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热土(国粹.散文)
站在金秋的原野上,我的眼前是一派气势磅礴、令人陶醉的丰收景象;仰望高远湛蓝的天空,我的脑海里奔涌起的却是一部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背倚黄河,面朝大海,是河海交汇的结果,是自然神力的杰作;我工作、生活的这座筹建于1984年1月的城市(河口区),虽一度饱受战火的洗礼,荒凉过、贫瘠过,但在改革开放、富国强民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早已成长、壮大成了一座广陌通衢、高楼林立的石油之城、生态之城。
一
史料记载:河口境域大部为退海之地,清道光三十九年(1830年),广阔无垠的荒原上才升起了农耕文明的第一缕炊烟。伴随着大海的潮起潮落、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越来越多的逃荒人拖家带口来到了这片芦苇丛生、荆棘遍地的荒野上。他们延续着祖传的生活方式,籍天时,依地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息繁衍,世代更替,用汗水和智慧将一份清苦的日子过得自成一番光景。
1855年,注定是满清政府的一个多事之秋。风起云涌的农民革命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强烈地震撼着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政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六月,汹涌澎湃的黄河又在河南兰考的铜瓦厢决口,酿成了黄河史上著名的铜瓦厢改道。从此,黄河结束了七百多年南流的历史,由原来注入黄海改为注入渤海,掀开了一幕滚滚黄河东入海的磅礴画卷。
黄河的确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带着青藏高原的气息,携着黄土高原的泥沙,穿山越谷,一路浩浩荡荡直扑浩瀚的渤海而来。渐行渐阔的河床、不断涨涌的潮汐,减缓了河水流动的速度,河水里的泥沙便在河海交汇的壮观景象里纷纷落淤。巨量的泥沙在填海造陆的同时,也在不断抬高、淤积着河床。当淤积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咆哮的黄龙便会在黄河尾闾发生翻滚的现象。这种现象,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自然规律不断演变,平均每10年就发生一次,史称黄龙摆尾。黄河入海,使陆地面积每年增加31.3平方公里,海岸线每年向海内推进390米。漫漫岁月里,一个以利津县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主体在东营市境内,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的扇形三角洲形成了。
河口,就在这个三角洲之内。
二
1941年,抗日的烽火早已燃遍了祖国各地,生活在河口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杨国夫的领导下,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如今,战争的硝烟虽然早就散尽,但历史的天空中却依然星辰闪烁。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一股股气贯长虹的英雄之气,仍然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认为,河口的扈大娘就是沙家浜中的阿庆嫂,阳澄湖那片茂密的芦苇荡就是河口荒原上浩瀚的芦苇滩,北方的苇滩火种与南方的芦荡火种一样,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都具有可以燎原的熊熊之势。
扈大娘,本名赵福,系河口义和庄人,自与丈夫扈延田结婚后,夫妻二人便来到了孤岛神仙沟入海处垦荒,并在码头上开起了“扈家酒馆”。扈大娘为人豪爽,正直善良,做事干脆利落。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引导下,她把小酒馆当作八路军的秘密交通站,不顾个人安危,一次次从海上为八路军清河军区秘密运转根据地急需的枪支、弹药、布匹、药品。
1943年10月初,清河军区的秘密货船载着一批军队急需的军用物资,从天津驶入神仙沟码头时,被日伪军发现并派兵跟踪。危险关头,船老大求助于扈大娘。扈大娘与日伪军斗智斗勇,终于在午夜时分将货船上的物资安全地运到了清河军区驻地。
