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中国体育界翘楚的传奇人生

编辑推荐 【绿野】中国体育界翘楚的传奇人生 ————记世纪老人王耀东的辉煌里程


作者:南柯追梦人 举人,385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82发表时间:2017-11-02 19:48:15


  
   有谁还记得,在2000年新世纪到来之际,站在西安城楼敲响跨世纪钟声的那位身材高大,满头银发,动作敏捷的百岁老人?这位曾被毛主席亲自接见过、被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委任西安市体委副主任、“三见少帅”张学良、与世纪同龄、昔日的国际冠军,而今一代宗师、行过世纪风云、见证过百年沧桑,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陕西分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西北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的体育教育家。他就是中国体育界的泰山北斗,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王耀东王老。然而,更鲜为人知的是,王老就是我们嫩江县人。
   王老原名王荣春,出生于1900年9月27日,于2006年12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107岁。
   王耀东教授是中华民族近百年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也是中国近百年体育发展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曾是一名出色的篮球国手,有过辉煌的战绩。其实他的体育生涯是从长跑开始的,同样有着上佳的成绩。他的体育人生随着场上变幻莫测的阵势,总是能寻找到恰当的位置,尽情发挥自己的能量,增强团队整体的战斗力。他的一生挟带着中华民族的百年荣辱,在他丰富曲折经历中,反映出中华体育事业的百年沉浮,百年兴衰,百年沧桑。百岁体育元老,本身就是一部历史。
   嫩江王氏其实并非满族旗人,也不是当地老户。祖籍山东省历城县,先祖世代为农,到了王耀东曾祖那一代旱灾连年,加上战乱频频,迫于生计,才下了关东。
   历城王氏乘船经渤海首先达到东北奉天(今辽宁省)后又继续北上,辗转来到北部边陲黑龙江省嫩江县,在陈家屯安居下来。王耀东的祖父大约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取名王赶图,身材魁梧,体魄出众,被清政府招兵,挑选入军队,从此王家成为汉军旗八旗中镶黄旗的成员。王赶图成为汉军旗兵后,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受到清廷赏识,被选入醇亲王府当差。这也是他受重用提拔出人头地的重要契机。王赶图早年履职的详细情况已无从考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获得了地位显赫的醇亲王的信任并因此而被推荐提拔。以后王赶图屡次升迁,官至副都统后受命镇守嫩江府,赏赐二品顶戴花翎,副都统一职,为各省最高军事首长将军的副职,可统治镇守一府,进一步则可升任将军巡抚,因缺少文化阻碍了王赶图的仕途升迁。王耀东回忆说,如果祖父识字的话肯定能做到巡抚。王赶图大约在辛亥革命前后去世。
   王赶图有四个儿子;长子,王新斋大约生于1860年,年轻时曾在汉旗中任统领,管辖三百户人家后任管带(营长)。黑河战败后,解甲归田,后半生不复出任,在乡经营农业。
   王新斋与潘春娥婚后生有四男三女;长子王寿春,长女王景文,次子王荣春(王耀东),三子王魁春,次女王景之,幼子王维春,另一幼女早夭。
   王新斋带兵抗击侵华的八国联军,黑河之战中遭受惨败,不得不带领全家加入到南逃的难民行列中。1900年9月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四),全家逃至讷河至齐齐哈尔之间一个叫“二郎屯”的小村庄附近时,妻子生下一个儿子,“添丁”是家族的重大喜事,而此时此刻这个生不逢时的男婴却成了加重家庭灾难的累赘,他的降生全无喜庆可言。为了一家老少活命王新斋作出了痛苦的选择,他含泪劝告妻子将婴儿扔掉,妻子却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她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说什么也不能把这个苦命的孩子丢掉。”就这样,在母亲的苦苦哀求下,这个小生命才获得了生存的权利。按照家族的排行,给他起名王荣春,这就是以后的王耀东。
   历史应该感谢这位平凡善良的母亲。
   “一念之间,是母亲的爱,让我活在了人世”王耀东回忆往事,仍感叹不已,逃难数月后,全家返回黑龙江省嫩江县家中务农。
   王耀东虽生不逢时,但却有一个值得庆幸的童年。
   他从小聪明伶俐,性情可人,获得了大人们尤其是祖母和母亲的格外钟爱,在一个很适宜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八岁那年,王耀东开始正式接受教育,先是上私塾读书,1911年辛亥革命后转入嫩江县第一小学。这是一座新制小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距完全意义的近代教育尚有相当的一段差距。当时的小学课程有国文,算术,体操,音乐,书法,图画。国文讲的全是文言文,之乎者也一类,诗词也都是古体,对于初入学的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不理解,听不懂自然引不起兴趣,常常上课打瞌睡,以后情况逐渐好转。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加上老师的严格要求,王耀东对古典文学开始产生了兴趣,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吃苦头的日子总算熬过去了。
   小学终于毕业了,由于他勤奋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毕业成绩。
   王家以军功立业,以耕读传家,虽经战乱离散,但在嫩江仍不失为殷实人家。家庭的教育和引导是健康向上的,不因富有而娇惯出游手好闲的游荡公子,不因学业优秀而使子弟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庸人。王耀东在上小学期间每逢田里农活太多,或到了农忙季节,都要回家干农活。锄地、收割、打场、挖土、放牛,赶车样样农活都干过。这时的他,还不到十四周岁。
   王耀东少儿时所处的家庭氛围,钟爱而不失之娇纵,富足而不失之淫逸,好学而不失之偏颇。这些对于他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品德操行的养成,积极向上奋斗精神的树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1914年,十四岁的王耀东考入黑龙江省男子第一中学到省城齐齐哈尔。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当时全省只有八所中等学校,除男子第二中学是在绥化以外其余七所都设在省城齐齐哈尔。
   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仍然是男女分校,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解除。王耀东家在嫩江县农村,距齐齐哈尔有五百多华里的路。当时既不通火车,也不通汽车,交通工具只有马拉的大轱辘平板车,是由家里出钱雇来的。
   每次寒暑假回家遇到的自然不是酷暑就是严寒,坐这种车,从一大早就赶路,直到天黑投宿一天不过走八九里路,走完全程需整整六天时间,一路上翻山越岭,爬沟过河尘土飞扬。木质的车轮辗压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非常颠簸,坐着极不舒服。
