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女儿的“宗教观”

编辑推荐 女儿的“宗教观”


作者:易知龙 秀才,2155.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36发表时间:2017-10-21 17:45:32

女儿今年四周岁,上幼稚园小班。在一般人印象里,这样年龄段的孩子是不具备价值观的。可经过我多次观察,发现女儿有个特点,她是个有理想和信念的孩子,更可贵的是,她有自己的宗教思维。我思考很久,还是决定写下来,觉得有些趣事值得记录,以做参考研究。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缘起。那是我的女儿刚出生那会儿,我的老师和另一位孩子家长进行过一次关于教育孩子的对话。当时那位母亲问我的老师,可否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给她灌输一些宗教之类的理念,如心灵修行方面等事。老师当场批评了那位妈妈,告诉他这不是真正爱孩子。孩子应该有她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方式,不能揠苗助长,不能以自己的宗教思维来要求孩子怎样。老师当时就问那个家长:“你是想让你的孩子将来出家,去做尼姑吗?”那位家长顿时哑然。针对那次对话,我曾问过老师,是否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启迪智慧。老师只是告诫我,不要过早深入那些理念,念诵“六字大明咒”足矣。其实,说句题外话,现代社会,以中国为背景对象,内地对宗教信仰方面的认识,远没有西藏传承的好。记得一位世界知名的仁波切曾说过,西藏的孩子一岁左右,就几乎都会背诵“六字大明咒”了。当然,这是那种宗教氛围和环境决定的,对于我们来说,也没有必要刻意去模仿。只是,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我也不打算展开来谈。
   女儿会有宗教思维,我觉得还是与我有一定关系,记得孩子三个月大的时候,她用懵懂的小眼睛看陌生的世界,我闲来无事,偶尔会给她念诵“六字明咒”,奇怪的是她那么小,就非常专注的听我那抑扬顿挫的唱诵而没有反感,而是非常平静,听着那些声音,像一泓幽静的湖水里撒上智慧的花瓣,荡起阵阵涟漪,继而回归心灵深处。我想这孩子还是很有慧根的,因为比较来说,儿子那么大时,听六字明咒会躁动,会张狂,只是他在听《弟子规》时,反应倒是没那么强烈。可见,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即便是同一个父母所生,同一种环境成长。
   孩子启蒙相对较早,一周多岁时,因为会唱“小燕子”等十首左右的儿歌,大家都觉得她可爱。而我独辟蹊径,想看看孩子到底有没有其它方面天赋蕴藏心中。那时,我给孩子背诵了几遍道家的《太乙金光神咒》,孩子竟然有模有样的跟着背诵,而不起排斥之心。这既让我惊讶,又让我欣慰。因为孩子心灵深处,与中国最深邃优美的文化是契合的。我也相信,那颗智慧的种子,已经扎根在她心灵的土壤里,也许有一天,它会自然地开花。
   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两周岁左右就能分辨不同的佛像、唐卡。一次,我带孩子去一家有宗教信仰的商店选购窗帘,当她小手指着墙上那张唐卡告诉那位爷爷上面画的是谁谁谁时,店里的爷爷也非常惊讶和喜悦,很赞叹小孩子的与众不同。后来再大一些,我带孩子去过“大觉寺”等寺庙游玩。那时,她会跪在佛菩萨面前虔诚的礼佛,一位老和尚看到后,觉得孩子很有慧根,赞叹了孩子的行为,鼓励了孩子的善心,并给孩子最真挚的祝福。记得年初,我们又一次登山游玩,孩子还为姥姥和姥爷共同祈福,让我代写祈福牌,祈福词大概是:愿姥姥、姥爷能够早日摆脱失眠的困扰。二老后来知道是孩子一片孝心,笑得合不拢嘴。那次她也在药师殿前为母亲恭敬祈祷,愿母亲头痛病早日康复。我想,这个自发性的意识形态,不染杂尘的童心,是值得赞扬的。这些行为背后,也许,就是她善心、善缘、善愿的体现吧。
   当然,我和孩子还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过交流,那些问题其实都能体现她思维方式的迥异。如果,前面那些趣事还不能真正体现孩子宗教观的话,那么有一件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那天我觉得母亲很烦闷,想引导她读一些智慧的书,或许会改变她的一些负面心态,说那些话时,我把车上随手翻看的一本小册子推荐给母亲,母亲听我念到一些内容后,还是产生了明显抵触情绪,也许这就是慧报不足吧。但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母亲下车后,孩子自发的拿起那本《印光大师精要法语》看了一会儿,突然她告诉我,她看懂了一部分内容。姑且不论她是否真的懂了净宗纲要,单看她那份淡定和自信就让我感到很惊讶,要知道,她说那些话的目的,只是为了学好小册子上的内容讲给她母亲听,天真的以为能治好母亲的头痛病。可是,为什么会如此呢?一个四周岁的孩子,能听懂一些佛学教理,读出一些般若法味,没有多少后天学习的痕迹,却能告诉我她读懂了一部分内容。这是为什么?我想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一颗智慧的种子开始发芽了,虽然她还只是个孩子,还是以孩子的行为和语言处事。但是,却也让我感受到她的不同!
   写到这里,本应下一转语,结束我的叙述。准备罢手之时,突然想起前些日子看到的两段视频,一段是某期“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里,八岁的“李尚荣”小朋友,用那妙趣天成的语言带给大众的惊喜和不可思议的思辨力,她对中华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远远超出了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另一段视频是早期流传在网络上的一期娱乐节目,讲的是六岁的“李尚荣”用诗、用典的惊天之语震爆全场的情景,当然,我想说的是她的母亲关于教育的一段话,给我们启发。她说,孩子三岁就开始读《论语》《孟子》《易经》《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古典文化,其实在她们幼小的年龄里,没有难易的概念,而是兴趣的引导。当然,能够把单一的背诵变成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我也自认为,并非苦学能为!具体是什么,值得去思考。

共 21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此文,想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需要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需要引导,哪怕关于一些国学的经典书籍,亦需要家长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的心里,然后才可以训练他们敏捷的思维,才可以使他们出口成章。因此,每个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文中,作者借此展示女儿的“宗教观”。不管是何种文化,皆有其传播的理由,正确待之,亦是修养心性!文字感自心底,理例结合,有一定的生活道理,欣赏!【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10-21 18:41:55
  问候朋友,感谢来稿,祝福愉快!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1 楼        文友:易知龙        2017-10-21 19:21:48
  感谢老师点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