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有质量的教育必须配备有质量的师资(外一篇)

编辑推荐 有质量的教育必须配备有质量的师资(外一篇)


作者:赵文汉 秀才,116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58发表时间:2017-10-24 09:00:29

有质量的教育必须配备有质量的师资(外一篇) 一、贫困,不该成为一种荣耀
   按照安排,昨天,我随团队一起去拜访我的扶贫对象。我的扶贫对象是一个极其老实的农村人,在相互攀谈中,那种实在、本分、质朴之气扑面而来。在谈到他今年的收入时,在他很少的语言的语气中,我能够感受到,我想让我尽可能地把他的收入压低一些,不过没有明说,我说:“我懂你的意思,我会按照您的意思办的。”但是,我内心非常的不解,为什么要尽可能地压低自己的收入呢?
   走出他的家门,走在出村的道路上,路边站了很多人,几乎每个人都是怨气冲天,大致都是在抱怨自己没有能够列入“贫困户”,对“贫困户”的那种“心目嫉妒恨”写在每个人的脸上。甚至,有人拦着我们问:“你们不是来扶贫的吗?我家比他们都贫困,给我们弄个‘贫困户’吧?”我们只好对他说:“我们的工作是在你被确定为‘贫困户’后,来帮助你脱贫的,负责不了确定你能不能成为‘贫困户’的问题。”其实,他的身后是一座三层楼的楼房,其面积让我们这些前来扶贫的城市人,就像他面对“贫困户”时一样,心里顿生“心目嫉妒恨”。
   回来的路上,问扶贫的专职干部:贫困应该是一种耻辱,常常代表着人的一种无能,可是,在这里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成为“贫困户”呢?他说:“你说的没错。一开始,确定‘贫困户’时,这里的人也是唯恐避之不及。确定他是‘贫困户’时,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只有那些实在没有其他办法的人,才不得不如此的做了‘贫困户’。因为那时谁要是当了‘贫困户’,他家的孩子说媳妇都难,‘贫困户’成为一种耻辱的象征,别人都离他远远的。但是最近几年,政府对扶贫加大了投入,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加大,‘贫困户’收入明显增加。这样的收入让很多道德根基不厚的人眼红了,纷纷都想加入‘贫困户’。渐渐成为了一种风气:谁加入了,谁就感到光荣;谁加入不了,谁就像笨蛋似的。你的那个扶贫对象是怕收入报高了,让他退出贫困户。”
   原来如此!扶贫济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感,这是绝对正确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引领好农村人的价值观。否则,让一些农村人滋生一种歪斜的价值观:把“贫困”当成自己的一种荣耀,把贫穷当成为自己的一种资本,大家聚在一起比的不是看谁更能致富,而是看谁更贫穷,看谁有能耐从政府那里攫取更多的财富,恐怕这就与“扶贫”的初衷相去甚远了。
  
   二、如何才能保证“教育”是“有质量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及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时,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句话的含义为:孩子不论在哪里上学,他们享受到的教育都应该是“有质量的”,这是“公平”的真正含义。那么,这句话的关键词便是是“有质量的教育”,准确理解好这个关键词的内涵,在现实中落实好这个关键词的深刻含义,才能真正落实报告中这句话所含的精神实质。
   那么,什么才叫“有质量的教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给“有质量的教育”一个可测量的标准,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给出明确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有质量的教育”这一奋斗目标得以实现。
   如何给“有质量的教育”以标准呢?我想可以用“标配”的办法来实现。“标配”就是“标准化配置”,就是不论学校建在哪里,只要建立学校,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一律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统一配置。在这个方面,我们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正在推行。我以为,仅仅是在校园建设上、在办学条件上实行“标配制”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空有其漂亮的外壳,没有“标准的人”在校园里去工作,这样的“标配”只会走上形式主义。
   所以“标配”更重要的是“人的标配”。首先是校长的“标配”,国家制定出“有质量的教育”学校校长的标准,用标准遴选校长。然后是教师的“标配”,国家制定出“有质量的教育”学校的教师标准,一个教师具有这样的标准,才能在“有质量的教育”学校任教,每一个学校只要人配置到位,教育质量自然就会有保证。只要有符合标准的校长在办学,只要有符合标准的教师在任教,这所学校的教育就是“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何解决人的问题?目前城乡学校存在差距、校与校之间存在差距,如何解决没有达到“有质量的教育”标准的城市薄弱学校和乡下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问题?我的建议是:采取高薪聘用的办法解决。到城里薄弱学校去工作的校长和教师,工薪要远远高于非薄弱学校;到乡下去工作的校长和教师,要远远高于在城里薄弱学校工作的校长和教师。让每一个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的人,不但感到政治上的光荣而且在经济上也会感到很值得。这样,教育人才自然就会流向薄弱学校和乡下学校,教育不均衡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
   此前,为了“教育的均衡”,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不少的政策与措施,但是,这些政策与措施基本上都没有抓到“牛鼻子”,所以收效甚微,没有解决问题,而且还常常激发了很多社会矛盾。不但教育本身自找了很多麻烦,而且还给政府带来了很多困扰。
   总之,用“标配”的办法可以切实解决“有质量的教育”问题。这样,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教育的公平”才有希望。

共 20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两篇随感都很有意思。一是抢着当“贫困户”,努力把个人收入往低处报,生怕因收入增长而被取消了“贫困户”资格。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二是关于“有质量的教育”问题,作者因此提出了要实现“有质量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要有质量的校长和教师,这叫“标准配置”。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0-24 10:06:04
  因为国家的扶贫政策实在实惠,便有人抢着要当“贫困户”。“有质量的教育”的关键,是要配备有质量的师资力量。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