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卷青史两行泪(散文)
绍兴七年,刘光世交出淮西军指挥权后,高宗曾想把淮西军交给岳飞指挥,主战派张浚和主和派秦桧,这两个死对头都不同意皇帝这样做。高宗说岳飞是忠臣,秦桧说当年太祖皇帝也是忠臣。高宗想想也对,岳家军十万人淮西军五万人,一旦全归岳飞指挥,万一他有二心那就真的拿他没办法了。此时,岳飞一怒之下失去理智以回庐山为母亲守孝为名撂挑子不干了。这时候,宋朝和金国还没有达成和议,金军随时可能打过来,岳飞作为高级将领,居然以辞职来要挟朝廷。宋高宗没办法,只能派太宰一级的高管给岳飞写信劝他回来,岳飞偏不就坡下驴坚持呆在庐山,高宗再派岳飞的部下李若虚和王贵上山去请,李若虚问岳飞:您以为您真的能和朝廷翻脸吗?岳飞顿时后脊梁直冒冷汗,立即下山向高宗承认错误请他别生气,高宗说我不生气,我如果生气我就弄死你了,太祖皇帝说过,犯吾法者惟有剑尔,你还是回去好好整顿军务吧。
我们不妨想想赵构心里什么滋味,你岳飞是我亲手提拔的,你嘴上说忠君报国,可你现在知道朝廷离不开你,你就以辞职来要挟朝廷。赵构此时恨死了岳飞,却不得不好言抚慰,把他请出来继续带兵打仗。
我认为张浚和秦桧反对岳飞合并淮西军,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也相信岳飞的初衷是壮大力量,尽快收复失地迎回二圣,没有谋反的心思。但在当时,谁知道你岳飞心里怎么想的?就算你岳飞不想反,你的部下会不会逼着你反?很难说。太祖皇帝当年就是这样啊,在陈桥驿,几个部下把他摁坐在椅子上,给他套上黄袍然后三呼万岁,就这么反了,兄弟们跟着你东征西战刀头舔血,我们也想封候拜将呀,你当皇帝了,我们才能跟着升官进爵。谁敢保证岳飞的部下不会这么想?
更要命的是,岳飞这个人身价清白一身正气,在民间的声望超过皇帝。皇帝和朝廷抓不住岳飞的任何把柄,皇帝会想你的声望比我还高,钱财你不要,田宅你不要,美女你不要,官职你不稀罕,你到底想要什么?汉朝王莽篡位之前和你岳飞的情形一样,最终自己当了皇帝呀。
就在这一年八月,岳飞捅了更大的娄子,他自己亲自手写奏章,建议皇帝立赵伯琮为太子,念奏章时高宗不发一言,一阵冷风吹落奏章,岳飞哆哆嗦嗦地捡起奏章,高宗扔下一句话:立太子这种大事,哪是你们带兵在外的大将能参与的?岳飞吓得面如死灰。岳飞退下后,高宗马上找岳飞的幕僚薛弼问话,得知这是岳飞个人的意见,不代表十万岳家军后,才松了一口气。主战派宰相赵鼎听说后,马上找到薛弼说,岳飞太糊涂了,这种事哪是他一个统兵大将能参与的?这种事只能有一次,绝对不能再有第二次。
高宗在扬州逃跑时受到惊吓失去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三岁时受惊而死,太宗皇帝一脉靖康之变时,除了赵构全部被金国人掳走,赵构只得从民间把太祖的后代赵伯琮赵伯玖两人找来收为养子,养在皇宫准备日后立其中一人为太子承继大统。
高宗想着自己现在不能生孩子,说不定哪天治好了生个儿子,那我为什么要便宜那两个放牛娃呢?而且,立太子是皇家内部事务,大臣是不能干预的,你岳飞要求皇帝立赵伯琮为太子,你什么意思?为自己找靠山,日后新皇帝登基你有拥立之功?一般来说,如果皇帝询问大臣该立谁当太子,大臣会说这是您皇家内部事务微臣不敢多言,您无论立谁都是我的主子,我都要好好辅佐新皇帝。
无论是作为男人还是作为皇帝,不能生育没有子嗣都是话题禁忌,岳飞偏偏就犯了大忌。
从这时起,赵构和岳飞君臣就彻底决裂了。也许,赵构在心里杀了岳飞无数次,但是,赵构也明白岳飞没犯法,没有哪条法律不允许大臣辞职,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大臣建议立太子就犯法。皇帝不想落个杀害忠良的坏名声,秦桧心里透亮,皇帝不能出面这活我揽下了。
有时我就想,当初秦桧命令岳飞的结拜兄弟杨沂中接岳飞回京城受审,一路上杨沂中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他劝岳飞放宽心,到京城说清楚就没问题,岳飞也以为自己能解释清楚。路过岳家军驻地时,部将们听说帅爷路过,纷纷赶来探望,有几个心腹大将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劝说岳飞自救,岳飞仍然相信只要说开了就没事。假如接岳飞去京城的不是杨沂中而是万俟卨之流,假如岳飞早点知道高宗和秦桧不会放过他,等着他的是死路一条,他会不会反呢?
