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重走长征路,徒步六盘山(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重走长征路,徒步六盘山(散文)


作者:史建民 秀才,139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23发表时间:2017-10-25 16:16:25

10月22日凌晨7时30分左右,户外气温11℃。当平凉城里大多市民还酣睡在周末甜美梦乡的时候,我们一个个背着行囊、身着户外登山服的“驴友”,陆续赶到平凉柳湖路什字附近的1路公交车候车点集结。8时许,在领队蓝天老李安排下,大家分乘3辆私家车沿312线西行。
   车队一路西行至六盘山脚下。车辆妥当停放后,举起“开心快乐一家人”户外徒步群的大旗,准备沿六盘山公路徒步上山。可六盘山盘山公路封闭了,我们只能选择沿六盘山沟底上山。一面队旗迎风招展,大家呼朋唤友好不热闹。在大海的主持下,上山前众友先合影留念,并围圈跳起了舞,悠杨的歌声,满山金黄的六盘山脉,在阳光下更显得夺目万分。唱吧,跳吧,所有的驴友们,红军长征胜利,就是从六盘山开始走向陕北,走向胜利的!
   行进约半个多小时,山涧、路边可见淡淡的软软的落叶松叶,像一片地毯。随着不断前行,路面上积水越来越厚,冷风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些已体力不支,而人人都会相互照应,一旦出现状况,大家定会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就是手拉手,肩并肩,即使没有用视频纪录,但目睹相互扶助的一幕幕场景,还是分外感人的。遥想长征时,前后有国民党部队夹击,饥饿,寒冷,二万五千里征途,红军战士不正是这样相互帮助,齐心协力走过来的吗?
   12时左右,行至半山腰一个坡度平缓的避风山凹,蓝天领队招呼大家就地休息和午餐。一个个驴友卸下“重装”,去掉防护眼镜、口罩和魔术围巾,铺开防潮垫坐下,拿出热水壶水杯,掏出饼子、鸡蛋、苹果、牛肉等各种各样的美味吃了起来,有的还将多带的美食送大家分享。这时,有人打开“随身听”播放音乐,有的还不失时机抓拍镜头。此刻,无论男女老少,每一张面孔无不洋溢着欢笑。因为群里有互不打听对方的职业、住所、年龄的“三不问”群规,大家坦诚相见,平和相处,无拘无束。徒步队伍中有年近70的老者,也有年仅23岁的年轻人,大多数是40开外的中青年。听着轻松欢快的音乐,看着云天相接的自然美景,吃着平日里习以为常但在此时格外香甜的美味,大家的心情也格外轻爽。午餐结束,有人提着塑料袋收集垃圾、打扫战场。入群之前,群内公告的防火、环保、野生保护、水源保护等事项大家都烂熟于心,时刻遵守。
   休息后继续向六盘山顶攀登,在六盘山腹地的的半山腰中,成片落叶松围成的山凹之中只见彩旗飘飘,鼓声阵阵,上台阶,进院落,三只大鼎,一字排开,鼎内香柱袅袅,一老者击鼓诵经,坐北向南的正殿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塑像,而偏殿一侧是张学良,杨虎成,另一侧则是马本斋,马步芳先生的的塑像,这种布局百思不解其意。问老者只是摇头作罢……
   经过3个多小时攀登,大队人马到达红军长征纪念馆。此时阴云密布,可好天上没有飘起了雪花,唯风特别的大,在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上,大家摆出胜利的身姿和手势相拥留影,三面队旗犹如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主力队伍胜利会师的军旗,在凛冽北风中迎风招展。在气势宏伟的纪念馆、魏巍耸立的纪念碑以及纪念广场上的青铜雕塑、红旗造型的迎壁墙前,有的拍照留念,有的躺卧在草地上尽情舒展。有的站在党旗下重温了入党誓言,并且再次进行了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全队人员再次在长征纪念馆前齐声朗诵了毛主席的壮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为照顾舞友,蓝天允许大家在纪念馆广场跳了优美的广场舞。
   随后,少数人向纪念馆对面的山峰挺进。
   踩着被松叶覆盖的石阶蹒跚而行,越走道路愈是艰难,一想到红军的长征精神给了大家鼓舞,当一步步来到海拔2800多米的纪念亭和吟诗台时,才真正体会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情怀。据说,毛泽东同志当年就是在这里构思了那首著名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吟诗台四周高高竖立的旗杆上,一面面红旗早已被山风撕烂,西风漫卷之下,猎猎作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也许只有经过艰难困苦才能挥就如此气势磅礴的诗句。有队友说,这里一个个土堆下埋葬着一个个红军的骨魂。如若是,大家的到来也算是对他们一次凭吊吧。风在吹,登高虽不能“一览众山小”,但却真真实实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这也许是参加此次户外活动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下山的道路相对轻松。分了两路,年青力壮的,在茫茫林海中,在“大海”和几个老驴友带领下,大家踩着落叶枯枝,抄近路翻沟壑、钻灌木丛,一路有惊无险。而大多数则从六盘山的老路下山,在位于六盘山脚下和尚铺村王洛宾文化园。风和日暖,蓝天白云与山峦叠嶂相映衬,空旷的文化园大家的到来多了几分喧闹。驴友们争相在王洛宾拜师五朵梅主题雕塑前留影,探寻曾经一段故事:
   据查:20世纪30年代末,年轻的王洛宾为宣传抗战深入西北大后方,在六盘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邂逅了民间花儿歌手五朵梅,由此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
   1938年4月,24岁的王洛宾和萧军等一行由西安至兰州,途经六盘山脚下时遇雨雪天气而滞留,随即歇息在和尚铺村一家车马店——五朵梅客栈。风雨不止,无法启程,王洛宾便和他的同伴经常在屋子里哼歌解闷。歌声传到车马店伙计们的耳朵里,伙计们觉得新奇,便告诉王洛宾说,他们的老板娘也有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好花儿。她的歌声一出口,山雀也平声静气的。王洛宾喜出望外,没想在这里能遇见民歌高手。车马店的老板娘虽已人到中年,却相貌俊美,花儿唱得远近闻名。因她额头上有处梅花状的印迹,认识她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五朵梅”。王洛宾邀请五朵梅唱一首民歌,五朵梅毫不推辞,慨然应允。一曲终了,果然名不虚传,歌声扣人心弦。雨后初晴,老板娘想王洛宾就要西行了,便邀请王洛宾一道爬上屋后的黄土坡,又给王洛宾唱了一首当年曾在送别情人走西口时唱过的歌:
   走哩走哩走远了,
   眼泪的花儿飘远了。
   走哩走哩走远了,
   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
   褡裢里锅盔轻哈了,
   哎嗨哟的哟,
   心里的惆怅重了!
   老板娘的歌声率真质朴,情思委婉悠远,唱得悲悲切切,实在动人。王洛宾头次听到这种曲调高昂,歌声优美,且富于浓郁地方特色的西北“花儿”。他被歌声震撼了,情不自禁地叫绝之余,急忙用五线谱记下这首闻所未闻的情歌格律和调令,并向她搜集民歌,记录歌谱。王洛宾成了第一个用乐谱记录“花儿”的人。
   王洛宾哪儿也不去了,巴黎也不去了,延安也不去了。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的高徒,拜倒在一位布衣短衫的农村老妇面前,从此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世界,一生离不开中国大西北,此后,他就再也没有回过北京,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留在了西部。
   而网友玲的老公背玲下山的镜头不知被哪位网友抓拍到,放在群里面,那种真情,那种恩爱,不由地让人感动……
   对初次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来说,这种且行且游的方式既新鲜又好奇。经过十个多小时的穿越,顺利返回大本营。下午5时许,徒步队伍返回了平凉城。大家AA制各自交了往返路费合计26元,新老朋友握手告别。

