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实力写手选拔赛】文字在还乡的路上(随笔)

编辑推荐 【实力写手选拔赛】文字在还乡的路上(随笔)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82发表时间:2017-11-03 11:52:44


   “述而不作”似乎是一种传统。等到要“作”了,就已经积郁了很多,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很多文字或者艺术,都是忍无可忍而为之的,一肚子学问和块垒,都转身化为满纸云烟。是不是有不得已的成分呢?在乎各人。
   从此角度言,读书人多是病人,对社会、对自然和自己的心灵,许多不流俗的意见和想法。但不如意者常常八九,就总是抹不去那一缕忧伤的颜色。谈老师尽管修为已入门径,定力可观,但文人的底色和诗人的激情没变。看上去是萧散恬淡的行事和做人风格,骨子里还是特立独行的。
   于是,他把自己打发到文字里去,或者琴棋书画、柴米油盐中,再或者在端午回到故乡南陵弋江镇上,结果与多年未见的青弋江上的龙舟们邂逅了。当时,我不知道那观众人群里也有他。他说,再大的雨,也同老柳并肩立于艾蒿菖蒲的五月之岸呵。
   ——是打捞屈原的诗魂么?其实,精神还乡的成分居多。
   他不能叫自己息着。
   谈老师是有诗人激情的。这在他第一本《长河流月》的集子里表现尤甚。有些精彩的篇章,我至今尚有印象。后来作文,却往散淡简远的路数走。按照他自己的话,是如《静夜凉风》了。只有一种情形尚未改变。那就是在路上的感觉。人始终是羁旅的游子心态。何况,谈老师已经是知天命的年龄了。深情不再外露,悉数掩藏在文字氤氲的背后。轻易不能够着。
   岁月的风景逐渐深沉,文字也如晚霞夜色,被了沧桑。
   谈老师近年来开掘的这个系列是关于江南的美食,还有故里人物的,很民俗、醇厚的感觉。而且是那么整饬匀称,丰满圆润,很难辨别出当眼的一桌青枝绿叶的高低来。文字是在还乡的路上,我分明能读出一缕闲适的乡愁。
   写江南的很多,写美食的也很多,可是写江南美食而结集的却稀罕,屈指可数。结果很荣幸,这书被谈老师出了,出在了芜湖。甚而那些关于故里人物和故事的点点滴滴,都映照出往日往事的浮沉和盛衰荣辱的格局。这些,以平和、亲切、冷静、澄澈,却不乏灵动的笔墨出之,甚至时不时地以气象峥嵘的面目叫人惊艳,于是就有了史诗的格调。
   江南约略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是诗性的,它的吸附性也由来已久。美食牵动着我们的味觉神经。是野味的民间话本那么简单么?这叫我想起脂砚斋说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来。其实,我也不知道江南到底在哪里?我是更宁愿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江南的,藏在心里。我只当它是关于故乡的。只要一说到故乡这样的字眼,我们都没有理由不激动。故乡的风景永远那么鲜活生动、恒读恒新。
   出生于长江边,讨生活于长江边,行过船,捕过鱼,下过放,业过医,教过书,当过古镇上的文化班头,也做过县委机关干部,随性散漫而无党无派。谈老师的圈子并不大,可是他一直很坚持自己。而此种坚持,便是文人所特有的执拗和禀赋。没什么好不好的。他50来载岁月几乎只在芜湖水边走,从青弋江到长江,就这么简单,却不单薄。因为他是敏感而深透的。这是典型的南方人“渊深”的特质。对于新作《梅酒香螺嘬嘬菜》,他自顾自说:“本是江南饕餮客,浮生为吃不为诗,缘于江南,耽于口腹,说点油盐酱醋的家事,写点口舌上的风花雪月和烟云往事,只为心情,而非谋食。”还说“其实,吃什么,喝什么,聊什么,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味觉能透露一种心情,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由此而引发的体悟和思绪,或许比我们的人生路更绵延和深远。”
   要说的,其实在著作里已经明白说了。说的看似轻松,却实在有寄托在里面。哈佛大学讲授张光直曾经说过:“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他的肚子。”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反过来说,小小一张餐桌,以及那上面的活色生香、美轮美奂的山肴野蔌,也能见出文化和性情呢!
   烹小鲜倘不能治国,治心如何?他如此不厌其烦地说着江南的美食、渊源、烹饪的手法和享用的趣味,是否勾引了许多往日情怀和记忆呢。天光云影,风味人事,只要寄托了心志和情感,我便认它做艺术。艺术,无非是用来安抚心志的。我想谈老师也适合此说。
   说到底,谈老师做文字和做学问,都有很深的底子,其阅历也丰富,又一直在文字的路上苦心经营着。从评论的角度而言,我曾经预言过,谈老师是能出大作品的。
   果然。
   ——只是似乎太迟了。
  

共 17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精湛的言语,犹如涓涓流水般缓缓流入人的心间,作者笔下的谈老师就这样深深流进读者的脑中、心中,不禁感叹谈老师的胸襟和那份泰若自然的境界。正如文中所言:谈老师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因此对于尘世中的纷扰早已看透了,用手中的笔深情地记录下一路走来的印记。谈老师的文笔老道而娴熟,将生活气息深深烙印在文字中,不仅寄托了心志情感,而且达到了艺术的标准,这才是真正的高人。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文字走在了还乡的路上,这就是高境界,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作者借助于谈老师个人生活工作经历以及他在文学路上苦心经营的过程,巧妙圆融地道出:文字在还乡的路上。意境深邃,令人深思。佳作力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11-03 11:54:54
  “文字在还乡的路上”寓意深刻,令人深思。这就是文学的最高境界,诠释了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更道出所有热爱文学的人们心声!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11-03 11:55:56
  感恩老师分享佳作,问好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祝老师秋安文祺,创作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