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杜甫草堂随想

编辑推荐 杜甫草堂随想


作者:玲珑语 童生,51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546发表时间:2017-10-23 12:10:23
摘要:现代诗人、学者冯至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现代诗人、学者冯至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来了成都多次,都与草堂擦肩而过,甚感遗憾。这个秋天又来成都,终是如愿以偿了。    
   站在“杜甫草堂”门前,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那首萦绕了多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回荡在耳边,震撼在心底。“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民族魂,成了诗人一生的写照。   
   “成都草堂”是诗人在公元759年岁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的辗转来到成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一处荒地,盖了一座茅屋,结束了以往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生活。不想,在一个秋风秋雨之夜,大风把屋顶的茅草卷上了天,他们一家人只好吹着风淋着雨度过了一个艰难的漫漫长夜。看着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茅屋,望着狂风肆虐的茅草,听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联想到国家民不聊生的境况。此情此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不朽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次年,在友人的帮助下,诗人又把茅屋重新修缮完成,称“成都草堂”。这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五年,创作诗歌达240余首。后几经兵患、战火、朝代更迭,几番毁坏,又几经修复,终于保存了下来。如今,这里成了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保存最完好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一个浪漫的诗人    
   草堂很大,园内遮天蔽日的苍松翠竹,幽深静谧的楠林梅园,真是与诗人的诗情诗意相得益彰。一条小径依着小溪,被冒着清幽气息的翠竹绿树掩映着,轻轻缓缓的向前伸展;飞檐翘角、古朴典雅的亭台水榭,被紫红色的木柱回廊连接在一起,即便是下雨,也不耽搁游赏;一潭绿绿的荷叶摇曳在秋雨里,诉说着草堂的春来秋往。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幽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是诗人笔下草堂的景色,恬静优美,清幽雅致。在这清幽之地,我并没有按照导游指引的路线行走,也没有随着游人的脚步观赏。我喜欢独自信步由缰。想慢慢感受一下千百年前诗人的爱恨情殇。轻轻地走在诗人踩过的青石小路上,顺着诗人漫步的浣花溪水,徘徊在诗人踱步的花径里,辗转在草屋的篱笆小院中。瞬间,仿佛这里的一树一花、一石一水、一竹一栏,都漫溢着诗人的气息,透着诗人的影子。    
   走着看着,一抬头,“诗圣著千秋”的牌匾映入眼帘。我抬脚入内,里面存放着诗人的诗作共1400余首。采用塑像、画作、图集、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诗人伟大的一生。这千余首诗篇,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因此,杜甫的诗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所以也被称为“诗史”。这些诗篇,更细腻、更全面、多角度向人们展示了诗人一生的生活轨迹。    
   大家知道,盛唐诗人大多是理想主义者,喜欢浪漫的情调,喜欢到处游历。像诗仙李白,就是最具浪漫的代表。其实,杜甫也是。少年时的杜甫正值开元盛世,他七岁时可“开口咏凤凰”,继而是“读书破万卷”;及至青年,其诗歌内容也是充满理想、激情和浪漫。   
   杜甫一生共漫游三次,历时十年。十年间,他游遍了江南的吴越,中原的齐赵,以及梁、宋、荆、楚等地。用现在的话说,诗人绝对是个百分百的“驴友”。虽然,他的很多诗都忧郁凝重、伤感悲壮;但也不乏许多充满清新愉悦、温馨浪漫的诗篇。    
   他的《壮游》诗里写道:“东下姑苏台,已俱浮海航。至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青云冈。”从这几句诗中可见,杜甫为没有东渡日本游玩感到遗憾;也为在齐赵漫游时“春天放歌丛台,冬天打猎青丘”的风流倜傥感到惬意;这正是他富有时代浪漫气息的真实写照。      
   那年,他站在泰山之巅,豪迈地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诗言志。可以想象,当初的诗人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神采飞扬,那种豪情满怀、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魄,正是诗人杜甫能够成为一代诗圣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作为的人,所具备的精神与勇气。 尽管诗人过着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生活,但诗人内在的积极向上、浪漫多情仍根植于他的骨子里。他在茅屋周围开了荒地,打了水井,亲自耕作播种,浇菜养花,种药植树。经常与农民交往,与泥土为伴,与四季和畅。由此,他写了温情脉脉的《春夜喜雨》,润润细细的雨,悄悄的踏春夜而来,润泽了万物,润泽了生灵,让锦官城里花团锦簌,春意满园。诗人由衷地道出对春天春雨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草堂东端的入口处有一花径,上面挂有一牌匾,匾上是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书的"花径"二字。进门处有一影壁,上书“草堂”两个字,是用青花碎瓷砌成的,是清末道尹周善培与其弟周竺君所书。想当年,杜甫要美化居住环境,在堂前屋后种植花果树木。他的《客至》诗中有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当时诗人肯定打造了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路通向自己的茅屋。平日里,诗人或在花径中漫步,或在花径中吟诗作赋,或在花径中享受鸟语花香,以诗人的浪漫为这条小路取名“花径”。也表现出当时诗人美好的心境。    
   有首《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时的诗人有心观赏绽放的花枝,有心留连彩蝶的蹁跹,又倾听到黄莺的鸣唱。我想,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美好的、心旷神怡的、浪漫多情的。不然,也不会这么闲情逸致了。    
