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张厂长“打假”的一段往事(叙事诗)
商海是个大舞台,正直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才华;贪婪的人,暴露出来的是丑恶的嘴脸。
——手记
(一)
市场上出现了假货,
这是厂里的一项“拳头产品”,
厂挂牌上市的股票也因此下跌。
张厂长的目光,
紧紧盯着放在办公桌上的假冒产品,
他深深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假货的外表,
仿造得十分逼真;
可内部却是惊人的粗制滥造。
这种“绣花枕头”,
很能欺骗顾客,
直接毁坏了工厂的信誉。
厂里的这项“拳头产品”,
是全厂职工辛勤劳动的果实,
代表着工厂的声誉;
如果不采取严厉的措施,
不仅会搞乱了市场,
甚至还会搞垮一个企业;
张厂长已面临不法份子的恶毒挑战,
作为一个工厂的带头人,
他必须拿出果断的对策。
(二)
厂接待室里一下涌来了许多顾客,
因为在昨天的报纸上,
已登载了张厂长授意的《重要启事》;
公开揭露了本厂的“拳头产品”,
在市场上有假货的事实,
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为了维护本厂的信誉,为了消费者的利益,
生产厂家愿意承诺:凡是买到假货的顾客,
都可以拿到厂里来“以假换真”。
于是,顾客盈门,纷纷来到厂里,
使张厂长一下收集到了许多宝贵的线索和信息,
包括假货的制作材料、假货的生产工艺、假货的销售渠道……
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
张厂长突然看见“王总”的背影:
他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情这样关心?
张厂长想起半年前“王总”曾来过电话,
要求这项“拳头产品”交给他总经销,
并称:“你有什么条件我们之间都好协商……”
张厂长听出“王总”说话的口气有点神秘,
可由于对“王总”的为人不太了解,
当时,张厂长没有和他再谈下去。
张厂长知道:如今的“商海”就是战场,
既要有开拓创新的本领,
还要有识别别人和保护自己的能力;
要提防奸商的贿赂、小人的诡计和对手的陷阱,
“王总”的意外出现,与“拳头产品”的假货,
会不会有什么蛛丝马迹的联系?
当然,事情是复杂的,一时还不能作出结论,
必须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掌握证据,
于是,张厂长又埋头到收集来的信息中去思索、寻觅……
(三)
张厂长决定亲自带几个供销人员去“微服私访”,
从销售假货的摊位了解到送货人员,
又从送货人员中了解到制造假货的供货来源;
经过种种真真假假的盘问,
他们终于探听到了一个制造假货的“窝点”,
并以要购买假货为名,约见了可提供假货的“经理”。
在一个小咖啡厅里,
张厂长装扮成商贩的一个小老板,
可提供假货的“经理”则西装革履;
“经理”那双小眼睛在张厂长身上审视地飘来飘去,
态度却很客气,谦虚地说:
“如果你们确实要货,价格我们一定优惠;
还可给你们百分之二十的回扣现金。”
说完,“经理”得意地伸出两根手指头,
似乎在等待张厂长这条鱼儿快上钩。
张厂长装得十分实在:“我们要见到货才能给钱,
还想到你们生产的厂家去实地看看,
如果你们重信誉、重质量,我们将会长期要货……”
可供假货的“经理”有些犹豫,
他回答说:“见到货给钱可以,
要到我们厂里去看看的事,另外再商议……”
(四)
上次“王总”在“以假换真”的现场出现的确不是偶然的,
他是去探听一下虚实,
因为这个神秘的“王总”才是制造假货的后台。
他见张厂长安排的接待人员虽然声势浩大,
但只不过是在向顾客宣传鉴别真假“拳头产品”的知识,
他才放松了绷紧的神经。
这个“王总”尽管挂着总经理的头衔,
可那只不过是商业上的一种外交手段,
实际上他是两手空空,“混迹江湖”;
他有一句名言经常挂在嘴上:
“什么赚钱我就干什么!”
这既是他的经营方针,也是他的为人准绳。
他在“商海”确实赚了不少钱,
可心也变得越来越贪,
终于从“买空卖空”蜕变为“制造假货”。
他见张厂长的“拳头产品”占领了市场,
便觉得有机可乘,于是便黑了心,
进行假冒仿造,想从中大捞一笔。
张厂长的“公开启事”曾使“王总”担心,
他当即通知手下:“一切暂停!”
见张厂长只是在收购他的假货,他暗笑张厂长愚蠢;
赚惯了黑钱的人怎么也抵挡不了金钱的诱惑,
收敛了一阵,“王总”看看四周风平浪静,
于是,他又开始蠢蠢欲动,继续叫手下兜售他的假“拳头产品”。
没想到张厂长的策略是“外松内紧”,
表面上是“以假换真”,实际上是“欲擒故纵”,
“微服私访”,调查假货的“源头”正在一步步逼近。
(五)
张厂长终于接到了可供假货的“经理”打来的电话,
询问他要货的事还有没有诚意?
并答应:“付款提货时可以让他们到厂里去看看。”
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
张厂长带领着他的供销人员来到郊外,
在一个偏僻山凹里见到了制造假货的“经理”;
那里有几间平房、十多个工人,
正在两条很不像样的生产线上,
装配着他们假冒的“拳头产品”。
张厂长一眼就看出:这叫什么工厂!
既无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又无科学的检测手段,
怎能生产出我们正规的“拳头产品”?
只不过是为了赚钱,
在这里“乔装打扮”,
纯粹是一种欺骗!
可能是怕别人看不起,也可能是出于心虚,
“经理”解释说:“我们这里只是一个分厂,
总厂才有雄厚的力量;
但是,你们尽管放心,
拿我们的货,东西是一样的,
价格却比总厂要便宜。”
“一片谎言!”张厂长抑制不了内心的愤怒,
但是,为了避免对方的怀疑,他还是要了两箱货,
同时,还让可供假货的“经理”开了一张正规的“票据”。
(六)
由于证据确凿,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了行动,
一锅端掉了制造假货的黑窝,
可供假货的“经理”也被依法拘留。
眼看这场战斗就要结束,
但是,在审查过程中,那个“经理”,
居然慷慨地承担了全部“制造假货”后果。
显然,狡兔都会挖三个窝,
壁虎在受到威胁时尾巴会自动脱落,
不法之徒当然也会想到败退的后路;
原来这是“王总”“早有安排”,
哪个窝点“东窗事发”,
就由哪个窝点的“经理”全部承担;
以此来“舍车保帅”,保证他们全局的安全,
当然,“王总”的行迹也暴露出了许多疑点,
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让他“自我表演”。
张厂长心里十分清楚,
这次战斗只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假冒、仿造”的恶劣行迹远远没有消失;
时代已经向他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必须:
一只眼睛看着工厂,一只眼睛盯着市场;
不停地去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