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间百态】立体萧宽 (报告文学)

编辑推荐 【晓荷*人间百态】立体萧宽 (报告文学)


作者:远方热点一 白丁,6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92发表时间:2017-10-24 15:33:54


   萧宽,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一个在艺术上涉猎广泛的大师,他那骄人的艺术成就有着轰轰烈烈的辉煌,他生活中那些感人的故事更是犹如春风雨露,润泽着人们的心田。
   我听说和崇拜萧宽已有二十多年,可真正与萧宽近距离接触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正是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一次又一次被他的事迹所震撼。他用他人生的真诚、真情和激情暖热了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身影和许多人对他那充满感激的讲述,都使我萌生了把这一切必须写出来的念头。因为我已经走进了一个优秀的、高尚的艺术心灵之中,让我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感受到民族的魂魄,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丰厚的滋养。
   在萧宽面前,我第一次深深地领会到:原来,并不是惊天动地的事迹才能打动人心,人们是多么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的感动!漫漫的岁月里,很多人和事在我们生活中潮水般涌来涌去,难着痕迹。而萧宽的故事,却总是让人刻骨铭心。他那艺术和生活中的创新、进取、平凡和伟大,甚至影响和决定着我们人生的走势。
   写萧宽,写出他激励人、温暖人、感染人的故事。为需要这些故事的人,为需要这些故事的时代。
  
   第一章
   带着父母的爱奔赴内蒙草原
   在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处,有一个闻名中外的在冲积平原上拱起的城市——天津。它东、西、南分别与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沧州地区接壤。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这座历史名城有着诸多的古老建筑及人文景观:天后宫(始建于元代,中国最北妈祖庙,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大悲禅院、文庙(始建于明代)、挂甲寺、意式风情区(内部有曹禺故居、梁启超饮冰室、曹锟故居等)。
   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流经天津境内的19条一级河道,经年累月地滋养着流域内48万多公顷的沃土良田。生物资源丰富的渤海湾,像一只巨大的手臂,深情地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
   1949年8月4日,萧宽就出生在天津闹市区的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
   天津,留有萧宽难以忘怀的童年,也留有他对母爱滋育恩泽的回味和步入青春的记忆。
   萧宽告诉我,天津刚解放时他还不到一岁,一次他病得上吐下泻“翻了白眼”,家中一贫如洗,母亲泪如雨注地喊:“就是卖血也要救活孩子!”
   萧宽清晰的记得,童年赶上度荒,他到津郊十余里外挖野菜,从清晨到日斜,想把篮子装满再回家。起身挥汗时,他发现母亲从远处走来,怀里捧着带体温的饭菜……
   家境贫困,月底快断炊了。萧宽暗自决定把每天早晨的半个棒子面窝头省下,便悄然上学去了。课间,突然敲门声打断了老师的讲课,教师开门,进来的是他的母亲,流着泪,说不出一句话,手里递过一个窝头……