   一个“接地气”的诗人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诗史堂”让我又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诗人,了解了诗人。从他的诗里看到了唐朝由盛至衰的全过程。由此, 杜甫是一个“接地气”的诗人。中年杜甫,怀才济天,志存高远。但他的一生大部分在战乱、颠沛、游历中度过,经常与底层人民为伍,并与之结下深厚的感情。安史之乱时,他们一家人也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从长安到巴蜀,历尽艰辛。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一场场灾难:流离失所,妻离子散,饿殍遍野,残酷的现实时时肆虐着诗人的灵魂,在他内心沉淀凝结,再于他的诗句中迸发出来。他用他的诗,为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疾呼呐喊,声讨鞭挞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诗就是劳苦大众的喉舌。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不仅反映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也反映出人民生活的沉重苦难;他的“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官吏的穷凶极恶,以及代表贫苦大众的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悲惨命运,生动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一幕幕凄惨的人间悲剧:老翁要被抓去服徭役,老妇要被抓去战场做饭,床上还在吃奶的婴儿饿的“哇哇”大哭,孩子的父亲已经战死,孩子的母亲衣不蔽体,不敢出来见人。这一家的境况,杜甫看在眼里,悲在心中,“凄凄惨惨悲悲戚戚”的惨状,让我们泪洒衣襟,让我们寸断肝肠。正是这一幕幕腐朽,一曲曲悲歌,把大唐帝国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在他的一生中,不管自己的生活境况怎样惨烈,他始终用行动践行着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那时的杜甫,大小也是个官,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日常生活应该可以维持的。可是,在他风尘仆仆的踏进家门的那一刻,眼前却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这样的情景让他痛彻心扉。可想而知,他一个小官的生活尚且窘迫到如此境地,何况百姓呼?这时的他,自身都难保,可他还记挂着穷苦百姓沉重的租税徭役:“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他时时刻刻不忘百姓,时时刻刻关注的是百姓的疾苦。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用“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  
   他的诗贴近生活,更接近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的诗充满了浓浓的济世情怀,震撼着诗史;他的诗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绝响。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一个爱国忧民的诗人    
   在草堂的一览亭上,遇到一位吹箫的老人,一身白衣白裤,长髯飘飘,仙风道骨。他说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他非常敬仰诗人,每天都来草堂吹箫,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从不间断。他的箫声空旷悠扬,漂荡在清幽的草堂里,寄托着对诗人的敬仰与哀思。    
   其实,我最想看的就是诗人的茅屋,明知道是后人重建的,但还是抑制不住想去看个究竟。穿过草堂花径,越过浣花祠,就到了诗人的茅屋故居。一排简陋的茅屋,茅草盖顶;一竹篱笆围成的小院,竹篱笆上爬满了青藤;一眼圆口的古井,早已是人去井枯。进到茅屋里面,功能倒还齐全,有客厅、卧室、书房、厨房、以及养牲畜和堆杂物的房间。虽然生活设施很简陋,但是,诗人那自身贫弱的血脉里流淌的却是一种忧天下之民的“大忧”,爱天下之民的“博爱”。他这种炽热的爱国忧民的情怀,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    
   古往今来,大多部分的诗人,或用诗词宣泄自己的感情,或沉迷于风花雪月,或流连于山水田园。而杜甫则是以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忧民情怀,在他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 、《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的“忽闻关军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表现的淋漓尽致。国家的喜就是他的的喜,国家的忧就是他的忧,他的心里永远记挂、爱戴着他的国家。从“漫卷诗书喜欲狂”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呈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独有的人格魅力,以及他高尚的爱国情怀。    
   我在草堂里郁郁独行,想着诗人历尽艰辛的一生,真的是感慨万千!虽然诗人付出那么多的努力,然而,那个时代却容不下他,令他他的理想抱负化作泡影。他就这么遗憾地走了,用他的家国情怀为后世谱写了一曲壮志未酬。    
   在步出草堂的那一刻,我真的很庆幸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也很是庆幸我生活的祖国: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

共 42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金秋时节,作者拜谒成都杜甫草堂,有感而发,思接千载,神游万端,想起诗圣杜甫的坎坷一生,感慨万千,想起诗圣艺术上沉郁顿挫内容方面忧国忧民伟大情怀的不朽诗歌创作,感佩不已,字里行间,情怀真挚,触动心灵。作者说得好,古往今来,大多部分的诗人,或用诗词宣泄自己的感情,或沉迷于风花雪月,或流连于山水田园。而杜甫则是以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忧民情怀,在他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 、《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的“忽闻关军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表现得淋漓尽致。国家的喜就是他的的喜,国家的忧就是他的忧,他的心里永远记挂、爱戴着他的国家和人民。从“漫卷诗书喜欲狂”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呈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独有的人格魅力,以及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杜甫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编辑 上善若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7-10-23 12:11:29
  杜甫的伟大胸襟光风霁月,万古流芳,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回复1 楼        文友:玲珑语        2017-10-24 13:43:56
  感谢老师编辑。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