书高”;“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萱棠棣芝兰满庭芳”等等,则可以看出康家人虽然富甲一方,却从未忘记对教育的重视。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也是康百万家规、家训的核心要义。文明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一个民族的前人通过文字将生活经验、处世智慧传达给后人。家风应该是文明传承最方便、最快捷、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
习主席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的建设、传承,更是会深深地影响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没有好的家规家训,哪有好的家风?康氏的家规家训和家风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以史为鉴,汲取营养,照亮未来。
我们还参观了康百万庄园钱庄里巧妙的地下金库,院落里百年前的新疆无籽葡萄及枣树。还看到了康家子弟中秋拜月用的石制的“拜月桌”,以及桌底部大意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的文字,甚至康家的如厕之地也放上了书桌。可见康家无时无处不在教育子孙要刻苦攻读、励志进取。
时间匆匆,数小时是无法探窥犹如迷宫似的庄园全貌的。我们只得拍照留影,出了庄园。站在高处那用于瞭望的高大的箭楼旁,回看邙上的康百万庄园,飞檐翘角、青瓦高墙,此时已是沉浸在一片暮色苍茫,夕阳晚照里了。当年创下的财富神话也挡不住沧桑巨变,只留下了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回声。
绝壁长廊——郭亮洞
16日早晨,我们一行人驱车从巩义市出发,向前奔去。今天,我们将要参观“世界第九大奇迹”的绝壁长廊——郭亮洞。当车子行驶到太行山腹地之时,我忽然想起了那首著名的抗日战歌《我们在太行山上》,心里陡生敬意。巍巍太行,那由嶂石岩构成的绝壁,真如刀削斧劈般的红层叠岩,峭然临空,气势豪雄。那里的父老乡亲们,不管是在抗击日寇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是那么的英雄悲壮,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按照按排,今天我们的车子将直接开过这个挂壁公路(绝壁长廊),前往郭亮村。这个石洞公路,是由13位青壮村民在村书记申明信的带领下克服了一切经济困难,用最原始的钢钎、钢锤、钢锉,用最原始的手工方法,动员了全村所有的人力资源,历时五年,在半山绝壁中开凿出高五米、宽四米,总长1300米的山中公路。从而开通了海拔1752米的郭亮村下山的便利通道。我们的车子在洞内穿行,看对面绝壁犹在眼前,如压倒之势向身边扑来。长廊壁口间或有石柱支撑,长廊蜿蜒盘旋、忽明忽暗;洞壁有的整齐稍平,有的犬牙交错。在车子内再向外望去,峭壁耸立,峡谷氤氲。阳光射进洞来,又见步行观光的游人或照相摄影,或指点游览。不一样的风景变幻,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车子驶过绝壁长廊,到了郭亮村下的一个停车场。我们下了车,将徒步参观郭亮村。我们翻过石崖,沿着一条坡道进村。几十户人家依势而上的座落在山崖上。我们看到的是:石磨石碾石头墙,石桌石凳石头炕,浑石到顶的农家庄院,不分行,不成排,错落有致,参差不齐。青石垒墙,白灰粘缝,黛瓦盖顶,木门木窗。这里有许多青年学生在窄窄的路边支起画板,背着行囊,拿着画笔在这里写生。这里有许多游人在这里转弯抹角的取景摄影、照相。在一个农家小院的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损坏了的钢钎铁锤,以及用石做成的石斧、石锄、石碗、石筷等生产生活用具。可以想见以前与世隔绝的村庄那原始古朴的民风。
郭亮村三面绝壁,村后就是翠峦叠嶂的莲花山,村前是沟壑起伏的皇碑尖岭。听导游介绍:从1975年以来,4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外景。著名导演谢晋为拍《清凉寺钟声》三上郭亮,称郭亮是“太行明珠”,刻石留言:其他如于本正、郭凯敏、沈好放、冯小宁等也曾在郭亮食宿多日,留下墨宝。据说郭亮村还是辉县抗日政府所在地,太行分区司令员皮定钧和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云清曾在这里住过多日,电影《李向阳》生活原型,传奇英雄郭兴曾在这里学习培训、接受任务,那些老房子还完好地保存着。
在郭亮村村口,有一个用石块垒成的拱型石门,门外有两块大石碑,一个菱型,一个长方形,上刻“太行魂”等红色大字。此时,雨下个不停,游客们有的躲进门洞,有伞者仍不忘在石碑前留影纪念。
郭亮村和挂壁公路对面,隔着峡谷是一溜山崖,被开辟成公路。路边有不少饭店和旅馆。我们在一个饭店用过午餐后,继续前行,在一座崖头上,是俯视、拍摄对面绝壁长廊的绝佳位置。大家纷纷拿出相机和手机,揽出了这天成的自然的造化和人工创造的绝景,紧接着就是看天梯,观碉堡、买特产,不亦乐乎。驱车回程,晚,住辉县。
人工天河——红旗渠
太行巍巍,奇峰并峙,高插云天。“绝壁长廊”显风骨,“人工天河”水长流。17日晨后,我们驱车直奔林州市,去参观早已在报道和电视里知道的,被外国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动工,历时十年,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这个人工天河全长1500公里。我们参观的是红旗渠风景区的(约十公里的一段),首先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大量的图片、实物以及文字叙述,结合声、光、电的运用,向我们展示了修建红旗渠的英雄悲壮的过程。这里有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扛着工具、带领群众上前线的图片,这里有数十能手飞身绝壁、钻炮打眼的视频,这里有轰山炸石的壮美图景,这里有牺牲的最年轻的技术员和100多位民工英雄的记载。正如红色展板上的《前言》告诉我们的,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她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表现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她要人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