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孝悌忠信”的真正含义
一、孝
“孝感动天”的故事,排在了《二十四孝》的榜首。舜,中国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五帝”之一的一个圣王。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弟弟叫象。后母和父亲以及弟弟三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甚至几次要致舜于死地。一次,瞽叟叫舜帮家里盖一个谷仓,当谷仓磊得很高,房顶盖上茅草时,瞽叟、后母及象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或摔死。舜知道他们不坏好心,但又不愿违背父母的意愿,他就准备了两顶大蔑帽,待火起时,一手抓一顶蔑帽从房顶上飞了下来,安全着地跑掉了。蔑帽成了最早的降落伞。过了些时候,瞽叟又叫舜挖一口井,舜听从父亲的指派开始挖井。当井挖得差不多深的时候,瞽叟、后母及象三人联合动手把井里挖上来的泥土推下去,想把舜埋死在井里。舜是何等聪明,在开始挖井时就知道他们要害自己,但舜是个绝顶的孝子,他明知道有阴谋,但还是照父母的吩咐去做了。他在挖井的时候就留心在旁边挖了一个通道,当泥土埋下来的时候,他从通道逃掉了。事后,舜并没有怨恨他们,依然孝敬父母和爱护弟弟。这正如《弟子规》上说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地,小鸟来为他播种,大象来为他耕地。他去河里打渔,就把鱼多的深泽让给年长者;他去一个地方居住,就有很多人搬来和他做邻居,时间长了,那个地方就成了一个小镇。他行孝积德的故事传遍了天下,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由于舜的孝行和智慧,感动了尧王,尧在考察了舜的贤德和治国能力后,把王位禅让给了他。
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因一部《天仙配》而家喻户晓。董永,确有其人。东汉千承人(今山东高青县),因战乱流落到湖北,家镜贫穷,父亲死了都没钱买棺木安葬。安葬父母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董永家里又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卖,只有把自己的一身力气卖给财主,替财主家干三年活,换来父亲的安葬费。他的孝行被朝廷知道了,朝廷奖励了他,并把它的事迹昭告天下,让全国人民都来向他学习。后来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上了中国孝行榜《二十四孝》。至于巧遇七仙女的故事,那也许是一个美好的传说。
木兰从军的故事记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民间乐府诗歌《木兰诗》里,记载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孝行的故事。花木兰,北魏某县人。木兰的父亲是退役老兵,突厥入侵,国家招募退伍军人抗敌,十二册征兵名录上都有父亲的名字,其父年老且身患疾病,木兰自告奋勇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二年战争结束后,皇帝封她做骑尉将军,她没有接受,而是回到了父亲身边,脱下戎装,恢复女儿身,做到了忠孝两全。她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女孝子,女英雄。
陆绩怀亲的故事也很感人。陆绩,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儒学大家。陆绩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到一位将军家做客,主人抬出一盘江南大水梨让陆绩吃,陆绩想到了母亲爱吃梨,就拿了两个藏在袖子里,想带回去给母亲吃。谁知在向主人行告别礼时,梨滚了出来,弄得很尴尬。父亲责骂陆绩怎能做此丢人之事。陆绩哭着告诉父亲,并非自己想多拿梨,而是想带回家去给母亲吃,母亲爱吃水梨。主人一听,立刻夸赞陆绩有孝心,命人抬出一盘梨给陆绩带回去孝敬母亲。陆绩怀亲的故事后来流传了下来。