   萧宽说,他母亲不识字,不爱说话,手里有永远干不完的活儿。他记忆最深的是“打疙疤”,就是把一块块破烂布头用棒子粥一层层糊在纸板上,晾干后,剪成一片片鞋底叠起来,用姥姥一天天捻不完的细麻绳一针针纳鞋底。厚厚的鞋底,先用锥子扎穿,再用顶针把带麻绳的大针顶进去,每一针还要编出麻花结,这样穿上才耐磨。母亲每天深夜在昏暗的灯下,一针针一双双地做着布鞋。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伟大的母爱工艺品……
   萧宽祖籍河北沧州,他父亲出生在沧州武术之乡,遗传基因和乡俗习风给了他侠肝义胆。萧宽的爷爷受孔孟之道熏陶,一心想让聪慧善良的儿子习文作画,就把他送进了私塾学堂学习,可是仅学了二年,他就因家境贫寒,离开了私塾学堂,年仅十一岁便去给地主扛活了。
   萧宽父亲的诗文、毛笔字,尤其珠算在全村是很出名的,珠算的加减乘除速算超常,还会“大飞规”、“金香炉”“凤凰双展翅”及珠算开方等。萧宽小学一年级时,他父亲不管早、中、晚班的劳累,每晚都要抽空教他打珠算、习文作画,讲古书经典。贫寒的家境,却每晚友邻满屋,听不够萧宽父亲讲的春秋战国、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萧宽喜文作画便从那时启蒙。
   萧宽父亲有一句格言,“艺不压身”。萧宽有时感慨地说,自己现在书法、国画、版画、漫画、连环画、壁画、雕塑及诗文都搞,也许是父亲的家训名言所致。
   1960年度荒时期,萧宽父亲一人上班养活全家六口,而萧宽和两个弟弟都是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人称“半大小子吃倒老子”,那时粮食是不够吃的。萧宽父亲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下班便去挖野菜、摸鱼蟹、拾柴禾,有时还深夜骑车到百里之外,用米面换麸糠和山竽,这样全家才能勉强充饥。每个星期天,萧宽都跟父亲去野外劳作。父亲勤劳的背影、厚爱的胸膛成了萧宽生活中的榜样。每天清晨萧宽起早去卖引柴,然后才去富强道小学上课。他时常星期天独自去市郊打鱼摸虾、挖菜打草。因为萧宽排行老大,他父亲就拍着他的肩膀说:“十二、三岁该顶门立户,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沧州人说‘当头的骡子先受苦呀’!”
   吃的问题已颇于奔命,穿的问题又是难题,萧宽和弟妹们的衣裳大多都有补丁,有些破得不能穿的衣裳就由母亲打夹子,做布鞋。布鞋也供不上就买草鞋穿,萧宽记得有好几年冬天他都是穿草鞋上学。
   萧宽当时也有想不通的事:他父亲在天津国棉一厂工作,因在第一线粗纺车间吃苦耐劳,常评为先进,业余时间还兼夜校教师。领导要培养父亲入党,找他谈话时,父亲竟坦诚地说:“社会主义真的很好,就是眼前我的小孩还吃不饱”。就因这话,父亲经受内查外调,结果还是“根红苗正”,要不然,别说入党,离“右派”肯定不远。父亲常年在基层劳动,萧宽对父亲讲,“如果每天从工厂捎点布头,我们穿衣、铺盖的问题不是可以解决吗?”但父亲对他斩钉截铁地说:“人穷志不短,损公肥私的事绝不干!”
   随着萧宽和弟妹们渐渐长大,他父亲的担子就更重了。严冬,父亲竟到集市上挂起大珠算去讲速算,讲开方和解题绝招,还变魔术、讲评书、写对联赚几个小钱补贴家用。他经常告诫子女:“少年吃苦不算苦,老来受贫苦死人,一定好好学习,立志创业……”父亲退休后,许多老朋友找上门来邀请办三产,父亲去街道饭店当经理,一去就盈利。因为他为人忠厚诚实,精明能干,吃苦为先,主持公道,以身作则又洁身自好。身为经理,他每天带头吃卖剩下的饭菜,就向平日在家吃饭,一个米粒掉在桌上,也要拾起吃掉,平时他常给孩子们背诵一首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后生活富余了,他还是爱吃粗茶淡饭,他说这是习惯,但在萧宽看来却是美德。
   萧宽父亲生于1924年,他的一生经历了旧中国的沧桑忧患,也经历了新中国的甘苦悲欢,在他勤苦的生涯中,他用他的智慧、心血、情操、善念,修身养德,启迪着孩子们要懂得生活,更要热爱生活;懂得学习,更热爱学习;钟爱自己,更要钟爱他人;关爱家庭,更要关爱社会。他常说的一句话:“智从淡薄来,德从宁静生”。直至重病之际,年逾八十,仍梦中呓语“要去上大学”,萧宽就欣然应答“我已经给您交了学费”,没想到老父亲竟欣然拍起手掌……。老父亲这种学无止境,乐在其中的精神成了萧宽后来人生进取的精神支点。
   萧宽的路,是父爱母爱的心血铺展的路。1968年8月他报名下乡插队到内蒙古草原,父亲知道后,带他到公园的凉亭里聊了个通宵,最后送给他一句核心的话:“一勤天下无难事!”
