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杂文)

编辑推荐 【江南】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杂文)


作者:金泰 白丁,9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84发表时间:2017-10-19 08:12:22

为什么要写文章?我常常问自己。年轻时,正赶上八十年代“文学热”,那时的写作形成了一股潮流,自己为了赶“潮”而学着写文章;再后来,自己得了点稿费,欣喜若狂,原来写文章还能赚钱,于是,开始为“孔方兄”没日没夜爬格子;再后来,读了不少鲁迅的文章,被他的“战斗”精神所鼓舞,开始为“伸张正义”而呐喊……
   赶“潮”时,随着潮退激情也逐渐减了下来;追“孔方兄”,结果越追“孔方兄”离自己越远;“呐喊”的结果,弄得浑身体无完肤。为什么要写文章?在不停地追问中岁月匆匆流过,自己浮躁的心终于能够沉了下来,安了下来,在心的地平线慢慢升起了八个大字: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文本来就是“载道”的。我们几千年的先祖没有文字,“结绳记事”成了防止遗忘的好方法。再后来,人们发明了“岩洞画”,成了象形文字的雏形,将打猎、巫祝等生活之“道”记录下来,便于学习和流传。自从苍颉创造了文字,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本身就是生活经验之“道”的凝缩。如“人”既是人的象形,也揭示了人需要“道”“德”撇捺的支撑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再如“福”字,就诠释了“有衣穿(衣补旁)、有房住(右上一横)、人丁兴旺健康(右中口)、有田产(右下田)”,就是“福”的观念;“众”既是人多的会意,也揭示了一个团体的构成及相处法则:多人构成的团体要有高层统一领导为下边遮风挡雨(上边人),还要有基层领导带领人们冲锋在前(下前边人),还需要更多的群众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下后边人),人们各安其道、团结协作、互相配合(三人位置及穿插避让)才能成为高效和谐的集体(众)。这种文字之道不胜枚举,每个文字都有自己“道”的内涵。文字成熟以后出现了《诗经》,出现了风雅颂,出现了人们懂得了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论语》让中国成了礼仪之邦,《周易》的玄妙教给了人们辩证的思想……浩瀚之文,磅礴之势《黄帝内经》《道德经》《周易》《论语》《大学》《中庸》……所有这些“文”,都是古圣先贤对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人生规则、客观规律的记录和总结,而这些,恰恰都是“道”。这些“道”,像黑夜中的北斗,在人们头顶熠熠闪光,照耀人们不至于迷失人生的方向;这些“道”,像一颗颗金黄的米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一次次挽救了人们的精神饥荒;这些“道”,像一条滚滚长河,一直推动着华夏文明走向了辉煌。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应该归功于文美道长。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这是“文化”一词真正的精髓。一部《黄帝内经》成了人体科学的源流,一部《老子》让,承载着人间大道,流淌了几千年,辉煌了几千年,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在文道的哺育下,永不停歇地追逐着心中的梦想。
   近百年来,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祖先留下的“文道”很多人丢失了,忘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了“百年断代、百年失忆、集体失明”的惨状。“五伦”颠倒,“五常”混乱,“八德”缺失,“荣辱”不分……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人情淡薄成了社会的诟病,很多文人也开始陷入了庸俗、低俗、媚俗的黑色漩涡,大量黄色、暴力、消沉的渣滓充斥文坛,当今之文已经不足以载起正道,当今之文也不足以教化世人。华夏危矣,神州危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主席的讲话,把文化推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一高度定位,像阳光普照文化园地、如甘霖滋润文化心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已初现曙光!中华文化必将走出“三俗”迷雾,救中华于危难之中。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道路。我们的文要承载的“道”,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就是“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道,就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以文化人,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来,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习主席在十九大的讲话像一声惊雷,炸响在文艺工作者的头顶,也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什么要写作?在今天,二零一七年十月二十八日党的十九大开幕的日子,终于找到了答案。

共 17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者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上发言中对文化的概括里有感而发,先从自身出发,提出本文论点——为什么要写文章,继而将自己年轻时的追逐潮流作为反例加以论述,后又从汉字的会意和象形两方面及国学精粹《诗经》《黄帝内经》等失败教训、人生规则、客观规律的记录和总结,来论证写作的意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篇末进一步点明新时期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道路。我们的文要承载的“道”,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就是“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道,就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以文化人,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来,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全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服力强,论证过程条理清晰。好文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漠上花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漠上花开        2017-10-19 08:13:32
  感谢赐稿支持江南,期待更多佳作分享!
回复1 楼        文友:金泰        2017-10-20 04:59:11
  感谢漠上花开的精彩编按,辛苦了!您的编按深入中肯,让我感动,我一定继续努力!
2 楼        文友:漠上花开        2017-10-19 08:15:14
  问好作者!好久没有看到这么酣畅淋漓的杂文了,拜读学习并倾情推荐阅读!遥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金泰        2017-10-20 04:55:42
  再次谢谢陌上花开!敬茶!
3 楼        文友:心有林夕        2017-10-19 21:00:27
  老师可是饱学之士,即可谈古论今,追溯中华文化的渊源,又可联系时事政治,鼓舞人心。拜读,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金泰        2017-10-20 05:01:03
  谢谢心有林夕!您的鼓励是对我的鞭策,我会继续努力的。敬茶!
4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10-20 10:08:56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学习:像一条滚滚长河,一直推动着华夏文明走向了辉煌。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应该归功于文美道长。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