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回民艺术家马志俭的故事

编辑推荐 回民艺术家马志俭的故事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266发表时间:2017-10-25 15:09:23
摘要:讲诉陕西省宝鸡市画家、雕塑家~考古副研究员马志坚,茹家庄考古~古强国的确立~兰亭序论辩~金台观文物被盗案~中华石鼓复原等传奇一生的故事。

回民艺术家马志俭的故事
   一、画家事迹
   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面土塬的半中腰,有一道观,名为“金台观”,是张三丰修炼之地,建国后一直为宝鸡市博物馆。金台观里有一处很隐秘的小院,如果是在春夏天,花草爬满了篱笆墙,一般人是决计不会发现这个所在的——这便是老雕塑家、画家、考古学家马志俭的艺术世界!
   马志俭,又名马俭,子剑。画家、雕塑家、文物考古副研究员。1936年生于甘肃平凉市的回族家庭。因他祖籍为陕西大荔县沙苑,其祖上在清同治年间剿灭回民的大屠杀中起义突围,后流亡落籍到陇东,他又自号陕回遗民。马志俭的身世同其名号一样具有传奇色彩,集画家、雕塑家、考古学家、文史研究家及文物保护人为一身。
   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于平凉师范毕业,在陇东师范附小教书。195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承于长安画派的鼻祖赵望云先生,得其真传。他的人物速写简约明快,笔力非凡,虽随手勾勒,就达致可传神写意境界,在五十年代末即有盛名。1959年他主持了宝鸡第一届美术作品展。
   他在雕塑艺术上亦功力不凡,文革初期由他主塑的大型群雕《收租院》,在宝鸡及周边地区轰动一时。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他主持的茹家庄西周墓和铲车厂汉墓考古发掘,在国内考古界有重大影响。他根据考古发现及有关历史资料引证,完成论文《兰亭论辩与(隶书时代)说考》,否定了郭沫若先生发动兰亭论辩所持立论,遏制了抹杀我国书法传统的风潮。
   1984年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备召开的北京国际医学会议筹备组工作期间,为会议提交的论文《人体结构的美感意识》和《论医疗雕塑》等专业论文,受到好评。他创作的国画及雕塑作品五十多幅(件)被外国友人和机构收藏,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开始关注并研究回族历史,创作出他称为“木罕雕”的回族历史群雕,以及一系列以清朝同治年间清政府屠杀回民为体裁的国画长卷,这些创作他视为对自己民族和心灵的回归。
   1993年他复原北宋石鼓,写出了极具学术价值的《陈仓石鼓北宋原貌复制录考》,同年还创作了二十多米的千古字谜《石鼓文长卷》,在学术界兴起对国宝石鼓的研究热潮。
   鉴于他保护祖国重要文化遗产,为人类进步事业所做贡献。他被授予《翰墨中国》金奖,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国际优秀论文奖。其业绩被载入《中华优秀人物大典》《民族之光》大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五十多种辞书,报刊。
   二、茹家庄考古
