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时代 ——也谈谈当代诗歌
写这个题目其实是要冒一定的风险的,轻则被人以肤浅之名拍砖,重则被人以五毛的名义人肉。然而,思想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也很顽固。当一种念头在你脑子里出来后,你总想把它表达出来。当这种想法一天天在心里壮大时,不表达出来简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是的,在犹豫了很久之后,我要说出思考了更久之后得出来的观点。
我要说的是:当下,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如今无论是微信群、朋友圈,还是公众号里,时有百晓生式的人物会对诗歌圈点评一番。可能是人家水平高(或者是为了显示自己水平高),多半是骂多夸少。百晓生一般总是先拿当红的几位诗人开刀,向当今诗坛各大流派开火,狠狠批痛痛批横批竖批各种批,批完了总要语重心长地叹一声,人心不古,诗歌不古啊,等等,云云。
虽然自己也好写诗,但却没写好诗。当然,也还没有挨批的份,但是,作为一个喜欢写诗的人,心里总有点不服气。就算有的人写的诗入不了百晓生的法眼,写得很难看,也实在不应该一棍子把诗歌圈全打翻,用灭当代诗人的方式长自己威名吧。
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其实也是用心良苦,恨铁不成钢。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也许太热爱诗歌,所以,对诗坛种种现象猛烈开火,但火力之猛,着实还是吓人一跳。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因为,这几年诗歌圈虽然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但是,不是他希望的那种唐诗宋词式的,或者是民国范的,又或者是充满正能量式的繁荣(当然,也未必是我希望的那种),因此他开了火。很多人也转发,点赞,因为他们对此已经痛心疾首,而这篇文章仿佛就是诗坛正能量的呼声,应该大力支持。
似乎有理。的确,有的诗我也看不下去,例子就不举了,免得误导大众。
不过,作者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或者说研究诗歌史的方法不太正确。
他用当代这些所谓另类的诗,和留下来的唐宋以及少的可怜的现代诗经典比,似乎有失公允。不知道他知道不知道,其实古代诗歌圈,和现在没什么两样,一样是乱糟糟。
不信吗?那就接着往下看。
举个例子,现在诗人为“分行就是诗”还是“不分行就不是诗”争了一年一年又一年,也不见结果。难道以前不是这样?从诗经到汉赋,从五言到七言,再到长短句,(一定还有我们不了解的诗歌形式,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时代将它们淘汰了,比如六言……)。可以想像的是,每一次新的诗体出来时,大家的反应都差不多。有人大声叫好,有人气得跳脚,吐槽诗怎么能这么写。
然而,写的人多了,大家也就接受了,然后就名正言顺地成了正统。
然后正统再被新文体挑战,又一轮回。
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点:对语言和文本的创新,是诗歌的一个重要属性,也是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它有自己的形成原因,受种种原因合力之影响,(比如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环境的变化)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些变化都在发生,有时是润物无声的渐变,有时是突飞猛进的狂飙。有些变化被人接受,固定了下来,有些变化则被时代拒绝。
所以,不管是“梨花体”“羊羔体”“下半身写作”还是“口语诗”,他乐意这么写,又有人看,也没违反国家法律,就让他写呗。不就一首诗嘛,多大的事,最多你不喜欢不看就是了。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了,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反过来,如果大家都接受了,这就是诗歌发展的一个方向。
事实上,口语化写作已经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趋势。为什么?因为它更贴近现实生活啊。诗歌就是要无限靠近读者,然后,把崇高的诗意传递给他们。
我们说诗歌不仅秉承文化传统,它也担负着语言创新的任务,同时,诗歌也在创新自己。创新就是尝试,尝试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是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一定会失败。
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优秀的诗歌传统,并不是一夜之间成型然后千古不变。它是在千百年中慢慢积累形成的,并且现在仍然在变化中。
还有,以诗歌表现的题材来看,即使在诗歌的黄金时期,就说唐朝吧,诗人们也是写什么内容的都有。最离谱的是白居易的亲弟弟,曾经洋洋洒洒上千字地写男女交合之事(可以称得上是下半身派鼻祖)。他弟弟叫什么名,写的什么诗就不必细表了,免得被千年之后的人们拉出来鞭挞。这首作品有没有违反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白居易对他弟弟的态度又当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我所知的是,这幅作品曾经被书写在莫高窟壁画上,又被法国人宝贝似地偷到了巴黎。
由此可见,唐朝的开放是真的开放,这也是黄金时代的特征之一。
其实,我们言必称的好诗,都在唐诗三百首里面,而唐朝一共要289年,也就说,以李老师杜老师为首的广大的唐朝诗人们辛辛苦苦写一年,才有一首诗被一千年后的我们所熟知。
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诗歌黄金时代的事实,是不是知道真相的你特别沮丧,眼泪都要掉下来。
要这么想的话,那唐朝的诗人们应该更沮丧,写个毛诗啊,后人又记不住,都做无用功了。
然而,伟大的,乐观的唐朝诗人们可不这么想,他们可不会每写一首诗就得憋红了脸,非得要写成千古佳作,让后人记住。
真正的真相是,在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诗人们随时随地都在写诗,独处时写,欢聚时写,送别时写,参加宴会时写,领导交代下来的任务也得写(全唐诗里大量的应制诗),小孩出生写,老人过世写……我们伟大的李白老师,经常是喝得醉醺醺地一高兴就写诗,我们伟大的杜甫老师,经常是日子过不下去时就发牢骚写诗。
而就在这不经意间,他们写出的一首首佳作传诵至今。
看出点什么没有,诗歌就是诗人们言说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表达本能,高兴的时候写,不高兴的时候也在写。
其实古往今来,又何尝不是这样。现在真真假假的诗会酒会,大奖小奖,真诗人伪诗人们东奔西走,把酒言诗。这种热闹的现象十年前,二十年前有吗?