以上都是古代著名的行孝故事,在当今道德滑坡,孝道衰落的社会环境下,仍然不乏有当代孝子的出现。鑫秋行孝的故事因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在全国播放引起轰动。四岁半的鑫秋在二岁半时因父亲被歹徒用火药枪把双眼打瞎了,母亲受不了打击和吃不了苦,丢下丈夫和女儿离家出走,一去鸟无音讯。小鑫秋就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煮饭、炒菜、洗衣服、带父亲上医院看病等都是她一个人承担。炒菜够不到,就抬一个板凳垫着炒。父亲伤好后,她又带着父亲去学按摩,坐公交、过马路,她成了父亲的眼睛。他的事迹被电视播放后引起当地政府重视,政府指定社区专门为他们安排一间铺面开按摩店,从此日子稳定了下来。电视台采访小鑫秋时,她显得非常成熟懂事,他的坚强和能干远远超出同龄小朋友。
广州彭斯割肝救母的事迹曾轰动一时,上了中央电视台2008年《全国十大孝子》的排榜。彭斯正在上大学二年级,母亲得了肝癌,是晚期,要想活命必须换肝。可肝源十分难找,彭斯主动要求把自己的肝割一半给母亲换肝(肝脏有再生功能),彭斯是家族中唯一的大学生,全家人都不同意,母亲当然更是坚决不同意。但此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肝源捐献者,情况很是危急。在彭斯的一再坚持下,家人终于同意让其割肝救母。他们和医生“串通”好,说肝源是从其他捐献者那里买的。手术开始了,母子被全身麻醉推进手术室,经过几个小时的割取缝接,手术非常成功,在手术后的“危险期”中也未发现排斥现象,母子术后恢复非常好。待双方身体恢复得差不多时,彭斯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母亲床前,大家才告诉母亲,她接受的肝脏是儿子的,此时母子抱头痛哭。
山东戴永胜徒步行程万里为患癌症晚期的母亲寻找治疗癌症的药方,终于感动苍天,让他治好了母亲的病。
戴永胜家是农民,为治母亲的病,家里已经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但肺癌已到了晚期,医生也无药可医,估计最多还能活三个月,叫他把母亲领回去她想吃什么买点给他吃,不要再在医院里浪费钱了。但戴永胜不相信治不好母亲的病,他发誓就是走遍全中国也要找到治疗母亲癌病的药方。他把母亲接回家里安顿好后,对母亲说:妈,你不要死,等我三个月,我一定给你找来药方,母亲答应了。此时家里已经没有任何钱了,他就不坐车,完全靠脚走。三个月后,他找到了十几个药方,回到家里,母亲果然没死,他照方子熬药给母亲吃,十几个方子的药吃完了,病也没好,人也没死。他又跟母亲说:妈,你再等我三个月,我再给你去找药方……就这样来来回回行程一万多里路,一共找到了三千多个治疗癌症的药方,终于把母亲的病治好了,而他也成了治疗癌症的专家。
二、悌
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叫张仕选的年轻人,年幼时父母早亡,父母留得不少房屋和田产,由哥哥一手抚养长大。哥哥育得七个孩子,待张仕选长大成人,哥哥要把父母留下的财产平均分作两份,兄弟俩各拿一份。张仕选不同意,他要哥哥把财产分为八分,和七个侄儿平均各拿一份。他说,哥哥把自己抚养长大,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怎忍心和哥哥平分财产呢?报恩都来不及啊。哥哥拗不过,就按弟弟说的来办,全家皆大欢喜!悌道做得好,父母在天之灵也安慰,这也就做到了孝道。哥哥做得正,有兄长风范;弟弟不贪心,知恩感恩,这样的悌道真是行得圆满。
《紫荆树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隋朝年间有一家姓田的兄弟三,父母过世后,两兄弟提出要分家,大哥劝说不要分,合家过日子是父母的愿望,但拗不过兄弟两,只好把父母留下的财产平均分作三分,各人得一份。家具、田产、房屋都分完了,院子中间还剩一颗紫荆树,兄弟两说要把这棵树砍了卖钱再分。哥哥再次劝说不要砍树,这可树是父母种下的,我们小时候还经常爬到树上玩,但兄弟两还是坚持要砍,无奈天已将黑,打算等到明天又砍。待第二天早上醒来一看,紫荆树已死,叶子掉落了一地。兄弟两终于明白“兄弟手足,同气连枝”的感悟。遂听从大哥的,合拢一家,完父母之愿。事情真神奇,过了几天,紫荆树又复活了,从新发芽长叶,这就是悌道的力量!
