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间百态】从儒家思想的精髓想到的(随笔)
现实生活中,总是听到有人谈论别人时说,这人是好人,那人是坏人……
其实,人们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定论一个人。这个标准基本是任凭自己的情感好坏来判定。感情融洽,就认为是好人。感情不畅,就判定为坏人。
其实,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方式是不恰当的。现实生活中,只有完人与人格健全的人和非完人与非人格健全的人之分。
怎样判定这个人是完人或人格健全的人呢?
中国是一个讲究儒家思想的国家,“忠、孝、仁、义、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笔者认为应该从老祖宗留下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入手分析。
忠者,忠诚,忠诚于事业、诚实做人、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
孝即是孝顺,孝顺父母,孝顺长辈。
仁即仁爱,博爱、大爱、慈善,也即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的和谐音符,是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更是“我”之责任,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应该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做一个心存感恩的人。
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礼记•大学》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从《礼记•大学》中可以知晓“忠、孝、仁、义、信”这五条中的任意一条都是相通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这五条中的任意一条,那么这个人谈不上是一个完人,缺失了五条中的任意一条,也谈不上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这个人也好不到哪去。
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这五条,才算得上是一个完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试想,一个对国家、人民忠诚的人,自然也是一个对父辈孝敬的人,自然也是一个拥有大爱的人,一个讲道义的人,一个讲诚信的人。
一个对自己的国家、人民缺乏忠诚的人,自然也是一个对父辈缺乏孝敬的人,更谈不上拥有大爱、道义和诚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