   那是1974年初冬,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的土地进行承包平整,滩地好分,吊死鬼沟上那片坡地难分配。那时,庄里的领导杨明玉就自己承包了那片坡地。他和媳妇在平整一块土包时,刨出几件铜器,马骨架及大量朱砂。村委书记杨明玉让村民宁文岳等人用锄把把车马铜圈穿到锄把上赶到益门公社(现神农镇),向主管文化陈文耀上报,经陈文耀上报区文化馆(现图书馆),派张德文等人到现场考察后上报,原市博物馆馆长李仲操提议,让过去常搞田野考古的马志俭去看一下,书记李全昆派领导卢连成一同前去勘探和考古。
   到了现场,杨明玉领着马志俭和那位年轻的领导查看出土铜器的地方,认定是车马坑,再用铁锨铲周围地面,发现五花土范围内是墓葬。那个年轻人说,他在学校听老师说过,早期古墓多已十墓九空。他自己主动提出已出土文物的车马坑。马志俭就带了由队长杨烈分派的几个人,还有杨明玉,杨德海去一号墓葬区挖土方。他一边干活,一边嘱咐别人:手要轻点,一层一层地刨土,要注意土质的变化。当清理出墓葬边台上几具死人骨架时,大家心情开始紧张起来。他叫他们只负责把他用小镢头挖出的土往上运送,他一层一层清理。到第三天已经出朽涅成木灰的墓葬棺椁。这一天,正挖着,他忽然张开双手示意他们赶快上去,他们还以为挖出来披头散发,龇牙咧嘴的死人。一个小个子村民惊叫着,赶紧往上爬,只看见他的腿已经不听使唤,爬了半截又滑了下来。但马志俭却不慌不忙,伏在墓地用铲子一点一点地抠土,杨明玉看到他面前一件件青铜器半截已露出来。他说是青铜礼器,标示墓主身份的五鼎四簋。足足又清理了两个小时,当他艰难地伸腰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墓底中间彩光四溅,五颜六色各种玉器玛瑙饰品,有玉鹿、玉虎、玉牛、玉鸟、玉蚕、玉璜、玉玦和玛瑙串珠,令人目眩眼花。
   马志俭立即摇手,制止大家伙的惊叫,招呼杨明玉和另一位村民宁文岳继续沿着左边木灰隔板那边向下挖,先是挖出一块虽已朽涅但上边镶满了闪亮贝壳的装饰板,边上还有一片长木板,两头呈粉化了一部分,显然比右边的椁室还大。顶部靠右侧现出的青铜器更多。有鼎有簋有鬲、尊、卤、爵、觯、盘、鸟形尊和压成碎片的象形尊等。其中有件压烂的釉瓷罐和一件完整的釉瓷豆。是以往同期墓葬少见的器物。
   这个墓葬的东侧被另一墓的边缝打破,不过那个墓葬的范围已延伸到沟边崖上十来米,土方量大得多。马志俭和几个村民由上往下挖。当清理完椁室边台上像痛苦挣扎的少女儿童的骨架后,发现上边墓壁逐渐露出交错的几道裂缝,再挖椁室时,土不断往下掉,吓得村民不敢挖了。马志俭想办法,他让人找来木板顶住墓壁,又吊起一块板子,自己爬在板上往下一点一点清理。他小心翼翼地抠出已经散露出一点边角的青铜器周围的填土,当文物现出层面的花纹,他立即用绘图纸如实记录下来,同时用照相机进行了拍照。
   当他正在清理墓中棺板朽涅混含朱砂层中夹杂着的玉器玛瑙饰品时,不想上边墓壁往下掉土块。他赶紧一手搭在墓边青铜器上,一手撑在木板旁土堆上,用身子护住那些脆弱的小件珍贵文物。杨明玉在村民的喊叫声中扑了下来,幸好土块没有碰着他,却重重砸在马志俭的脊背上,只见他咬紧牙撑着,直到村民在上边排除了没掉下来的裂块,他才被那个叫宁术芳的村民扶着靠在墓边上,摸着脊背喘粗气。
   从前棺清理的铜发簪和这个棺外发现的散落各处的铜戈,铜斧来看,这是一个夫妇合葬墓。尤其是棺内那两把朽坏且在柄上缠着金丝的短剑,更证明墓主是一位身份显赫的人。
   当绘墓主头顶那一鼎一簋时,马志俭尤其细心,这两件铜器都有盖,造型独特,花纹精美,内部都有铭文。再回过头来翻看前边棺头露出的鼎簋口沿上有一字,都是中原古钟鼎里没有过的字。
   杨明玉看到马志俭盯着女棺顶部五鼎四簋和隔板左侧的正头顶一鼎一簋发呆,就问:“你不是给我们讲: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么,这墓主人如此高贵的身份怎么是一鼎一簋的礼器,而五鼎四簋竟在女棺上。难道这里不归周礼所管?”
