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沙古道行(散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一句词,是词中之龙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句传世佳句。作为上饶人特别是上饶县人,若不知道这首词,都有些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上饶人或上饶县人。
这首词我是背得来的,因工作关系,黄沙也去过几次,但均未找到古道。据说:女诗人舒婷到上饶,慕名而行,结果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回。“黄沙古道”似乎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已不可问津了。
据记载:黄沙古道自黄沙岭乡大屋村蜈蚣坞自然村始,至尊桥乡上乐村止,全长5公里。然而,因为岁月蹉跎,沧海桑田,在近千年后的今天,黄沙古道大多已不复存在,然而,却仍存有一小段的,且大部分是未经修饰,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共总长为816米。十月十五日,我跟随着烟雨、孤芳等一群上饶资深驴友,一道去探寻这一段路,在尊桥和黄沙岭乡交界山脊地,一个寺庙下行不远处的古道。
古道不宽,基本上在一米以内。路面由石灰石铺就,顺势而下,没有铺设台阶,估计骑马,步行是没有问题的,推独轮车应该也可以,但看地上石头留下的痕迹,独轮车是没有走过或很少走的,因没明显辙痕。
古道肯定是有人去探古寻幽,缅怀先贤,力求与稼轩同道的。不然,古道两边的杂草何以会高过人头,而古道上的野草均较低,想必是先行者殳除了羁绊脚步的乱草,而后行者又不断地踩踏,致使这条古道模糊可见,勉强能行。
古道的杂草丛中,时不时地有些不知名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细细的、柔柔的、轻轻地探出头来,朝着我们微笑,和我们打着招呼。真的是山花也温存,野花亦多情啊。
咦!这是什么?桐子?真的是桐子!城里的孩子已经认不到桐子了,农村的孩子已不知道桐子的用途了。对对联感兴趣的人,估计知道这么一句谐音上联:“童子击桐子,桐子落,童子乐”。现在很多时候,桐子已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了。但在历史上,在人类没有使用水泥之前,桐子榨出的油——桐油,那是神一般的存在,帝王将相打造宮殿,修筑城墙,建筑陵寢,多用桐油勾兑糯米浆,其粘合、牢固程度绝不亚于现如今的任何类型的水泥。而普通百姓,箍了木桶,做个木盆,完工之日,必用桐油刷上几遍;木船造好后,也必须用桐油粉刷粉刷。至于木船、木桶、木盆缺个口,漏个洞,那用桐油拌石灰,人称桐油石灰,补好之后,干透,其结实程度丝毫不弱于原物……好东西啊!而今此物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想想也是,箍个桶、做个盆,仅仅桶匠的工钱就不低,还要用桐油粘合勾缝,而买一个不锈钢的、搪瓷的、塑料的......价位则低得多,且也不用那么麻烦。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对黄沙古道,桐子,桐油,人们都在不停地做着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工作。
历史能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固然要留住、要继承,却无须一味地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到过黄沙古道固然可喜,没有去过亦已欣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
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