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祖籍北美的玉米
承认不承认都是事实
黄皮肤的玉米
的确祖籍北美
这多少让农历有些意外
在须根的乡村一株玉米
和满口中原方言的红高粱一样
极少有肤白的亲戚相互走动
自立秋开始她就要换上粗布外衣
用风的步频在田间行走
直到患上风湿才抱着孙男嫡女
憩息在木版年画里
没有人探究一株窈窕的玉米
为何要越洋过海远嫁东方
率直的乡村也很难从粗糙的玉米团里
嚼出富有营养的国际主义成分
但她同飞鸟等高的豁达
的确助长了秋天对锄头的误解
也曾有夹杂着雨水的像素前来搭讪
元音的玉米仅仅用斜体的矜持
就给了轻视者一头雾水的迷惘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正拔节的崇敬
一想到饥饿年代一株母性的玉米
曾解开斜襟的外衣为乡村哺乳
我就觉得空洞的腹腔里
真的呼啸着玉米的基因
2017/10/11
【编者按】祖籍北美的玉米,越洋过海远嫁东方,不但养育了讥饿的生命,也让人对玉米充满感恩与崇敬!诗意盎然,悯农情深感悟深刻,耐人品味!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魏文昌 2017-11-25 17:36:58
没有一定的鉴赏力真的很可怕,这首诗已经被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诗歌网荐为“每日好诗”,得稿酬500元,在这里还只是一般作品。当然,不敢说那里的编审都是高手,但名家林立,不要说在全国范围内,即便在各省频道能被推荐,已不是易事,何况全国范围内。这首诗,在语句煅造上,采用现代诗比较前卫的写法,拟人、拟物,词语的异质组合和活用都显得娴熟贴切。读之非常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