   马志俭说:“是不归周王所统治的地方。你们想,为什么姜子牙由山东过来投周文王,不住渭河北岸的周原,而住在这一带的磻溪沟吗?说明这一地区是他同族的地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么。西周时期史书诬称的:‘猃狁’‘犬戎’,当为炎帝之后,就住在这一地区。你们看看墓边上陶罐的样子,再看看随葬的中原少有的器物、饰品,哪像是中原正统姬姓墓的遗物?当黄帝用战争手段击败炎帝部族的势力,占据中原后,虽有姜姓美女为妻并借姜姓武装灭商,但其隶属关系与歧视政策没变。姜尚领兵为周打天下,封为三公之一,但战争成果,主事涉政无缘分,却要承担很重的贡赋徭役。若遇天灾,不能满足周王苛求,就会遭遇无情的讨伐杀戮。尽管史书将这些邦国称作戎,但我们见到的出土器铭记载,戎在军事上是经不住打的,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再看看这位强伯墓中出土的几样兵器,大多已经陈旧及伤痕累累。像西周早期无胡弯月刃的戈及短剑,又有中晚期的背刃直的胡戈。不管这件戈是赠品或是战利品,它都可以作为断代的依据。”
   一号墓被清理出来,它是一座“甲”字型墓葬,一条长长的斜坡墓道,连接这长方形的墓室。墓室又分为甲乙两个椁室,甲室一棺,乙室内外为双棺,而内棺大小却与甲室相同,这无疑表明两位死者地位、身份有一定的差异。
   根据随葬物的特点分析,两室的墓主人虽然骨头已朽,但是,一男一女肯定无疑。乙室墓主人腰部放着两把皮囊装裹着的青铜短剑,不失生前的权势和威猛,甲室墓主人遗骸的胸部,腹部和腿部有多层丝绸捆扎包裹的印痕,隐其一副懦弱与柔顺。那簇拥在两个墓主人周围的大量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丝绸及车马,向人们炫耀着墓主人生前的显赫与荣华。
   墓中还有大个殉奴,墓道与墓室的相接处有一青年男子,似乎是专司守护墓门职责的阍者;旁边有一壮年男子,是分管墓室的保卫;在男墓主人椁棺东侧,一青年男子骨架上压着三个车轮,看来他生前是一个赶车的车夫,三个不满十岁的儿童在主人死后,也被活活殉葬,说明他们生前是僮儿。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有一位女性竟然被肢解,身,首,双肢被抛散于墓道的上口,头骨与肢骨相距3米左右,显然她是墓葬回填到墓道封口时的最后牺牲品。从墓室保存下来的大量竹节推测,肢解的祭礼气氛是十分悲壮的。
   此次茹家庄考古,墓中出土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装饰品、陶器、原始瓷器等1500余件。强伯随葬的青铜礼器有鼎、鬲、尊、卤、爵、盘及鸟形尊等30多件,其中8件有“强伯自作用器”之类的铭文。此外,还有编钟3枚。井姬随葬的青铜礼器有鼎、鬲及羊尊等十余件,多数有“强伯作井姬用器”的铭文。两墓随葬玉石装饰品1300多件,主要为鹿、虎、鸟、鱼等动物形象及项链、串饰等。
   在1975年8月,由北京故宫博物馆和陕西省文化厅在故宫举办了(陕西省宝鸡市新出土文物展)。历时三个月轰动了京城,当时在北京30多位考古文博科学家极大关注并为此召开了学术座谈会。肯定了是我国史书上消失的古国。(马志俭先生曾以墓内主人棺外顶部带盖鼎和簋内铭文之第一个字)确定其为强初步论证,是我国史书不曾记载的炎帝后裔西戎部族在此立国。填补了我国史书上的一项空白。
  
   三、论证古强国
   一个墓地,四座墓葬,三个车马坑,埋葬着一个主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号墓中的两人是什么关系?紧邻相靠,死后还要侧身相望的二号墓主人又与一号墓主人是什么关系?车马坑是为谁而陪葬?这些都是待解之谜。
   要解开这个谜,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寻找铜器上的铭文。为了铭文,马志俭用刷子小心翼翼地清扫着每件器物。突然铭文出现了,一件宝鼎上出现了两行七个字“强伯作自为鼎簋”,铭文倒置,字体草率,虽对解决墓主人身份有帮助,但还是孤证,紧接着,他们在铜鼎、铜鬲、铜卤等器物上发现了多处铭文:“强伯自为用鼎”“强伯作旅用簋”“强伯自作盘莹”……马志俭看到这些铭文后惊愕兴奋,这个字就是这个墓主人所在方国的国名,而强伯就是这个方国之君。