   春天的天津是美丽的:温暖暖的风,把太阳的热情和空气的清新吹向了林立的楼群和一条条古朴的街道,郊区远方星罗棋布的村庄在春风中如地气波浪里远行的小舟,日出日落,扬起炊烟的帆。海河边的小草就要悄悄地钻出地面了,路两旁杨树柳树的枝条上,吐出了点点星光似的嫩黄叶蕾。纵横交错弯弯曲曲的河流,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它们的流淌声正唤醒着草地上的野花,争先恐后地绽放。
   在布谷鸟的叫声中,萧宽背包里带着打有几十个补丁的劳动服,就要离开他的父母弟妹,离开他生活了19年的沿海城市----天津,带着他的青春和梦想,下乡奔赴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了。
   他决心把每个脚印都种满鲜花,让它结出硕果。
  
   第二章
   爱情在草浪中抛锚
   马背摔下昔日的梦
   草叶和花瓣缝合着创伤
   新的幻想跃上马鞍
   套马杆甩向天边……
   -----萧宽《大草原,我的母亲》
   1968年8月27日,还没来得及过19岁生日的萧宽,泪雨中别离了天津火车站,转天就走进了茫茫的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斯尔的领地。蒙古语中,科尔沁意为著名射手。科尔沁草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
   科尔沁的气候冬季西北风寒冷,春秋西南风很大,夏季炎热。这里沙地湿地并存,生长着隐子草、羊草、冰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马蔺等。
   科尔沁草原历史上曾为河川众多、水草丰茂之地。自然条件“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这里虽是汉、满、朝鲜族等多民族聚居区,但主要以蒙古族为主体。草原上民风纯朴,热情好客。
   萧宽刚一到草原,就受到了甘旗卡小站的盛情欢迎。当他一口气喝下头一杯草原上浓浓的红茶后,竟然醉了,大西里村的贫下中农们不知所措,后知是茶醉,才成为笑谈。
   一个时代的大悲大喜成为知青命运的特色,几乎人人都别无选择。
   这段经历,萧宽后来在应内蒙古的文学元老、他的启蒙恩师王磊之约“写一点科尔沁感怀”时,拾起了昔日的影子——
   成片成片的苞米割倒了,萧宽浑身累散了架儿。老农为他烧了几穗青苞米,他啃得“贼香”,至今回味,也觉得胜过皇帝的御膳。
   割谷子割“毛”了,萧宽和西沉的太阳一起倒在谷垛上,半个多小时才把腰伸直。当他得知自己列为一等劳力,一股欣慰的暖流在全身涌动。他想起父亲嘱咐他的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上甜”。
   艰苦的环境,毁灭才华是注定的。但是,艰苦也能压迫出成才的动力,这要找到和意志相融的契机。萧宽没有这种严谨的筹划,仅有适机表现自己的潜意识。
   “歇气”时,萧宽偶尔画几笔速写,农民们只以“像不像”来评画。一个雨天,他为李大爷画了一幅肖像,震动了审美最实惠的农民。此后,队里让他布置会议室,为各家各户的北墙画大海中升起红太阳。
   打草时节到了,队里把萧宽画画的手艺当“礼品”送到散都公社,只为了搞好关系,在他们的草场打草。萧宽画完一家又一家,青草拉回一车又一车。
   能画几天画,还能享受宾客待遇——每顿一碗鸡蛋羹,比起渡荒时他在天津郊区挖野菜充饥和集体户的大葱蘸酱,如临天堂。
   工余,萧宽还可以骑马在草场“搂”几圈,自我感觉着成吉思汗征战南北的雄风。他充实,也知足。
   不仅出于“扎根农村”的号召,入乡随俗劳作使萧宽更农民化了。春秋在房前屋后栽树,盼它早日成材。春节不回家,到十几里外的北沙坨为社员拣牛粪、搂干柴在冰天雪地的寒冬无法餐饮,只好在牛粪火上烤热冰砣一样的粘豆包,吃得香甜。他还把不到下乡年龄的两个弟弟接来插队,真要实实在在地扎根农村过日子了。