没有。
可以说,除了八十年代诗歌辉煌过一段时间之外,最近几年可能是中国诗歌最热闹的时候,虽然这种热闹是混乱的,纷杂的,看不出诗歌发展的主脉络,读不到几首能让人记住的诗,但是这种热闹,让诗歌的繁荣成为可能。
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当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请注意,我说现在诗歌圈是热闹而不是繁荣。每个词都有它内在的,唯一的涵义,我们必须谨慎地使用它。其实在这里热闹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中性词,相反,它带有一定的褒义成份。我真正想要说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全球买买买的同时,自然也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到精神层面的追求上来(这同样是规律)。一个人可以有钱没文化,或者有文化却没钱,但是,就一个国家整体而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虽然时有侧重,最终总会同步发展起来。人们喜欢看电影,听流行音乐,追追追各种星,后来大家也追腻了,这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关注严肃文学,继而关注诗歌,并且喜欢上了它。
精神生活其实一种审美的需求。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在读者心里激荡出万千意象,这是更高层次的审美。所以,当诗歌热闹起来的时候,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开始在文化上再次崛起了。
让诗歌再次热闹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有意无意中,诗歌这种载体,契合了大众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同时,自媒体的大行其道,让每个人的表达欲望都得到了释放。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是诗人。假如他喜欢诗,喜欢写诗,喜欢把自己写的分行文字称为诗,然后,匆匆忙忙在微信群里狂轰乱炸,在公众号里不厌其烦地狂推。这种现象也被很多人所诟病。
自媒体拉近了诗歌和民众的距离,但也像一股巨大的洪流,冲击着传统的诗歌判断标准。很多人困惑,甚至愤怒,觉得这是诗歌圈最糟糕的事情了。
我觉得这种现象得这样理解。
第一,应该肯定的是对诗歌参与者的热情,这种热情是诗歌繁荣宝贵的源泉,也是我文首论点的重要依据,应该小心呵护,耐心培育。成熟的诗人对初学者应该宽容,而初学者也应该虚心一些,接受严格的训练,致力于自身语言水平和美学修养的提高。诗是文学王国的明珠,但明珠不是那么容易能摘到的,需要天赋和努力。而对成熟诗人和诗评家来说,不能打击初学者的热情,不能强制他们接受自己的标准,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大量的阅读中完成。
第二是传统的诗歌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对自身进行反思。传统诗歌界应该正视民众自我意识觉醒的大趋势。长期以来,我们的现代诗都是口号式的呐喊,空洞的说教,言之无物的堆砌。诗歌被高高地放置在民众的头顶,试图向读者灌输,而不是和读者出于平等地位,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并且,诗歌被赋予了太多诗歌以外的意义,这又引起了一部分读者的反感。这种古板僵化的诗歌价值标准,在后现代的信息化社会已经力不从心,走不进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内心,这也是诗歌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越来越沦为小众艺术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诗歌背离了它的初衷。
毕竟,打动人,才是诗歌的终极目的。
然而,我要说的是,当下诗歌的热闹,给这些问题同样提供了解决的可能。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对诗歌产生了兴趣,有兴趣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行动。行动不是发牢骚,抨击,谩骂。行动是好好写诗,写好自己的诗。假如你觉得别人的诗写的不好,不应该这样写,那你就努力写出好诗来,把读者争取过来。假如你觉得读者的欣赏水平不够,那就写文章,培养读者的欣赏水平。这也是一个诗人存在的社会意义。
应该说,当今社会不会埋没有才华的诗人。不管你是居于闹市还是穷乡僻野,只要能上网,一首诗放在微信群里,全世界的华语诗人都能看得到。只要是好作品,或早或晚,总会被大家认可的。
因为,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