这样的好例子,应该让现代所有都人来看看,来读读。现代很多的兄弟姊妹,父母刚过世,尸骨未寒,就为争财产打上法庭,敌我对立,让父母的在天之灵不得安息,这是最大的不孝。
但现在也有不少行得好的悌道例子:王凤仪善人道传人——东北刘有生老善人就把悌道行的很圆满。
刘有生的哥哥突然得重病去世了,留下四个孩子,最大的也才十来岁。在那个挣工分吃饭的年代(七十年代),嫂嫂一个人不知怎样养大四个孩子,几乎陷入绝望。刘有生就跟媳妇商量说,自己要帮嫂嫂家干农活,家里的农活让媳妇一个人干(刘有生有两个孩子,还有一个老母亲),媳妇一口答应,中!就这样过了几年,改革开放了,此时孩子也长大了很多,也能帮家里干一些农活了。他就带领侄儿和儿子们开起了磨坊,整天百日白夜地苦,人都苦了不成样子,但经济也有了起色,盖上了新房子,接下又给他大儿子讨了媳妇。喜庆过后,老母亲显出了忧虑,刘有生看出后,就对母亲说:妈,您老放心,我儿子能讨媳妇,侄儿就能讨媳妇。于是着手给两个侄儿盖新房子,房子盖好后,遂托媒说亲又给大侄儿讨了媳妇。老母亲高兴的不得了。一年后,老人家含笑而终。刘老善人行的悌道,堪称当代的楷模。
《嫂娘》的故事因一部电视剧而家喻户晓。嫂嫂嫁到韩家来没多久丈夫就因意外死亡,接下来公婆又因病先后去世,留下四个弟妹。最小的还未满周岁。嫂抚养长大,还有两个上了大学。这个悌道可行到了极致。
三、忠
历史上忠臣良将数不胜数,而诸葛亮却是最闪亮的明星。诸葛亮被老百姓看成是忠诚与智慧的代表,他一生清廉,克己奉公,智慧超群,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使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为将来统于中国打下了基础。他的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历代文人雅士喜爱书法张贴和自勉的警句。他写的《出师表》被选入历代教科书。在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后主刘禅,尽心竭力,直到病死在了征途中,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历代为臣者的楷模。他的忠感天动地,永载史册。唐朝诗圣杜甫有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赞美诸葛亮的忠。宋朝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读《出师表》不落泪非中臣”。
商朝的比干是最早的忠臣烈士的代表。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是朝中重臣。纣王无道,祸害天下百姓,滥杀无辜,迫害忠臣。比干多次劝谏,他都不听。纣王残暴无比,他叫工匠做了一个空心铜柱子,里面装上炭,把铜柱子烧红,让侍卫把给他提反对意见的大臣绑在柱子上活活烧焦。面对纣王的残暴与死亡威胁,比干毫不畏惧,把生命置之度外,他毅然对纣王所做的,危害国家和人民的行为提出进谏。他要用他的死来唤醒昏庸的暴君。昏庸无道的纣王把比干剖腹挖心,残忍杀害。但比干的浩然正气却永远留存在了人间。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忠诚故事历史悠久。伯夷和叔齐是商朝的臣子,忠于商朝。商被周灭后,他俩恪守着“忠臣不事二主”的信条,坚决不降周朝,也不做周朝的臣民,不吃周朝的粮食,以采野菜为食。旁边有人说,天下是周朝的,野菜也是周朝的。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他们誓死忠诚的事迹为历代当政者称道。
“崔杼弑君,强权淫荡。春秋铁笔,如实记详”。的诗句高度地赞赏了春秋时期齐国史官誓死忠诚国家,忠于职业的大无畏精神。崔杼:春秋时齐国权臣,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淫占家臣东郭偃之姐东郭姜。齐国国君齐庄公也喜欢东郭姜,故常与她通奸。崔杼怒杀齐庄公,太史令如实记录“崔杼弑君”。崔杼杀太史令,命其弟嗣写史。弟仍书“崔杼弑君”,崔杼又杀两弟嗣。又命一弟写史。其弟仍书“崔杼弑君”。南太史闻太史尽死,抱书写好的“崔杼弑君”史册入宫。恶魔崔杼终于在正义面前停下了屠刀。(春秋时的史官是以家族为世袭传承的)。崔杼大逆不道的行为,激怒了很多正义之士。左相庆封乘着崔杼家族内乱之机,发兵剿灭了崔杼权力集团,崔杼上吊自杀。尸体为齐景公戮曝。
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汉武帝时的外交官。受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王扣押,逼迫他投降,苏武誓死不降。匈奴王就把他流放到戈壁荒原一个叫北海的边远地方,给他一群公羊,对他说:待公羊生了小羊后才能释放他。就这样在匈奴被扣押了十九年,其间数次威逼利诱,苏武终不改节。苏武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对祖国的怀念,在极其残酷的大漠荒原环境下,凭着一个信念,就连当初出使匈奴时拿着的外交节杖上的饰物绘也被磨掉,而节杖则被磨得光滑铮亮,“高风亮节”一词,即来自于此。十九年后,苏武乘着匈奴内乱,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汉武帝亲自出城迎接。他用自己的行动大写了“忠”这个字。
南宋末年宰相文天祥,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由他带领的护国军狠狠打击了敌人,收复了很多国土。元灭了金国后,乘胜进军南宋,兵锋直逼杭州(京城)。元兵入侵中原后,由于文天祥等爱国将领拼死抵抗,致使敌军受阻。元军首领派已投降的宋将吴浚来劝降,被文天祥吊死。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潮阳县被叛徒出卖遭袭,被元军俘虏。元朝皇帝忽必烈待之以礼要他投降叛变,并许以高官,他誓死不降,遭囚禁三年,并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以示决心。《过零丁洋》中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把“忠”这个字推向了历史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