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历史
华夏文明的封建社会阶段粗略地算,从秦起到清结束。
秦修长城,防御北方。
汉过长城,击败北方。
(碾死一只蟑螂当然不会成名,武松成名因为打虎,汉所以有地位,因为战胜北方)
隋唐都征伐过北方,基本都无功而罢,甚至加速了隋的灭亡。
之后是宋,从北宋到南宋,再到灭亡。都是因为北方。
元和清就是北方建立的政权。
明的有效统治也大体止于长城,也修过长城,也是防北方,最后被北方打败。
整个封建社会阶段,还有五胡乱华宋齐梁陈的小插曲,也基本都是北方在唱主角,主流是北攻南守。
看盛衰,首先看文明。
封建阶段,游牧文明始终不如农耕文明。
南方的农耕文明,经济好,懂沉淀,会搞建设。大的土木工程都在长城以南,比如大运河等。
北方游牧,没文化,不搞建设,没有就南下去抢。
每当秋高气爽,马壮羊肥的时候,北方民族就跟大雁南飞一样,越过长城,开始抢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环境论的观点,未必全错。
二十世纪的一百年,是裂变革命的一百年。社会形态,国际大环境等都在巨变。
长城以北发生了大变化。
有闯关东,有九一八,有重要的辽沈战役等等。
历代封建中国,
都信奉湖广熟,天下足。
北方定,天下安。
北方安定,再遇湖广丰收,则天下太平,安居乐业,有吃有喝,于是有盛世。
纵观历史,北方一直是华夏稳定的基石,南方则是华夏发展建设的主力。
到了新时代,历史赋予南北方共同的际遇,一起前进。
但是南北方毕竟因为自然与人文差异,发展会走各自不同的道路。
当南方从农耕文明进入资本文明的时候,北方也放弃了游牧文化。
北方人不善商,难以在资本文明中占主流。
但是北方幅员辽阔,土地一年一熟。一年一熟的品质,当然好过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品质。
如果北方把三块钱一斤的大米,做好做精,卖到三十元一斤,那么整个东北的落后,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世界现有的金融中心都过剩,北方没必要去争。
如果十个汽车厂能维持供需平衡,那么再多一个,就会有失败者。
手机不是么?衣服不是么?
一切工厂里生产的产品都逃不开这条供需定律。
但是当今天下,人口结构虽然在变化,但是整体数量,稳中有升。
虽然国家力保耕地面积底线,仍然是稳中有降。
忽略者一升一降。
人口基本稳定,耕地面积基本稳定。
无论一个人多么富有多么高贵,他都得吃土地里长出来的粮食。
国家提倡产业升级,把大米从三块钱卖到三十块,就是消费升级,有了消费升级,就会有产业升级。
在南方进入工业文明和资本文明的时候,北方需要放弃游牧文化,创造新的农业文明。
伊甸园的苹果也是土地里长出来的,上帝可以抛弃一切,绝不会抛弃土地。
长风诗: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缢死煤山。
北风昨夜过长城,
怅立丹墀侧耳听。
社稷明朝成故国,
江山来日罢纷争。
铜龟阶下沾龙血,
铁鹤台前悲凤鸣。
寇马贼旗将入殿,
满腔抱负尽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