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满山红叶,崆峒山在等你(散文)
每年的秋天,平凉崆峒山都是满山红叶,色彩斑斓,云雾缭绕,景色十分壮观。妻多次唠叨,要上崆峒山去看香山红叶,感受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美景。一
今年重阳节又逢两休日,原是报名随“快乐一家人”徒步群登山赏红叶,观雲海,不料因误乘了21路车没有跟上大群的队伍,只好选择了从前山登山,早八时,当我与妻到前山时,从这里上山的人更多,有一对年近七旬的老人,更多的是青年,男男女女,相互接伴,在上山碰上了同样没随上队群们小白夫妇,他们是我的同事,也是多年的朋友。
走过胭脂峡,过水库,湖水在微风中水波荡漾,呈墨蓝色,湖中有快艇扬起一串串水花,站在崆峒山下, 远望苍翠满目, 云涌雾生, 在问道宫之山谷鸟道等低洼处, 浓雾逼人, 咫尺不见:
沿问道宫之台阶一次登上了崆峒山之巅香山,海拨近二千米,有些微风,也有些凉意,天空是那么清新,空气是那么甜美,置身于这座天然的氧吧里,满身疲惫皆消失了,只留下满心的愉悦,我们选择从山顶漫步遂一欣赏,这样可观崆峒全景。
置身峰巅, 则所有山谷均隐于茫茫白雾之中。 周围太统、 马屯、 望驾诸山均似岛屿, 那滚滚的白云, 就像汪洋大海. 万顷波涛,又像大地铺絮、 山谷堆雪, 看去似是很远很远. 却又像近在咫尺, 轻拢慢涌, 瞬息万变, 气象雄浑, 把山谷楼台亭阁遮掩的若隐若现。 人立山峰, 看那满山满谷浓雾弥漫, 飘飘欲仙,令人陶醉, 真有身居广寒之感。
当我们一行来到中台寺院凌空塔,只见约有万人在塔之下仰望,为生长在七级佛塔上的松树顶礼膜拜;
当我们 爬上298阶天梯到达皇城院落,我与所有人都会为建造在危崖之巅的厐大建筑群所感动;
又当我们登上耸立在崆峒山群峰最高处的香山混元樓时,还是被巧夺天工气势如虹的建筑所震撼!
崆峒山的美是双重的,既有文化的厚重之美,也有自然的锦绣之美。相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都曾登临此山,后来的唐宋明清各代,均在山上建有道观禅院。现在山上共有8台、9宫、2院、42座建筑群,40多处名胜古迹,其中以崆峒宝塔最为著名。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
虽说四季都有美景。春观桃花,秋赏红叶,夏天翠绿,冬季银装,而满山红叶,烟笼雾锁,都给人以无限享受,别有种种胜景。
秋高气清,白云碧汉,丹枫似火,草深果黄。“更有秋容写不得,白云碧汉映丹枫。” 云海是崆峒山最有代表性的美景奇观。宋・游师雄曾说: 山下雨霏霏, 山头云气结。 时时雷雨收, 片片归云白 。
崆峒山是道教、佛教、儒家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古往今来,吸引着众多的风流才俊。1994年以来,崆峒山先后被认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和“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等荣誉。这些荣誉写在纸上,制成牌子挂在墙上,而要真正领略崆峒山之美,只有投入其怀抱,才能感受真切、感受深刻。
下香山,经雷声峰,到中台,西台,我们随下山的人选择从后山一路看,一路下,这里的风景与山顶不同,松柏翠绿,满山的枫树叶全红了,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同行的一对老夫妻正在对话,忽说:“今天是不是重阳?”“就是呀,你忘了吗,”“那我们应该合个影行吧?”“行”,我满足了老夫妻的请求,照片里 ,崆峒山,枫树,银杏树,红叶,黄叶互衬,满头银发的老夫妻温馨,甜蜜,老婆看后也想照一张,可请的小姑娘给我俩的照片里总感到缺少点什么。
这样的美景没留下,未免美中不足。但有两点我已足矣。
那就是爱在生活里,一对老夫妻,重阳游崆峒,只留下一张照片,两片树叶,一片红叶,一片全黄色的叶子,红黄相嵌,恩爱相加……
不论从前山,后山登崆峒,都是要经过数不清的台阶,个个都是精雕细琢,千百年来不就是那些众僧众徒,用自已的心血和智慧,为今天的游人铺成一条条上山的路吗?我们欣赏美景时怎么不能心存感激!
游长城的人,踏着脚下的方砖,抚摸墙上的条石,很自然的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我们看到他们铺砖的劳动,我们心里能没有丝毫感念?我们这个世界,其实不缺少美,缺少的就是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就是我们善于发现美的心灵感应。
崆峒山美,但愿崆峒山脚下的人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