1943年11月,日伪军对清河垦区实行“二十一天大扫荡”之后,清河军区第二疗养所与上级失去联系,200多名伤病员断粮数日。一天晚上,宋指导员带着一名战士跑了几十里路赶到神仙沟,把缺粮的情况告诉了扈大娘。扈大娘立即骑上毛驴,叫上她的三儿子作伴,当夜赶到茅思坨义胜永油坊,向掌柜告知了伤病员缺粮的情况。掌柜忙将隐藏的3石白豆和豆饼挖出来装上车,与扈大娘连夜送到了第二疗养所,解决了伤病员的断粮之急……
前方将士在疆场视死如归,抵御外寇,后方的老百姓众志成城,在为前方提供给养、医治、保护伤员的同时,也在誓死捍卫着自己的家园。
大夹河战地医院位于现在的河口区六合乡大夹河村。该医院隶属清河军区,号称清河军区夹河战地医院。当时的义和庄、陈家庄和八大组等地是渤海地区抗日的主战场。八路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日伪军作战,伤亡很重,战地医院每天都要接收大量伤员。
1942年秋天,日伪军准备对战地医院进行扫荡。地下工作者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报告院领导。大夹河村村长王智征带领全村男女老少,一夜间在村东5华里处挖了14个四四方方的地窖,将伤员和医务人员全部转移进去。日伪军的扫荡落空了。恼羞成怒的日伪军将大夹河村包围起来,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敌人走后,战地医院又回到了大夹河村,将被敌人烧毁的民房重新搭顶修建。
战地医院在大夹河村坚持抗战六年,救治康复了一批又一批伤病员,然27位抗日战士却为保卫伤病员都先后壮烈牺牲……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八路军及广大民兵对敌展开了全面游击战。由于装备简陋,缺少正规武器,尤其是缺少手榴弹、地雷,战斗中伤亡严重。我军本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群策群力,自己动手”的方针,在义和王集村建起了一座简易的兵工厂。
兵工厂的厂房和设备都很简单,做炸药的原材料主要是盐碱地上熬的硝、多方搜集来的破锅烂铁、麻杆子烧的灰。兵工厂共有职工20余人,都是渤海军区第四分区的官兵。厂里没有技术员,靠人人献计、能者为师的方法,克服重重困难,不但制造出了手榴弹和地雷,还为部队修理了大量的枪械,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
1944年秋,日寇大扫荡来到了王集村。当时,我军大部队已经转移了。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厂长带领同志们在王集村周边的路口都插上了“小心地雷”的木牌。敌人真假难辨,不敢贸然进村,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当地的老百姓也因此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军爱民,化作春泥更护花;民拥军,润物无声暖兵心。”每当想到茅思坨水上突围,我的脑海里便立即浮现出这句话。
1943年冬,日寇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拉网式扫荡,企图将抗日军民赶至海边,斩尽杀绝。300余名干部群众被赶至比海平面仅高3米的茅思坨附近。敌人的包围圈逐渐缩小,情况万分危急。
此时,渤海大对二中队指导员李凤翔正率领一个排共40余人由河口老爷庙向利津罗镇一带穿插。路上,他们遇到了从茅思坨跑出来的老鸭嘴税务支局长陈伦。听了陈伦的报告后,李凤翔与排长张永铎立即决定绕道海上,趁夜黑乘船前往抢救。队伍跑到湾湾沟时,凑集了8只木帆船。凭借顺风顺流,急驶茅思坨。当找到200余名干部群众时,天已大亮。李凤翔当机立断,让已找到的200余名群众由地方干部带领,乘坐6只木船先走。部队留下2只船,继续寻找另外的那100余名干部群众。
拂晓,敌人的4只帆船分别从四个方向包抄而来,火轮也迅速开了过来。李凤翔速令战士们起锚开船,向岸边转移。敌人发现后,迫击炮、机枪一齐向李凤翔所在方向射击。一时间,船周围水柱四起,蓬帆上弹孔密集,数名战士负伤,排长张永铎也被流弹击中。李凤翔看准方向,急忙下令转舵,顺风向西北的湾湾沟方向突围。敌人的4只船立即追赶过来,二中队的战士们数次击退敌人的截击后,又向岸边迂回。当敌船成散开队形转向岸边包围时,李凤翔和战士们所乘坐的两只木船,已从西北方向敌人留下的缺口里突围了出去。至当天下午6点落潮时,敌人害怕船只搁浅,只好撤退。
然而,载着战士们的船也被搁浅了,全排战士只好趟着齐胸深的冰冷的水向陆地转移。为了轻装前进,他们不得不先后脱掉了棉衣棉裤,身上只剩下枪和子弹袋,涉水10多里后才得以上岸。天亮时,战士们终于到达了杨家屋子。
