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谜趣事
元宵佳节猜灯谜,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间风俗。
宋元以来,杭州的灯市即名闻四海。因为临安是南宋的故都,赵氏王朝曾偏安东南一隅,发展农桑与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将海外贸易扩展到了海外各地。“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佳句,便印证了江浙一带唐宋以来的经济繁荣……
到了明朝,江浙城市更是无比繁荣。每逢灯节,杭州、绍兴等地都遍搭彩棚,架鳌山,看花灯的红男绿女盛极一时。灯节的前三日,各处都糊着绢灯,挂着灯谜,而江南才子祝枝山最喜爱猜灯谜。相传每年灯节晚饭以后,祝枝山总拖着好友周文宾去猜灯谜。
一天,杭州名门尤公馆门前粘的一首艳词写道:“记当初,剔银灯重把眉儿扫,那其间似漆投胶;可怜自落烟花套,这磨折多应奴命招。全躯恐难保,香肌越消耗,看看挨过今年,挨不过明年了。寄语儿曹,好把芳魂纸上描。请打一物,即以打中之物为赠。”
尤公馆门前的灯谜远不止这一条,但是这一条灯谜的吸引力比其它灯谜胜过百倍。春灯春光,大家都注视着这条灯谜,但很多人都猜不透谜底。其中有一人高喊道:“我猜的是贵公馆的尤大小姐,对不对呢?”
猜灯谜的是当地一个穷秀才,三旬年纪还没有娶得娘子,平日痴心妄想会有彩楼上的千金小姐把彩球拋中了他,这样就可以享尽人间艳福。他挤入人丛里看灯谜,偏偏欣赏了这一条,以为其中语意是个怀春女子的口吻,料想这谜底,定是猜一个女人,猜中了,定有美貌佳人跟着他走。他瞧见公馆的门条是“尤公馆”三个鎏金大字,便狂呼道:“我猜的便是贵公馆里的尤大小姐。快叫尤大小姐跟我回去成亲!”
喊得谜主人哭笑不得,便冷冷地说道:“先生错了。这里面只有尤大少爷,没有尤大小姐,况且谜条写的是‘请打一物’,没有说‘请打一人’。”
穷秀才强辩道:“盈天皆物力,人便不可以叫物吗?”
谜主人道:“那么你猜女人便是了,怎么是尤大小姐呢?”
穷秀才道:“美貌女人,唤做尤物,所以我猜这一物便是尤大小姐!”
这几句话,又引起了许多文人拍手大笑,都说:“想入非非!想入非非!”
祝枝山目力不济,每逢猜灯谜时,要么是周文宾看了告诉他,要么是书童看了告诉他。书童也天资聪颖,跟着祝枝山学了不少东西。这时,祝枝山和书童耳语几句,小书童便在“想入非非”声中,挤入人丛喊道:“我来猜猜!我来猜猜啊!”
此言既出,一时大哗。
要知道猜灯谜的,都是些饱读诗书、方袖飘飘的儒生,忽地挤入了一个罗帽直身打扮的小书童,于是大家都吆喝:“滚滚滚,你是乌鸦,怎么挤入了凤凰沟。”
书童也不去理睬他们,高喊道:“谜主人,这条谜儿打一物即以打中之物为赠,不是‘墨’么?”
谜主人面露喜色,很起劲地答道:“是墨是墨,你的心思很好啊!”便揭下谜条,取出一锭四两重的精制名墨授给书童。
那个说美女即尤物的穷秀才讨取了这纸谜条,又细细地研究了一番,便道:“不错不错,句句都是说墨,并不是说人,我猜错了。”
自此以后,祝枝山出去猜谜,总是带着书童同去,很多难猜的打俗语打用物的灯谜,经过祝枝山一番点拔,竟被书童猜中了好几条,一时传为美谈。
祝枝山洋洋得意地说道:“从前郑康成有诗婢,现在我祝枝山有谜童,可谓无独有偶。”
小书童笑道:“大爷,这个名儿很难听,谜童祝管,被人家弄错了,便要叫做‘煤筒竹管’了。”
祝枝山道:“叫做‘煤筒竹管’也不妨,你本来是‘谜童祝管’,不过音同字异罢了。”
【编者按】灯谜的出现和当地的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遇到年节的时候,置身在喜气洋洋的氛围里,一些有文化有情趣的人总会想方设法寻找一些平日里生活中没有的乐趣,来调剂生活;同时,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也给灯谜等文化活动提供了条件。文章叙述了明朝中期杭州尤公馆出贴出灯谜引起了一番热闹的情景,写出了穷秀才的愚拙,写出了祝枝山书童的聪明机灵,写出了热闹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叙述较为细致。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