共 28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此篇为记游散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串联起“开心快乐一家人”一天的徒步活动,也串联起六盘山沿途的风光。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日,重走长征路,徒步六盘山,无疑更能体现其重要意义。文中参观纪念馆、纪念碑,朗诵毛泽东诗词,以及因长征“团结互助”精神的感召,都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年轻的王洛宾与五朵梅的邂逅,并从此改变了这位西北歌王一生命运和创作风格的传奇经历,尤其耐人寻味。文风质朴,完全是生活实录,也未尝不是一种创作风格。【编辑:荷锄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荷锄叟        2017-10-25 16:23:39
  向史老师问好,感谢你对星月诗话的赐稿!
原名,贾晔;笔名,叶中华;网名、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名,荷锄叟。
2 楼        文友:荷锄叟        2017-10-25 16:26:16
  西部歌王王洛宾邂逅五朵梅富有传奇色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原名,贾晔;笔名,叶中华;网名、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名,荷锄叟。
3 楼        文友:荷锄叟        2017-10-25 16:26:43
  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
原名,贾晔;笔名,叶中华;网名、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名,荷锄叟。
4 楼        文友:史建民        2017-10-25 20:09:41
  谢谢荷锄叟,你的编者按更具感染力,拙笔将因你的编按而增色!谢谢!
网名,香山红叶,太统烟雨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