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两年庆】一首无言的诗(散文)
箪竹,是长洲泗洲岛最密集而众多的植物,竹林的密集,构成了这里独特的景观。在清明时节后去长洲泗洲岛,正如唐代诗人杜甫《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的时候。那里长着相当稠密的箪竹。
长洲泗洲岛的竹林位于入岛道路两边,密密麻麻地对称生长着两三丈高的箪竹。漫步箪竹林间,时有阵阵竹风送爽,你会不知不觉中步入温馨与浪漫的境界。
箪竹的竹梢也都齐刷刷地蓬在路心的上空,形成一列长长的“绿体人字”。触景生情的我,兴致勃勃地说出:“箪竹茫茫泛碧波,绿林层层透灵气。”箪竹或许听懂我的话,伴随着风吹,摇曳着身姿,一边起舞一边唱着美妙而动听的“沙沙”之歌,微笑地对我说,欢迎你到来。
慢慢地挪动着步子靠近箪竹的身旁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去吮吸着那股“风过犹疑酝酿香”,看一看它那秀丽的身影。
定睛这些箪竹的新竹秆,表面上有着一层薄薄的白粉,好像国画颜料的白色倾倒在竹秆上。试问这种“白色”是不是箪竹秆的灵魂?清白浩然之气。箪竹秆,天天在阳光中微笑,在阳光中生长,一节,又一节地向上,向上。我对着箪竹秆舒张着五指抚摸她,微微闭上双眼,聆听着她的呼唤:把脸迎向阳光,你是不是感受温暖?如果你把人生面向春天,你就会感受到充满无穷的动力。
箪竹叶青翠欲滴、清秀又潇洒。我凝视叶子的形状,像汉字“个”字。叶子,她低声细语地告诉我“风来笑有声”。此情此景,你不觉得神清气爽,赏心悦目?我再端详她,仿佛又像汉字草书的“分”字。叶子,她开口见心地对我说,我们对时间要“珍惜分秒”,也要“为国分忧”!这不正是叶子在春天里,天天向上的原因吗?叶子瞪了我眼一会,然后对着我眉开眼笑。一会儿,她嘴角流着液体,滑落到我的嘴里,甜甜的。叶子还告诉我,当她老了,她就把所有的养分都供给了自己的孩子——新竹,所以她们自己就憔悴枯凋了。叶子的说话,使我突然之间感到在这绿色世界中,永恒不变的真理和真爱:“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经典名言。
慢步箪竹林里,令人心旷神怡。人们常称这里竹林“炮打不过(穿)”,怪不得村民传唱着“粜不尽戎圩谷,斩不完长洲竹”赞誉的歌谣。
在竹林里,我举目看见老箪竹壮伟的竹干撑起参天的绿盖。透过箪竹梢看见太阳,仿佛太阳就是一个喷着绿汁的火球,一切都被染绿了。可惊叹老箪竹的理想实现了!她追逐阳光,她看见了蓝天。一路披荆斩棘,勇敢去闯,终于成功!
尤为使人惊奇的,是河旁一株碗口粗的箪竹,倒伏于河滩斜坡地上,不知什么时候,半身被一块约三百斤重大石压着,她依然如故,顽强生长,守着头顶的那片蓝天和脚下的一方土地,翘首东望。箪竹尚能冲破重压顶天立地,人在逆境之中又当怎样呢?我自然引起许多思索。最终被这箪竹精神所感动,将一切忧愁忘掉,重新鼓起奋发向上的勇气!也是这里泗洲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的写照。置身其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打心眼里儿说一句,这就是竹子精神。
瞧,每一株箪竹竹节上生竹枝,竹枝是那么圆劲,那么有韧力。竹枝有的似鹿角、有的似丁香头或钉头。盯着那些老枝,老枝长在竹节大的那里,我感叹枯瘦了许多;而嫩枝却柔和而婉顺。纵览箪竹枝,丰满之处叶肯定茂盛;而枝小处,叶就会少;叶少,那么枝必昂扬振奋;叶多者,枝自然下垂。不管怎样,箪竹枝在暴风雨之中,无一丝畏惧的神色,依然如故那样潇洒,那样自然。她们给了我启示,正像郑板桥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样坚强得无所畏惧。
箪竹簇拥着的路面,如同绿色的毯铺一样。小步在这翡翠长廊里,使人神思飞跃,浮想联翩。在我们丰富多姿的生活画卷里,你会觅到许多竹子的倩影。那竹制的“书简”、笔杆、笔筒和用竹造的纸,被我们作为传播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载体。那竹制的竹椅、竹凳、竹杯、竹碗、竹盘、竹筷、竹签、凉席、掛屏、屏风、各种精美的生活用具及摆饰件,一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伴左右;那竹制的刀、标、矛、箭,曾作为农民揭竿起义,执掌白压迫者命运的古老武器;那竹制的箫、笛,被我们作为管乐吹奏,给生活增添雅致与韵味;那竹制的层板、集中箱,被我们作为木材的代用品,服务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看,竹子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各种煎熬,把美留给人间。正是竹高洁品质的象征。
在离开泗洲岛的路上,我与一个挖笋归去的村民为伴,只见他的背筐里背着沉甸甸的嫩竹笋,显然是拿到市场上去卖钱的。竹笋享有“嫩、鲜、脆、香”的美誉,为人类所食用。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食笋诗》:“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此刻,我向他请教竹笋的挖法。他说:“在竹林的土面中,要细心观察土面,看是不是有裂缝出现。或者看土面是不是有一些蹊跷的突起地方,突起的地方底下就往往会有笋。”我说:“留着长竹子,挖了多可惜呀!”他说:“快入夏了,出土不高和还没出土的笋,都是成不了材的。留着它们,反与将要成材的竹子争营养。挖了它们,既保证了别的新竹成材,又可作为一道好菜端到人们的饭桌子上。这叫各有出路嘛!”“嗬!你这话倒很有哲理的!”我称赞道,心想,“要是我们在培养和发现人才、使人尽其才等方面,能像这位农民挖笋这样有规律可循就好啰!”
泗洲岛一游,箪竹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箪竹婀娜的姿态,挺拔的躯干,随风舞动的叶,尤其他的气节、品质,他用无言,无尽,无声这最深情的行为,倾其一生的奉献精神,千言万语,情牵着我的心。竹,是一首无言的诗,一曲婉约的歌,一尊永恒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