此时他要自救的话太容易了,人就在岳家军驻地,部将们群情激愤主动要求岳飞自救,十万岳家军就等他一句话。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
高宗铁了心要岳飞的命,先定谋反罪,可是,他都不能说服自己,岳飞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谋反?最后实在没辙,给岳飞按的罪名是救援淮西军不力。要是救援不力也算罪的话,那些打败仗的早该开刀问斩了,凡是领兵的谁没打过败仗?还有你爹宋徽宗金军南下时,连皇帝都不干了逃到镇江,这笔帐怎么算?你哥钦宗皇帝打开开封城门投降,这笔帐有怎么算?亡国灭种这么大的罪过该不该杀头?
史料记载,秦桧曾劝高宗要杀就杀岳飞一个人,把岳飞的部将张宪和养子岳云放了,高宗死活都不同意。
岳飞不是完人,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完人,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与敬仰。我曾经把岳飞《满江红》《小重山》掰开来揉碎了,一字一句地给孩子讲解,若论豪放,《满江红》不差苏轼辛弃疾半分,若论婉约,《小重山》直追柳永李清照。我17岁那年,有幸看到岳飞手书的《出师表》,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笔法凌厉个性鲜明,一代名将把驰骋沙场的胸酣胆张和壮志难酬的压抑愤懑表达得淋漓尽致。
朝廷先夺了岳飞的军权再抓捕然后杀害,百战名将身死风波亭,年仅39岁。金国人梦寐以求都做不到的,南宋朝廷替他们做到了。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人生一大恨!
四
秦桧陷害忠良无恶不作贪赃枉法是大奸臣,这一条历史是有定论的,谁都翻不了案。
有人说秦桧卖国求荣,这一点我不同意。靖康元年,金军南下,秦桧主张朝廷不要向金军示怯,积极参与东京保卫战。钦宗皇帝任命秦桧为干当公事,在割地使张邦昌手下任职,秦桧认为这职位专门干割地求和的差事,三次上书辞职,坚决不干。
靖康之变后,金国要设傀儡皇帝,秦桧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说我们赵氏皇帝还在,你们另立的新皇帝我不认。金人恼羞成怒,你对大宋忠心耿耿是吧?成全你,跟着你的主子到金国种地吧,就把秦桧也押往北国。
自北宋以来,朝廷除了宰相还设立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但是,秦桧第二次任宰相时没有副宰相,他独相17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难道他求和之后,他能跑到金国当宰相吗?就算金国人给他当宰相,那和在南宋当宰相有什么区别?所以,卖国求荣这一条是说不通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议和等同于投降等同于卖国,也不能把主张抗金和爱国划等号。王伦和秦桧一样极力主和,人人都把他当做汉奸,主战派胡铨主张杀了秦桧和王伦,把他们的人头挂到旗杆上。王伦后来作为和谈代表出使金国,金国人扣下他许以高官厚禄,他宁死不从,他说我是来谈和的不是来投降的,后来被金国人绞死。宇文虚中出使金国,同样被扣留,后来官至金国宰相,所有人都骂他汉奸,谁能想到他源源不断地向国内输送情报?后来他带兵准备把钦宗救回国内,被人告发后,转而进攻金国皇宫,失败后被处死的。
有人说岳飞死于秦桧之手,这好像是事实,但仔细推敲,秦桧是宰相,岳飞领太尉衔与宰相平级,而且身后还有十万岳家军,哪是秦桧说杀就能杀的?
