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念】白云秋色远(散文)
林语堂先生说:“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这句话,我似懂非懂。
天上的云,自古就有,一年四季,没有完全停歇的时刻。为什么看到秋天的云彩,就有这种想法?为什么别人就没有?譬如我,秋天来的时候,喜欢经霜的柿子,喜欢剪枝的茄子,甚至喜欢枯槁的荷……对于云彩,没啥感觉。
前天驱车回老家,忽然发现天空的云彩很漂亮,丝丝缕缕,断断续续,像漂浮着的棉花糖。正好手机放在手机架上,便打开相机,一路走,一路拍摄。
开车的时候,不敢分心欣赏,驻车之后,翻开相册,心中不禁惊叹。一点不假,天高云淡。白云像是自由散漫的白羊,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自由徜徉。几乎没有成群的,三三两两,将瓦蓝的天空装扮得水洗过一般。秋高气爽,就是这个感觉吧。
在这样的苍穹之下,回家,回老家,必然是愉快的旅途。特别是走近村口的一张照片,绿中泛黄的柳树之巅,便是湛蓝的玉宇,便是洁白的云彩。没有注意角度,没有注意感光度,更没有注意清晰度,就这样自然而然的美。
翻开古诗词,想找句描写这种天气的诗句,竟然没找到。触目即是“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我想起来了,“愁”,不就是“秋心”吗?
古代文人每到秋天的时候,就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淮南子》里说:“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清代车以遵《蟋蟀》里说:“那能惊懒妇,秋士但增悲。”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也有提到: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
或许,人生不如意常八九。秋天,草黄叶落,花败枝枯,最适合抒发悲愁之情。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为什么不看看清澈的秋水呢?“秋水共长天一色”,多么辽阔、敞亮。为什么不看看洁白的秋云呢?“白云秋色远,苍岭夕阳高。”不是很辽远、清爽吗?
想起刘禹锡的诗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个境界,惊天地,泣鬼神,一扫阴霾。或许,只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般的潇洒,才会有旷达舒朗的胸怀。
有点儿懂林语堂的话语了。
在家门口下了车,往东方一看,心旷神怡。只见,天空蔚蓝如璧,高爽无边,丝丝缕缕的白云像纱巾像棉絮像梦幻像少女纯净的心灵。堕崮山显得异常矮小,秋天的原野空旷辽远。树林间从浓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鲜亮可爱。乡村的秋色,如画一般美丽。
侧对面,是我同学的养殖场。平日里杂乱的场房,参差不齐的什物,甚至嘈杂的鸡鸭叫声,在此刻,也变得清爽浪漫。
这个同学故事很多,似乎没有靓丽的。不甘于平凡,回乡养猪,举步维艰。刚有起色,一邻居帮他抓猪,被猪挑到半空,住院,6万没了。苦心经营,渐有储蓄,准备扩建,一不留神,手指被截断两根。手术失败,手指没了,10万没了。似乎真的是愁云惨淡万里凝,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就在村民摇头哀叹时,他斥资20万,建起了这座养殖场。不久,猪价上扬,风生水起,天空的阴霾一扫而空。有潮起有潮落,有云卷有云舒,有月圆有月缺,自然的规律;有前进有后退,有顺直有曲折,有成功有失败,人生的常态。
我懂了,林语堂的话里的禅机,其实并不玄妙,就在一念之间。天的“空”,是秋风的功劳;生命的“空”,是人心的作用。有位禅师写过一首诗:“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我们不能成为禅师,甚至出家为僧都做不到。但心平气和是能够做到的,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可以得到的。“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多大的胸襟?多宽的胸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的,不是磨难,而是无穷无尽的欲望。
看高高的秋空,正因为秋风将多余的云彩吹走了,才显得如此娴静,优雅,从容。“删繁就简三秋树”,本来是说绘画的时候,不必浓墨重笔,应该以少取胜。我看,用在生命之中也未尝不可。心无旁骛,心无杂念,方能一身轻松,方能捷步前行。
忽然想起在哪里看到的一对子:“不思红花香满径,但求白云独自闲。”
我想,满径的红花,必然让人眼花缭乱,心旌荡漾,对红尘俗事无法释怀,对功名利禄难以割舍,对祸福得失不能淡然……只有淡淡的白云,才能让人神清气爽,心如止水,对花开花落泰然处之,对是非功过飒然置之,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豁然对之。
回头望,白云悠闲,秋色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