   夏天骄阳似火,最难受的是饥饿干渴;冬天冰封雪盖在零下40多度的气温中行路冻得四肢麻木,全身发抖,冻得实在坐不住时就下来跟车跑一阵,身上有一些暖和时再坐上去如此反复。与其说是坐车不如说是“跑车”,马拉大车的陪伴功能大于代步功能。
   艰难之外还有危险,如路上不幸遇到“红胡子”(东北人称土匪为“红胡子”)就要遭绑票,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忍受这些连现在成人都难以忍受的艰辛,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为了求学上进,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小小年纪只身一人远离家乡,一切艰难困苦都置之度外,甘愿接受命运的考验。
   求学之路坎坷而又漫长,但他坚定地迈出了离开那个小村庄走向广阔世界的第一步。
   住校生活条件不仅是用“艰苦”一词所能形容的,一身棉衣冬天穿夏天洗,缝缝补补穿好几年。对于自己的这段中学生活王耀东在晚年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有同学们的朝夕相处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情同手足;加以老师能循循善诱,关心冷暖犹如父兄,师生情感笃厚融洽。所以我们的精神是愉快的,心里是温暖的生活是充实的。”
   黑龙江第一中学是一所有名气的学校,以管理严,秩序好,学风正,成绩优而著称。在这四年中,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列于前三名。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成了很有影响的运动健将,为国争光的体育名星,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持着他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成为全国著名的体育活动家教育家。直到年至百岁高龄时,他还能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呤诗作赋,信手拈来,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意境之高雅堪称专业水平。
   近代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不断的动荡之中,战乱频发,经济落后,民不聊生,鲜有现代化气息。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体育事业当然无法获得他应有的地位。中学时代的王耀东不仅学业优秀,而且超乎常人的热爱体育运动,并在自己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立志从事体育事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振兴中华。
   1918年,王耀东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黑龙江省第一中学学习四年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时期在此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为青年。他在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为他进入大学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健康基础,也为他以后正式从事体育运动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能代表中国田径队和篮球队两次参加远东运动会,并取得篮球冠军也是与这一时刻的刻苦锻炼分不开的。
   四年之前,他由北国边陲嫩江农村走向省城齐齐哈尔,四年以后,他要走向一个更为遥远也更为广阔的世界。
   1918年中学毕业后,王耀东考入唐山铁路学院。唐山铁路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专门培养铁路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是一所好大学。可是这里的教师大多是广东,福建人,他们都讲地方话而且除去国文教师都用英语讲课、提问、解答,这可难坏了一批北方的学生,后来黑龙江籍学生都纷纷离校,王耀东也退了学。
   退学后,1919年7月王耀东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补习班。当时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国人普遍不重视体育,他抱着体育救国的志愿摒弃世俗偏见,选择了体育专业,正式开始了他的体育运动生涯。他曾于1919年4月参加北京市春季运动会和第七届华北运动会(包括长江以北的所有北方省份)均获得5英里长跑的冠军,在体育界崭露头角。
   就在1919年,王耀东他们前往马尼拉参加第四届远东运动会期间,国内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王耀东他们回国以后,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高呼口号,发表演讲,散发传单,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的洪流之中。由北京开始的学生爱国运动,很快普及到了全国。
   这的确是个多事之秋。回国后,王耀东才知道,就在他赶往马尼拉参加远东运动会期间,父亲病故于嫩江老家,年仅六十岁。
   1921年作为中国篮球队主力队员在上海参加了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为祖国夺得了篮球运动史上国际比赛的第一个冠军,这次赛事以旧中国参加国际体育比赛中唯一胜局而载入体育史册。据说决定胜负的关键的一球就是王耀东投的,当时大会组委会给冠军队每个队员颁发了一枚金质奖章。说到此处不得不提一下,王耀东对得到这枚奖章极为珍视,保存将近半个世纪,“文革”期间却被造反派抄走。粉碎“四人帮”后落实政策清理抄家物资,王耀东多么希望这枚奖章能重归故里,但事与愿违,此奖章却无踪无影,无以查找。此奖章对国家和他个人份量都是那样的重,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王耀东辉煌时刻的记录。王老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这枚奖章能够失而复得,物归旧主。
   26岁那年,他被推选为华北运动会总干事,对当时的北方体育运动事业有所贡献。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月,他领导师生自制教具因陋就简,继续坚持体育教育,并大力开展参加垒球运动,影响所及,达于西北各省。王耀东不仅是我国篮球运动的功臣,而且对我国垒球运动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贡献,他还曾数次组织陕西运动会为战时中国体育事业的延续殚精竭虑
   。1922年7月王耀东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毕业,学校决定他留校任教,于是就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这一教竞是八十年,就在这一年10月北京高师正式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就在那时王耀东改了名字。