   茹家庄一号墓的甲乙两室,葬着两个人。甲室的墓主人衣饰华美,明显是乙室死者的殉葬者。但是在正常情况下,两人不可能同死,因而甲室的墓主人就是从死殉葬。这个从死者是谁?从其与强伯并葬和“儿”组铜器来判断,她只是强伯的待妾。
   紧挨着一号墓并与之相通的二号墓,无论是葬具或是随葬品都优于殉葬强伯的待妾,28件青铜器中多数都有铭文,其中“强伯作井姬用鼎”明白地表示出她是强伯妻子,无怪乎死后依然侧身相望,依恋着强伯。
   待妾殉葬而妻子异穴合葬,这是西周墓葬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强国受封到宝鸡后,为了在周人的京畿之地立足,他们通过婚姻外交,很快与附件的失国、井国、散国建立关系。东邻的井国是周公旦的后裔,井侯曾在周王室任卿士重用,辅弼天子,于是,这位后来长眠在茹家庄墓葬中的强伯便迎娶井侯之女为妻,以求附庸姬周的上层而生存。
   与此同时,儿姓小国也攀附于势力较强的强国,将女儿送给强伯被纳为待妾。
   若干年后,强伯死亡,按其惯例,妻妾应当殉死。但是强叔、强季等宗室贵族万万不敢把母亲势力最大的井姬殉葬,母家势力弱小的儿妾殉葬就成为必然。于是,在巫师主持下的一次隆重、庄严、残忍的葬礼中,可怜的儿妾被缚以丝带,裹以绸衣,带着对生命的依恋,被装进了棺材,去时还带着母亲陪嫁的儿鼎、儿簋,还有童男童女,血淋淋的葬礼,在爆竹声中进行。在这里,母亲势力的大小,不但成为确定她们正庶的婚姻关系,也决定着她们生死存亡的命运。
   又过了若干年,井姬亡故,在隆重的鼓饶声中,在丰厚陪葬品的簇拥下,她安然入土。人们在构筑墓葬时,还故意将强伯的墓室打破相通,以表示她虽不肯生殉,却实现了死后相聚的夙愿。
  
   四、铲车厂考古
   1979年4月,在宝鸡市金台区福临堡铲车厂家属院搞基建时发现古墓葬。由铲车厂上报原市博物馆,馆里即派画家、雕塑家、考古专家马志俭先生一人前往现场考古清理。历时数月,清理出土东汉时期生产生活用品有灰陶质的壶、盆、井、灶、尊、翁罐、铜镜、顶针、铁铧冠等54件,还出土大量五铢、记号五铢、剪轮五铢、王莽货泉等百余钱币,更为重要的两件朱书解殃陶瓶,分别出土于墓前室东耳室内,一个通高21厘米,瓶体比较完整,内有谷物痕迹。一个通高23厘米,半面残破,内装有五铢钱八枚。两件陶瓶略水泡片刻,既显示出腹部朱书解殃文,其内容从“黄神北斗”到落句“如律令”意思来看,是以黄神告主管阴间之神墓,墓伯为死者解去罪过。这带黄道色彩的文告,在东汉是相当盛行的。根据目前新发现的出土文物或传世器,大多出现在恒帝、灵帝时期的墓葬中。
   此墓有三大惊奇:1、三座古墓规格巨大少有。2、出现众多五铢钱少见。3、两件朱书解殃文物出现隶书体,应在东汉熹平元年十二月(公元172年)。
   马志俭同志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他根据对宝鸡出土的东汉朱书陶瓶断代、分析,研究以充分的论据证明了早在东汉时行楷书已经产生并广泛应用。

共 540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马志俭自号陕回遗民。职业画家、雕塑家、考古副研究员。他幼时在清真寺经学堂习读阿拉伯文古兰经,后入陇东师范学习,毕业后在学校任教。后考入西安美院国画系,师承于长安画派的鼻祖赵望云先生,得其真传。他的人物速写简约明快、笔力柁凡,虽随手勾勒,就达致可传神写意境界,早在五十年代未即有画名。1958年毕业后分配到宝鸡工作。1959年他主持了宝鸡第一届美术作品展。1965年从宝鸡市群众艺术馆调到市历史博物馆工作直到退休。文章分四个部分介绍了马志俭在绘画、雕刻、考古和回族历史研究方面的成就,并摘要介绍了他在茹家庄考古时的重大发现和铲车厂考古的新发现。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0-25 16:54:47
  马志俭是个人才,是在绘画、雕塑和考古研究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人才。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