   也许命运总愿和人们开玩笑,不然,生活就不会那么变幻莫测、丰富多彩。当萧宽筹划转年自己盖房时,他却是全社200多知青中最先离开的人。
   那是1970年5月,萧宽正干“脱胚打墙活见阎王”的活儿,公社秘书丁鸿昌喊他有事。他从一丈多高的土墙上翻个跟头下来,扑拉掉满身泥土跟他走了。这一走,便永远离开了农村。他先是在科左后旗知青办参加“知青巡回检查团”,接着在旗军管会办理“迫害知青案件”,然后直接分配到哲里木报社工作。那年他刚21岁。
   萧宽感触最深的就是分配工作:第一次选调,农民一致举手选了他。还未走,先被旗知青办抽调了,后来直接分配,主管人高庆林偶然看了他画的速写,当他把报到单给他时,只淡淡说了一句话:“前一段还不知你爱画画,上次哲里木报社来招工已满额,没办法了。这次最大的单位是金宝屯拖拉机修配厂,画画或许还能用上。”
   当萧宽回村办完手续上火车时,突然高庆林出现在他面前:“你去通辽,到哲里木报社找达木林报到,我替你补办改运通辽的手续,上车吧。”
   火车开了,萧宽隔窗向高庆林挥了挥手,连句感激的话也来不及说,也不懂怎样说,只见他一派正气,满面和祥,好象只为完成天职,别无他求。
   萧宽赶到哲里木报社找到达木林社长,才知道他招工的青年中,有一个蒙族青年因体检不合格而退回,高庆林和社长商量补上他,结果一拍即合。

共 1338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萧宽出生在天津闹市一个贫困的家庭,童年赶上度荒,自幼就知道粮食的珍贵。萧宽在父亲的教诲中渐渐和弟妹们长大了,父亲的话常在耳边回响着:“少年吃苦不算苦,老来受贫苦死人,一定要好好学习,立志创业……”父亲的话,成了肖宽人生进取的精神支点。作者用流畅的文笔,讲述着肖宽的人生故事,1968年报名去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插队,纵璜弛骋,几年的锻炼渐渐成了一颗耀眼的新星,他爱上了这里的生活,他的诗歌也在也在大草原上飘荡、回旋。肖宽的人生经历,在作者笔下,就像放映的电影,清晰再现。我们看到,肖宽在草原,用生活改变了命运,他的根,己深深扎进了大草原,用文学和绘画,咀嚼着生活。一篇感人的文字,给人以鼓舞和动力,令人感叹。佳作力荐,感谢赐稿。【编辑:军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军杰        2017-10-24 15:37:03
  拜读佳作,问好老师!
春花美艳终将谢,逝去年华不再回。 惟愿今生多努力,惜时莫让寸光阴。 军杰/2016
回复1 楼        文友:远方热点一        2017-10-24 21:41:56
  谢谢军杰老师,辛苦了!谢谢您辛苦编按!
2 楼        文友:军杰        2017-10-24 15:37:29
  感谢老师赐稿,祝创作愉快!
春花美艳终将谢,逝去年华不再回。 惟愿今生多努力,惜时莫让寸光阴。 军杰/2016
回复2 楼        文友:远方热点一        2017-10-24 21:42:36
  谢谢!祝您一切安好,事事顺意!
3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10-25 09:08:41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敬茶,学习了:而萧宽的故事,却总是让人刻骨铭心。他那艺术和生活中的创新、进取、平凡和伟大,甚至影响和决定着我们人生的走势。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3 楼        文友:远方热点一        2017-10-27 21:03:11
  谢谢老师美评!祝您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