当早起的村民发现这群赤身相聚取暖的战士时,他们已被冻得浑身发青筛糠似的发抖。闻讯送来衣物的村民们,眼含热泪把战士们拉回村里,让他们入室到炕上取暖……
三
每年的五月,当黄河口浩荡的春风席卷整个黄河三角洲时,河口地区的万亩槐林便会准时地为人们献上一出槐花盛开、槐香四溢的大剧。每逢此时,参加槐花节维稳安保的我便禁不住回想起当年知青们植树造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0年,来自山东七个地市的3500多名共青团员和优秀青年,怀揣着革命理想与满腔的热情,驻扎在了河口孤岛这片人烟稀少的荒滩里,踏着茫茫积雪,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植树造林大会战。1960年3月,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到了植树造林工地,亲自与共青团员们共同植树,他被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朝气蓬勃的干劲所感动,挥毫写下了“黄河万里送沃土,渤海健儿奋双手。劈开荆棘建新舍,定教荒岛变绿洲。”的诗句。广大青年团员深受鼓舞,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造林近万亩,迈出了让荒滩变绿洲的第一步。
1971年到1972年,大批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纷纷从济南、青岛来到这里,肩负起了驯养军马、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历史使命。1976年至1985年的十年间,济南军区军马场数千名官兵和家属子女,采取人工植树和机械撒播相结合的方式,种植刺槐林十万亩……
五十年过去了,昔日的知青都已到了垂暮之年,而他们亲手种植下的一棵棵槐树早已连成片、长成林,成了黄河三角洲上一处4A级风景区,成了河口人民一处休闲、旅游的好场所。
有人曾形象地说:胜利油田是“石油地质的大观园”,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断层密布,落差悬殊,像“一个盘子摔在地上,摔得粉碎,又被踢了一脚”。河口辖区内的孤岛、河口、孤东、桩西、海洋等五大采油矿区就是在这样的地质构造上被一一发现的。从此,荒凉的旷野上多了两个以石油工业而闻名全国的小镇——孤岛镇和仙河镇。
1964年1月25日,经中央批准,一次大规模的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在河口广袤的原野上拉开了帷幕。1968年5月,当钻井队的工人们钻探渤2井时,获得了日产工业油流13.2吨的好成绩,一个新型的油田从此被发现了。这就是胜利油田的主力大油田——孤岛油田。孤岛油田的发现,开创了我国石油勘探史上“凸起找油”的先河,破除了“凸起无油”的禁区。
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大量的泥沙填海造陆,到1981年,原本海拔0米以下的孤东地区沧海变成了桑田。1984年7月21日,一口油、气层厚度达105.7米的孤东3井的发现,使20世纪80年代中国唯一储量超过亿吨的大油田——孤东油田浮出了水面。期间,1.5万名油田职工、1.8万名民工从祖国各地汇聚而来,不足60平方公里的滩涂上,钻机轰鸣,人头攒动,旌旗猎猎。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参战将士在几千米的沿海滩涂上展开了一场人海大战,为孤东油田筑起了一道“生命线”。这条屹立在茫茫海滩上的海上长城,硬是把大海向东推出了两公里,让“潮来为海,潮去为滩”的境况成为了历史。
深秋时节,若是站在高高的长堤之上,凝望着堤外黄蓝相间的海水,遥望着堤内鲜艳如红地毯的茫茫旷野里一排排的采油树,一种豪迈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沐浴着醉人的秋风,良久地站在这片凝聚着血泪与痛苦、书写着拼搏与抗争、寄托着希望与憧憬的热土上,我禁不住热泪盈眶。蓦地,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人民若有记忆,记得亲,记得痛;国家若有记忆,识来路,知归途。”
是的,每一次铭记,都是为了汲取精神动力;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新的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