秦桧先派何铸审问岳飞,何铸心里明镜似的,岳飞是冤枉的,他回秦桧这活我干不了。秦桧当时就发火了,你以为抓岳飞是我秦某的主意吗?“上意也”,你不想审这官你也别当了,我换万俟卨去审。
韩世忠听说岳飞被捕后,闯进秦府质问秦桧为什么陷害岳飞,秦桧气势比韩世忠还大,他说“莫须有”。“莫须有”三个字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也许有”,它的正确的意思是“难道没有吗?”秦桧问韩世忠,你老韩敢闯进我家找我理论,你敢去找他吗?韩世忠一听就明白了,杀岳飞是皇帝的意思。
岳飞被害3年后,秦桧写了遗嘱,他在遗嘱中说,他知道自己一定会蒙羞万年,但是他告诫子孙,任何人都不要为他辩护,交待后世子孙远离政治。国家打了那么多年仗,而且战争都是在宋朝的地盘上进行的,国家和百姓都已不堪重负,他坚信,对金议和是当时的“国情”下保全家国的唯一出路,但是,只要他一提议和就有人指责他卖国媚外,完全不顾国力还能不能支持战争。他激烈地抨击朝中有很多人“不知兵而号言兵事,不知国而好言国事”。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秦桧在遗嘱中对岳飞给予很高评价,岳飞能征惯战,为他和金国议和谈判提供了很多筹码,以打促谈效果很好。
我想起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到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期间,他很悲伤地对自己的侄子说,只要我在合约上签字,就会背上汉奸的骂名,可是,如果我不签字,仗继续打下去国家就会完蛋,我签字的时候你不要跟着,咱们李家总要留个清白人。
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后。胡适建议国民政府,暂时承认伪满洲国以保养国力,国民党元老居正公开要求杀胡适这个大汉奸。一场淞沪会战打下来,居正想再打下去,国家就会被打得稀巴烂,于是跑过去找蒋介石说:“总裁,如果你想和日本人谈判的话,我出面帮你谈,我已经70岁了,什么都无所谓了。”意思就是为了国家,我愿意背上汉奸的骂名,生前身后名都不要了。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秦桧有多伟大,人有多重性格,他对迫害主战派大臣的迫害,也是赶尽杀绝毫不手软。赵鼎、李光这两个主战派前任宰相都相继被贬迫害致死,胡铨被贬最后流放到海南。其他级别相对较低的主战派派大臣,都不用秦桧亲自动手,手下人就替他办了。
秦桧在遗嘱中解释,自己这么做是用强制手段,把只会清谈误国的文人赶出朝廷,我想还有另一个原因,一旦主战派在朝堂上占上风的话,他的宰相也当不下去,所以,他拼命打压主战派提拔主和派。
在外人看来,赵构和秦桧,一个昏君一个奸相狼狈为奸,秦桧说了很多赵构想说但不能说的话,做了很多赵构想做但不能做的事,是赵构的第一宠臣。
秦桧这个人权欲熏天,骄横跋扈,陷害忠良,无恶不作,但是我想问,难道作为饱读诗书的状元,不知道这么做会落下骂名吗?他为什么这么做?答案是,部分原因是他本人的品格差,最主要原因为了让皇上放心不,惜往自己往身上泼粪,主动把小辫子给皇上抓住,皇上有了把柄随时可以办你,他才放心地用你,这些坏事一多半是做了给赵构看的。
秦桧这个奸臣当得也很不容易,凡是与皇权沾边的事非常谨小慎微。
大臣们要秦桧领头,建议赵构早点立太子,秦桧自己不说,也不让别人提,一个都不许说。
什么时候立太子,立谁当太子那是皇室内部的事,秦桧沾都不沾。
有一次,高宗吴皇后请秦桧夫人王氏进宫吃饭,上了一条大青鱼,王氏说,我家的青鱼比这大多了。当天晚上,秦桧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你家的东西比皇宫还好,这哪行?想了一夜,第二天,捻了几条草鱼送进皇宫对吴皇后说,臣送几条青鱼给你尝尝,吴皇后一看,这分明是草鱼哪是什么青鱼,老头老太太土老冒。还有一次,秦桧的儿子枢密使秦熺穿了一件葛黄袍走进秦桧书房,秦桧冷冷地说,去换了。秦熺以为老爹嫌不好看,就换了另外一件葛黄袍,秦桧当时就教训秦熺,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秦熺说穿葛黄袍又不违制,老百姓都穿,秦桧说老百姓能穿,惟有你我父子不能。你看秦桧有多小心,凡是与皇权沾边的都小心翼翼,绝对不能让高宗起疑心。
秦桧病重时,皇帝赐给他“决策元勋,精忠全德”八个字,啥意思?好事坏事都是你干的,打击赵鼎李光胡铨杀害岳飞这些坏事全是你的主意,账都算在你头上。而我只不过受了你的误导听信你的谗言而已。
高宗后来去秦府视疾,在秦桧床前,秦爱卿长秦爱卿短地好言抚慰。在古代,皇帝看望生病的大臣可不是什么好事,它和现在下属生病领导探望完全两回事,视疾之后大臣必须死。秦熺以为老爹死后高宗会让自己接任宰相,高宗临走时,他问谁可担任下一任宰相,高宗当时就变脸:谁任宰相那是你能干预的?当天夜里宫里传出圣旨,秦桧和儿子秦熺全部致休回老家。秦桧接到圣旨后,没熬到天亮就咽气了。
秦桧死后,高宗马上清算秦桧的班底,把他的党羽一网打尽。只留下几个和秦桧关系不算太好,又能执行秦桧议和政策的人继续任职。
某天高宗对心腹杨存中说,秦桧死后我就再不用在靴子里藏短刀了,原来,高宗每次和秦桧见面,都害怕秦桧加害自己,于是,就在靴子里藏一把刀防身。
作为皇帝,高宗不怕秦桧手中的相权,杨国忠李林甫魏忠贤严嵩你权力再大,皇帝要办你,只需二指宽的条子,就能让你死无葬身之地。他怕的是秦桧在肉体上消灭他,作为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高宗,那么多年每天都活在极度恐惧之中,他一生都处在战争状态,天下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威胁,没有一刻敢松懈。这样的皇帝这样的人生实在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