   他的原名王荣春,因此在各种体育运动和记录以及早年报刊上都见不到“王耀东”的名字。自从1922年他在北京高师任教就改用了王耀东为正式名字,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事教育八十年先后在北京、锦州、西安等地多所高校任教,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他给体育运动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1949年10月1日,他应邀坐在天安门观礼席上参加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不久被任命为西安市体委副主任,任命状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1950年他又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
   1952年6月他作为体总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西北分会代表,在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毛泽东主席为这次大会题了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题词成为新中国体育运动事业的指针,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号。
   1955年被授予田径国家级裁判员称号,作为特邀代表王耀东参加了第一至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第五,六届全国运动会上还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
   1955年5月,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当选为民盟陕西省委委员。文化大革命,成为重点批判对象关进牛棚,受尽折磨。
   1971年底,返回西北大学并重获自由。
   1984年84岁时双喜临门。一喜,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喜他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赴美国洛杉机观摩了第23届奥运会。
   1990年他特邀赴京,参加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92年起,王耀东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奖励我国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他以九十八岁高龄积极参与了西安市申办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的活动,参加会议,献计献策,他还在西安晚报发表文章《盛大的赛事,难得的机遇》阐述此次运动会的重大意义,全力支持申办。
   1999年9月,王耀东在西安喜过百岁寿辰,当时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亲临祝贺,生日当天,西北大学宣布设立王耀东体育奖学基金。
   2000年,这位世纪老人,身体健朗,精神矍铄,在一个美丽的小女孩的陪同下敲响了新世纪的钟声。
   作为中华民族百年体育发展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王耀辉东的内心世界依然激情澎湃,充满了对祖国美好前景的期盼。
   老人老年时仍在关心国家大事,往事历历在目。老人思维清晰,文笔流畅优美,叙事有条有理,思想境界也很高,这些都得益于他长期的个人修养和早年深厚的文化底蕴。王老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在担负一些日常工作的时候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和体育史料。
   2001年,听到张学良死讯,老人想起了旧事他仍清晰地记着1929年,1932年和1934年他“三见少帅”张学良的经过和所得到的帮助,感慨张学良将军一生对民族的贡献和早年对东北教育和体育事业的支持。王耀东和张学良都堪称“世纪老人”,他们经历了百年风雨,是20世经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人。
   王耀东生于战乱,自有生以来就遭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祸害,几乎失去生存的权利,亲身所历,有切肤之痛。他在青年时代所做的职业选择真正体现了一种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用竞技场上的对抗,取代战场上血与火残杀。
   也许,连他自己也不曾想到,这竟是一次毕生的选择。八十年来曾经沧海桑田,历史巨变,他却矢志不渝,无怨无悔用毕生的血与赤诚追寻自己的理想。
   其志可嘉,其人可敬,堪为后世楷模。
  
  
   搜集整理 王岩萍 刘建民
   参考书目:王建军著《王耀东传》

共 595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详细记录了一位从小生活在嫩江农村,历经战乱,在逃难中出生,险些被扔掉,是母亲的痴爱情怀挽救了他一个小生命。又历尽磨难刻苦学习考入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第一中学。和他在青年时代所做的职业选择真正体现了一种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用竞技场上的对抗,取代战场上血与火拼杀。为我国都得第一枚篮球冠军金牌,为我们的体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老人从事体育事业八十年,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曾经三次和张学良少帅见面,建国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应约参加建国观礼,受到毛主席接见,作为体总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西北分会代表,在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毛泽东主席为这次大会题了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文章详实朴素,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和历史意义。老人高寿一百零七岁寿终。祝福老人在天之灵安好。推荐阅读好文章。问好建民。【编辑秋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11-03 09:39:42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学习:直到年至百岁高龄时,他还能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呤诗作赋,信手拈来,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意境之高雅堪称专业水平。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2 楼        文友:鹦鹉        2017-11-04 20:29:33
  拜读佳作欣赏,文章记述了王耀东老人不平凡的一生,他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值得令人尊敬和怀念。问好老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