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彼此的温度(微型小说) ——寻找情感的归宿
过了检票口,她随着队伍匆匆地走向地道,钻出地道时,站台上已经站着一群群人。每一群人都按照自己车厢的号码,努力地对准即将到来的列车。
她是第一车厢,她继续往可能对的位置上走去。到了最前边的那群人中,她站了下来。她无法知道这位置是否能对上号。
她拿到研究生学历证,换了好几次工作。谈过七次恋爱,有过一次婚姻,都没有对上号。
华苏的眼线忽地停留在一个人身上。她感觉到自己的心被挂到男人身上的眼线牵动了一下。她感觉那背影似曾相识,那背影曾经给过她温度。
男人回过头来,扫过来的目光,让华苏不由自主地避开了。
华苏又悄悄地将目光往他那边移。她看过去,又寻找不到一丝与她记忆深处的肩膀相吻合的气息。她又避开了目光。避开了目光,又觉得那肩膀与曾经给过她温度的肩膀有着相似之处。她想再次将目光移过去,列车来了。一号车厢与她站着的位置相去一只车厢的位置。有人奔跑了起来。华苏抬脚要奔跑,却瞥见他沉稳地向前走去,她也放下了脚步。
他已经到了车门前,就要踏上车去。华苏动了动嘴唇,想叫出来,要他帮助她提一下行礼箱,但她没有叫出来,如果那层温度被唤醒,她可能会叫出来。
华苏钻进车厢,将大件行礼搁在大件行礼寄存处。她看了看车票上的座次,往中间走去。她突然看到他已经坐在位置上了,她看了看车票,到他跟前,看了看车窗旁的座位号,自己还正是与他坐在一起。
华苏忽地没有了刚才那种期望,坐到位置上,从挎包中掏出手机,打开视频。列车出发时,她偏头看了看他,忍不住问道:“你是不是朱大盆?”
——朱大盆在汉语中是个不错的名字,而在华苏那个地方的方言里“大盆”就是“猪盆。”
“是啊?”男人回头冷冷地应了声。
“是不是老虎岗的?”
“是啊!”
“我是华苏,洪老师的女儿!”
华苏说出自己的身份时,那种老朋友相见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没有出现,还是那样热不起来的场面。华苏的思想里已经激荡起来。1981年华苏还是个六岁的小女孩,随着母亲去了乡里一座中心校上了一年级。她母亲非常宠爱一名叫朱大盆的学生,华苏叫朱大盆就叫“大哥哥。”有时上朱大盆家里去吃饭,华苏就让朱大盆背着。有个暑假华苏还在朱大盆家住了半个月。她还记得朱大盆家里是一座石头房子,屋后边有个地洞,家中养了猪、鸡、鹅。
这一切回忆的画面,应当带起浓烈的情感,但,他们之间的情感没有被点燃。华苏已经是一位办公室主任,正科级干部。
华苏只是与他谈了一些简单的情形。他母亲早七年前老去了,她母亲早七年前得了乳腺癌去世了,谈了这些,两人找不到可以说的话了。
华苏没有想到过去的温度不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复燃。
他们到同一城市下车。
列车就要进站时,华苏接到了一个电话,有几位老同学,朋友在酒店里为她接风。华苏感觉自己要是再不说几句客套话,有些对不起过去那声:“大哥哥!”就笑着邀请道:“下了车,跟我一起去吃个饭吧,吃了饭,我用车送你回去!”
华苏吃了饭,开着自己的车,将朱大盆送回他老家,在他老家喝了一杯茶,又上她童年到过的樟树底下走了走,看了看,才开车回城。
晚上华苏接到一个电话,她全身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那个趴在朱大盆背上的小华苏又出现在她眼前。那一声声“大哥哥!”热烈地响了起来。她感到与朱大盆之间的温度在复苏。刚才打电话过来的是位官员,是位有妇之夫,可华苏与他有切肤之交,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她与官员之间的交往有什么不妥。
可是她送朱大盆回到小乡村,她看到朱大盆房间清静雅致,她与朱大盆之间的那层温度在不知不觉中复苏。而这官员的一个电话,让那层温度燃烧了起来。
她甚至感觉也许某一天,她会到乡间去找朱大盆。
华苏拒绝了那个官员的要求。
但是第二天华苏又走进办公室,她与朱大盆之间的温度冷却下去了。
她还在这城市里继续寻找她需要的那层温度。
那天华苏洗了澡,坐在电视前,看着本地新闻,忽地又让朱大盆点燃她与他之间的那层温度了。朱大盆在接受电视主持人的采访,主持人问他为什么曾经优秀的他,会成为一个乡间农民?朱大盆笑了笑说:“一言难尽……”
主持人又问他为什么能将一个城市里的女博士生吸引到身边,成为他的妻子,朱大盆又回答说:“一言难尽!”
“因为我经历过打拼,获得了博士学位!我突然发现人活着实在是太累了,当我遇上他,走进他时,他却活得像一棵参天大树一样从容,像河道一样地轻松、自由,我为什么不走进他?”一边一位穿着时尚的女子回答着主持人。
——华苏发现这是一档婚姻情感类的节目。
华苏想冲电视机中的女子叫道:“不,他是我的!”华苏感到她与朱大盆之间那层温度被激活了。是的,她就是需要这种生活!
可是第二天华苏走进办公室,继续关注起即将空出来的局座位置!
华苏在争夺局座失利之后,将自己埋在家中电视前,茶几上摆着一杯酒,她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电视,电视上又出现了朱大盆与那女子,他们居然合作开发一个农场,又从农场的收益中投资拍摄电视剧。
她忽地操起电话,给他打去电话,她打通电话后,又不知道要对他说些什么,只是呆呆地握着手机……
刚刚在网上看了金一南教授的讲座“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崛起”,在思考一些问题。努力向大家学习。讲好中国故事。
这几天我一直在关注着十九大,偶尔会写些好玩的文字,放松一下。我昨天晚上还写了一个很有趣的小稿子,基本上反映了我内心的矛盾与冲突,现实与理想间那段时空穿越的艰辛与无奈。刚刚放到另一家网站上,但估计大多数人只能看到只是好玩的一面,很难知道另层的意思了。管他,由了他去。
谢谢林老师,并祝好。
对了,廖老师有个公众号,专弄小小说的。不知您看到过没有?
廖老师的公众号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